每天一张唱片:张醒婵《No,no!》【2/365】

•
2024年下半年,张醒婵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众多「最佳新人」提名来势汹汹。我对忽然流行起来的事物保持距离,试图挣扎着保持一点客观视角。在处女专辑发行超过半年以后,我试着坐下来听一遍《No,no!》。
•
先说下第一遍听完的直观感受 —— 故事性>编曲>人声>旋律>作词。 这里的「故事性」没有任何讽刺意味。这个圈子是喜欢新故事的,尤其是Billie Eilish 出现后,大家一遍一遍地呼唤其「中国分身」,我想张醒婵是镶嵌得进这个故事的,超新人、处女专、卧室音乐、厌世感……太多可以类比的锚点。这并不是坏事,相反如果有人这样提起了,说明她值得,至少在某些维度是值得的。
蓄力足够的处女专总是给人足够丰富的感受,张醒婵在这方面甚至是有些超纲的。特意看了下发行公司是「独立发行」,一切就合理起来。因为专辑前后的曲风、唱腔、编曲、歌曲立意的起伏程度,都远远超过「合理的」均值。张醒婵似乎在从各个维度试图打破制式,这种想象力也增加了听觉上的爽感,我猜很多张醒婵的听众也是这种自由精神的信徒。
这种视角与张醒婵的音乐人格也高度吻合,甚至在她的采访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似乎也是专辑精神的文字延伸。这些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音乐作品,让专辑里那些鬼马的场景更加可信——《排错队》《如果一天都不带手机》《淤青了吗?!》《听缘切寺时我在你身后》《空旷的马路》《绝对不考司考》……这分明就是一个25岁女生的笔记本。这种置信感,当然也是「故事性」的一部分。
•
聆听的过程当然会想到很多音乐人,龙宽、钟童茜、椎名林檎、陈绮贞、王菲、曾轶可……毕竟都是足够灵气的女生。但专辑里几乎每一首的编曲都有明确的「火花」,像烟火般散落漫天的想象力,它们藏在《排错队》中的节奏变化和器乐的对话感中;藏在《滤镜》又爵士又摇滚的切换间;藏在《如果一天都不带手机》的世界旋转中;藏在《淤青了吗?!》的日摇配器和鬼马发音里;藏在《缘切寺》里的诗性中;藏在《从A到Z》脑洞大开的怪异感中…………你很难准确说清张醒婵在通过专辑表达什么,又感到「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溢出的青春气息才是整张唱片真正的bonus吧。
•
不吹不黑,抛开一切标签去聆听,我还是听到了超出想象的想象力。那种不屑一切的,我愿称之为无限的可能性。作为一张处女专辑,张醒婵的起点并不算低。
尊重一朵花,就留给她盛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