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细腻饱满,还有新视野
这是艾怡良的第六张专辑,也是她出道的第十二三年。听到最后觉得有些遗憾,因为感觉她被困在相同的命题中,延续了“偏偏我却都记得”的平庸,放弃了开拓新方向的机会。
“偏偏我却都记得”和“我的问题该问谁”像是两句刻意要凑上的上下联,把音乐和叙事的可能性架住了。也可能是一开始她的创作就太成熟,所以后面可以上升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
2017年她斩获金曲奖,年底为阿妹量身定制了其职业生涯回顾主打 “偷故事的人” 的词曲,一边又给势头大热的徐佳莹贡献了新专辑首单 “言不由衷”,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隔年年底,发行单曲 Forever Young 之后艾怡良的创作水平达到(也被大伙捧到)了一个很高的点。
她的上上张专辑,我最喜欢的是毫无疑问是“给朱利安”,艾怡良擅长描写情感幻灭后个人的迷茫和消沉,“给朱利安”就是其中最好的一首,从开始的呢喃到最后逐渐延伸和升腾,让我们听到深处杂乱生活中的挣扎和自省。Forever Young 的作曲与词的照应非常出色,也是带给她最多盛赞的作品,我对这首歌的词还略挑剔,觉得可以更好,但总体而言,这张专辑的确是艾怡良在个人创作专辑质量上的顶峰。
可惜的是在这之后她的两张专辑,才华和歌曲品质都在这个点以下游移。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和突破。品质也没有变得更细腻(也可能是垂水时期已经算细腻到最高境界。
“偏偏我却都记得”没有太多带给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唯一让我喜欢的歌曲是“早晚”,艾怡良把面对即将消逝的爱情的无力感演绎的比较出色。
说回这张专辑,主打“那时有你”第一给我的感觉是和"若你碰到他”题材很相似,所以也自然而然地拿来对比了。
两首歌都是描写一段感情结束后若干年后的自省和自我提问,都是由散落的原声吉他扫弦引入,词曲都是去繁从简。
但如果说 “若你碰到他”是逞强,那么 “那时有你” 更像是一种纯粹的示弱。真正不同的是,蔡健雅无需直接描写沮丧和伤怀,光一句倔强中带着脆弱的 “已忘记他,已把泪水全部擦干” ,就足以让每一个感同身受的听众掉下眼泪,而“那时有你”虽然描写的很伤感,却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把听众代入故事的能力,整首歌的词曲骨架还是显得“散”和“干瘪”了,所以哪怕真诚,也不够打动人。
整段英文副歌也还好,感觉就是她哼出来的自然而然的东西,但是每次听到 supposed 的时候还是会很出戏,谁教你这么读的………
专辑前四首整体还是做的OK的,我在听第一首的时候还一度觉得这专辑稳了。结果从第五首之后听感上突然变了个人一般,老套带着时间味道的台式土味电音元素和编曲,以及修都懒得修一下的大摇大摆的vocal交替出现,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耳朵
不是找陈建骐做的吗?
和凤小岳那首很普通,两个人不怎么来电的样子,而 Track 6-8 几乎可以用雷人来形容,总感觉这些歌应该出现在徐怀钰过几天的专辑里,或者安心亚下次想出专辑的时候
(看短评说原来这几首快歌是想做突破,那我觉得她对快歌的理解还是不够。。。
Track 9 和 10 两首慢歌在被前几首雷到的情况下,就显得很无足轻重了,因为人依然沉浸在前几首的震惊中,最后两首歌是在没留下什么印象,然后这张睽违三年的专辑就结束了。。。。
其实这么多年主流创作女歌手里面,她的词曲能力是最均衡搭调的,也是最有特色之一。网络上自艾怡良金曲奖封后以后,也几乎都是对她才华的盛赞,很多人赞她甚至多过蔡健雅,也让我一度以为她会成为顶级创作女歌手,结果现在最有希望的她也只是交出了这样一张作品,停在了本应该继续前进的位置。
所以看来不是谁都能当上第二个蔡健雅(尤其是谭雅曾经人家被嘲作词不行,结果今年作词能力就卷出新高度,甚至把同张专辑里的葛大为都比下去)。有这样艺术生涯已经足够厚还在无限进化的女创作歌手在前,其他女创作歌手就显得不够看了,女创作歌手本就没有男歌手路那么好走,但还是觉得她的才华可以写出更饱满的快歌和更细腻的慢歌,所以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