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全创作的执念——艾怡良的创作困境
其实想想我们应该都要承认不是谁都有蔡健雅那样的巨大创作能量,能够持续不断的创作出那么多好的旋律并且拥有那么好的制作审美,这点真的和泰勒斯same energy,创作欲望爆棚。
这可能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说 艾怡良》和《垂水》是艾怡良最好的两张专辑。《垂水》是艾怡良获得巨大肯定后那朵发自内心开出的健康之花搭配上那几年经历了一些身边的人来人去后的巨大茁壮生长,充满极致能量。《说 艾怡良》时的艾怡良还没有坚持全部用自己的创作,在公司的安排下也唱着一些他人成熟的作品,搭配着自己刚刚开始爆发的创作小宇宙,显得格外精美。
刚出《偏偏》的时候,我十分喜欢这张专辑,专辑特别的"艾怡良",艾怡良从来不是只能唱芭乐的情歌手,她身上在选秀时期爆发的那些骚灵的摇滚的疯狂的R&b的特质在之前还没有发挥到极致,《偏偏》里的那些或神经质或无厘头的舞曲将她的这一面较好的发挥出来,让她的这类面相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得以释放。但经过一些时间,同时也被金曲奖全程snab之后,也让我慢慢看到,一直走《偏偏》这条路是很难走的。
艾怡良的慢歌是具体细微的,具体到某人某事某物。而快歌是抽象的,意识流般写意。一旦快歌的比重过多,专辑的主题和重点会难以突出。这可能也是《偏偏》明明是一张是节奏快歌为主的专辑,而主打几乎都是慢歌的原因,也充满着宣传上的矛盾,也充满着专辑本身的矛盾。
所以知道专辑《我的问题该问谁》又是以"快歌"为大头时我充满的隐隐担忧,现在听来这担忧真的没有多虑。专辑后半张的快歌风格迥异,编曲制作用了很大的力气,但是在旋律上却太过蜿蜒曲折,这种蜿蜒曲折在情歌方面是动人值得回味的,而在快节奏的歌曲中却难以让人获得更本能的听觉系的感受,实在可惜。
在魏如萱刚发行《have a nice day》时,我一直对这张专辑很抵触,抵触的点来源于为何一位创作歌手在专辑中收集那么多他人的作品。但是随着一遍遍的聆听,放下这层偏见之后,这张专辑是动听的有趣的。这个问题好像在今天我才想明白,同理也是徐佳莹的近几张专辑,作为一个创作歌手,为了保持必要的发片频率,其实也是可以唱唱其他人的作品的,不然为了留足自己的创作,这个周期很可能拉得很长。
所以,要允许创作歌手的专辑里也有他人的作品,创作歌手也要偶尔望望创作外的那片天空有什么新奇的玩意,这样可能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