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U2乐队的转型之路:《难忘之火》背后的精彩故事

https://popdose.com/40-years-later-the-unforgettable-fire-by-u2/ U2乐队的早期成功 U2乐队自1980年首张专辑《男孩》问世以来,凭借着诚挚且充满颂歌风格的音乐迅速走红。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他们连续发行了三张录音室专辑,其中《战争》更是大获成功。此外,他们的现场专辑因在音乐电视网(MTV)上大量播放而广受欢迎。然而,到了1984年,这种风格模式开始显得有些陈旧,乐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乐队的转型决心** 正如乐队的贝斯手尼尔·斯托克斯在《难忘之火》25周年纪念套装中所说:“主唱博诺宣布,他们在都柏林凤凰公园的演出标志着U2乐队第一阶段的结束。乐队必须进行革新。他承诺,下一张专辑将会是一次转型。” **《难忘之火》:新风格的探索** 《难忘之火》并不是彻底与以往风格的决裂,但乐队有意识地在与过去的风格拉开距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选择了一位新的制作人,这位制作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与“传声头像”乐队合作,或是制作空灵的氛围器乐唱片。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支喧闹、严肃、毫无幽默感的乐队如何与一位技术官僚作风、幽默且音乐风格简洁的制作人合作,同时还能让忠实粉丝满意? **关键因素** 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 1. **避免小调和弦**: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专辑中不会出现小调和弦。 2. **联合制作人丹尼尔·拉诺伊斯的加入**:拉诺伊斯的加入为乐队带来了新的音乐创意,而布赖恩·伊诺对音色和质感的偏好则为歌曲营造了独特的氛围,丰富了乐队的音效库。 **乐评人的不同看法** 已故的波普多斯(Popdose)网站撰稿人肯·谢恩在2009年曾说:“《难忘之火》是U2从都柏林朋克乐队发展成为能填满体育场的超级巨星的历程中一张重要的专辑。正是在这张专辑中,他们找到了能将自己推向巅峰的音乐风格。”肯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这张专辑是U2转型的关键。 然而,像《滚石》杂志的库尔特·洛德等乐评人则有不同的看法:“U2的光芒闪烁不定,几乎就要黯淡下去,其音乐之火被一种构思有误的制作策略以及偶尔出现的沉闷、无实质歌曲内容的自我放纵给掩盖了。这并非一张‘糟糕’的专辑,但也并非乐队粉丝所期待的那种无可辩驳的佳作。” **转型的意义** 尽管肯·谢恩和库尔特·洛德对这张专辑的看法各异,但他们都准确指出了其优缺点。《难忘之火》确实在U2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它也存在一些沉闷和自我放纵的问题。然而,与伊诺和拉诺伊斯的合作正是U2所需要的助力。大多数乐队都希望自己的音乐风格有所发展,尝试新的东西,突破人们的预期。这正是艺术之所以有趣且令人兴奋的原因。U2已经受够了按部就班,他们试图作为音乐人实现成长。伊诺和拉诺伊斯确实通过各种建议帮助他们做到了这一点,尽管这些建议并非总是奏效。但冒这个险是值得的,因为U2已经(暂时)不想再做一支只会高喊口号的乐队了。 在博诺的自传里,他提到:“以前我们总说摇滚乐有三大元素——贝斯、鼓和吉他,就像画画的基本颜色一样。不过有时候,这个‘调色板’显得太单调了,我们想让U2能展现出更多可能性。”丹尼尔·拉诺伊斯提议让小拉里·马伦试试不用军鼓,而是加进一些蒂姆巴尔鼓(一种拉丁打击乐器)。结果怎么样呢?确实有效果。比如说,戴夫·“边缘”·埃文斯(The Edge)那标志性的‘鸡爪挠弦’式的吉他音效虽然很酷,但如果每首歌都是这样,就有点腻了。伊诺帮他在演奏上做了提升,让他能玩出更多和声、质感层次,还能给好听的旋律加上点特别的点缀。这种变化在专辑里处处可见。同时,亚当·克莱顿的贝斯线也有了新的突破,尤其在专辑开篇的《某种返乡》这首歌里表现得很明显。至于歌词,博诺也变得更自信,更有创意,有的歌词还带点卢·里德的味道。 虽然《难忘之火》这张专辑有很多创新,但它还是保留了很多U2的经典风格。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决定尝试新东西,对乐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正确的一步。事实上,这张专辑里的几首歌,比如《以爱之名的骄傲》《坏》、主打歌《难忘之火》和《某种返乡》,都成了乐队长久以来的代表作。要是没有这些歌,这张专辑可能就会成为乐队的一个大挫折,而不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要是没有那些歌,《难忘之火》这张专辑估计就是一盘散沙,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不过,在做这张专辑的时候,乐队和他们的制作团队更看重的是艺术价值而不是市场销量。这算是乐队对自己核心音乐风格的一次艺术上的大转弯,能听到这么一支乐队敢于这么冒险,不论是在那时候还是现在,都挺让人激动的。虽然具体说来有点难,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如果没有《难忘之火》这个大胆的变化,U2可能就不会去探索那些后来定义了他们90年代音乐风格的声音实验,也就没有之后那么多的成功和挑战了。这就是艺术发展的好玩之处,当然,也是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果要的是稳定和安全,那成人当代音乐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某种返乡》——专辑开头的这首歌就像是给后面的故事打了个预告。U2用这首充满迷幻色彩的曲子,一下子就设定了整张专辑的氛围。拉里的鼓点不是那种你期待中的响亮干脆,反而有种深沉的感觉,节奏也挺特别的。边缘的吉他演奏很有质感,即使是他招牌的旋律线也带着独特的味道。亚当的贝斯线简直像是主角一样突出,博诺的歌词则用了很多意象和故事,写得非常好。而且这首歌没有那种让人想挥拳高呼的大合唱部分,这说明U2正在尝试新东西,带着粉丝们一起走上了这条新路。 《以爱之名的骄傲》——如果说《某种返乡》是为专辑定调的话,那《骄傲》就像是乐队给自己加了个保险。他们知道需要一首能火的歌来证明这次的音乐冒险是值得的,所以博诺和乐队又回到了那个真诚的风格,做了一首感人至深的颂歌。这首歌告诉听众和粉丝,U2虽然在尝试新事物,但他们没忘记初心,也没丢掉那份英雄情结。 《电线》——这首歌展示了当乐队不再追求排行榜上的位置时,他们可以创造出多么深刻和精良的作品。这首歌在1984年的《难忘之火》巡演中表现得尤其好,博诺的激情演唱加上那股能震动整个场地的贝斯声,让现场的每个人都热血沸腾。当博诺唱到“我不傻,我会给你希望/这是绳索/这是绳索,现在就抓住它摇摆”时,现场的气氛就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至少我当时在旧金山看演出时的感受就是这样。 《难忘之火》这首歌一开场就是“边缘”弄出的一串特别好听的和声,然后旋律就变得稍微平实一点了。不过别看外表挺普通的,中间藏了不少好玩的声音特效,听起来就像电影里的背景音乐一样,很有画面感。 到了《漫步》,博诺这次玩起了卢·里德的风格,歌词写得有点零零碎碎的,但是配上那种氛围感十足又简单的曲调,竟然意外地和谐。这歌听起来像是讲爱情的,考虑到是博诺写的词,估计又是他对他老婆艾莉森·休森的表白吧。 《七月四日》这曲子,整张专辑从这儿开始有点儿掉链子。如果你手上有这张专辑的黑胶或者磁带,《七月四日》是从B面开始的第一首歌。这是一首纯乐器演奏的曲子,主要就是在玩声音和感觉,不是为了带你走什么音乐旅程。虽然只有短短两分多钟,但听着感觉挺拖的,节奏也慢悠悠的。 《坏》这首歌,U2用它来讲了一个挺沉重的故事——关于海洛因和失去童年的朋友。虽然博诺自己觉得歌词没写到最好,但制作人布赖恩·伊诺却觉得这样刚刚好。有时候,留下点儿想象空间反而能让歌更有味道,特别是到了那段像骑着马冲向天边的高潮部分。连“边缘”都同意,博诺在这首歌里的词写得很有力,就算歌有六分钟多,但一点也不觉得长。 《印第安夏日天空》就显得有点儿用力过猛了,感觉就像是U2的一个不太成功的尝试。既没有太多新意,又有点儿长,歌词也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猫王与美国》则是专辑里比较古怪的一首,博诺唱的好像都是即兴出来的词,音乐听起来也像是即兴的,好像还没怎么打磨。据说伊诺做完这张专辑已经累坏了,所以这首歌多少也反映出他的疲惫状态。博诺的歌词里或许有些亮点,但需要一个清醒的伊诺来好好挖掘和塑造。 最后的《马丁·路德·金》,作为专辑的收尾曲,给前面那些质量参差不齐的歌曲画上了一个不错的句号。即使伊诺和拉诺伊斯想让这首歌少些说教,但对于U2来说,小马丁·路德·金是他们非常重要的灵感来源。博诺用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嗓音,把为正义斗争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也成为了U2一贯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