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飞人·下篇

【空中飞人】
终于到了这首同名主打歌。我记得初听这首作品时,是一个人走在安翔北路,被这首作品感动到几乎收不住泪水。虽然是主打歌,但这是整张专辑里最不像窦靖童的作品。她说:“这首歌的目的其实就是为大家写的。”为了尊重大众的听觉习惯,她不得不写出这样一首流行味儿的作品,所以我们听到了她的音乐里出现难得工整的结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玩世不恭”的她也会写细腻的爱情,细腻到隐约听到前奏钢琴换踏板的声音,我都察觉是她在叹气。电钢琴、古典吉他、小号和尾奏pedal steel共同缔造了这段遗憾的爱情。我想我会如此感动的原因大概是自己也曾很长一段时间像一个“空中飞人”,漂浮在回忆中,不愿停泊。可“孤鸟静静等候,总要回天上去。”空中飞人,我终于也落地了。
【可怜的东西】
我似乎没有太get到这首作品想表达的核心内容,歌词所描述的大概是在时区两端被分割的爱,但音乐的旋律带给我的情感却是轻佻的。作品中,可怜的“东西”一语双关,在空间上是可怜的,在人格上更是可怜的。在配器上,长笛是最吸引我的,并且贯穿了整部作品。气流在长笛笛身内穿梭的摩擦声,让我想象到了一条穿梭于沙漠中的灵蛇。很巧的是,前段时间看了Michael Jackson《Remember The Time》的MV,恰好讲了一个在埃及沙漠中,法老王与炼金术士的故事。于是,在听这首作品时,我自然而然地想到这幅沙漠的长卷,两首作品的交织,使得这首作品在我的脑海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和赵泊宇分享这张专辑时,他说说:“窦靖童像一只猫。”至于当时是具体评价哪首歌,我不记得了,但我认为非这首歌莫属。
【little love song】
这是我在整张专辑里最最喜欢的一首作品,也是整张专辑最soul的作品。在和声上,让我想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传奇灵魂歌手Bill Withers的《Just the Two of Us》,旋律一出现就把我带到了那个黑人音乐的巅峰时代。马林巴的点缀,为作品轻松的氛围提供了很大帮助。所有打击乐中,我最喜爱的便是马林巴,它的音色就像是闷在水里的梦幻,让我流连忘返。整首作品用全英文创作,就像是刚出道时的窦靖童,带着《Stone Café》来《空中飞人》片场客串一样。受到心情的影响,在听这首作品时我没有着急去做英语听力,而是完全凭感悟,对整首作品画出了自己的情感曲线。在这里,我暂且不提窦靖童创作的内容是什么。我只看到了,一个真诚地男孩在向女孩表达“how much I love u”后,渴望得到同等的爱,却被现实给了结结实实的一巴掌,可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假装平静,像孩子一样不成熟地说了句:“才怪。”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产生如此生动又滑稽的画面,只是再一次感到情绪的强大。
【我】
伴随着简单的吉他扫弦和轻松的哼唱声,我在种满花草的阳台醒来。这首作品写得太悠哉了,不愧被网友调侃为从来没上过一天班的音色。印象里,窦靖童好像也不常做这样风格的音乐,整首歌一股京片子味儿,倒像大张伟做的朋克,但这吊儿郎当的劲儿似乎比大张伟要细腻、感性一些。“吵架时你的逻辑很缜密,我也可以骂你是**,可我们都那么的空洞,所以我们都是**。”我不知道别人听到这一句被竖笛消音的歌词,会联想到什么词,我的第一反应是鲨笔。简单直接地表达情感,这的确很朋克。我可以想象到这一句放在演唱会上,一定是一个和歌迷互动性极强的彩蛋。当歌迷们齐声喊出这句鲨笔,画面该是多么有趣。“太麻烦了,还是打打鼓吧。”第二段,跟随鼓声进入的是悠扬的笛声,和《可怜的东西》不同的是,这里用到的是木笛,并且采用五声创作。我相信所有人听到这里,一定会惊觉,我们在这一张专辑里再一次听到了窦唯。作品后半部分强失真的段落,让我听到了窦靖童强有力地嘶吼,但随即而来的又是“水仙不开花”的潇洒。这样破坏作品完整性的手法,恰恰又是她不喜严肃的证明。
【Lift Off】
呼应专辑第一首作品《飞咯》,最后一首也叫做“升空”。与第一首同样的感情基调,同样的阴郁氛围,这首outro窦靖童选择以纯音乐的方式向大家告别。正反拍的不断交互,单簧管的时隐时现,vocal和声的层层递进,种种细节暗示挣扎和不安。纯音乐与歌曲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它给予人们更多的空间想象、感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多赘述,亲身去体会这张真诚、高级、有态度、有思想的专辑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