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浪漫主义指挥”
鲁道夫·肯佩,可能他的名气在很多中国乐迷中,甚至还不如阿巴多,听说,SOLTI甚至把肯佩称为业余指挥——可惜,在我看来,被很多人推崇的SOLTI的演绎,除了他的歌剧指挥外,其他的,呵呵,不感冒,尤其被很多乐评推崇的马勒第八——天哪,那就是一部巨型摇滚,哈哈哈,所以,SOLTI最多是个发烧指挥,而且,还不如KUNZEL、大植英次这样的发烧高手
说实话,很多乐评也是抄来抄去的,要看乐评,还不如自己听
有乐评称肯佩是,可以和富特万格勒、克莱伯并称的,浪漫主义指挥大师的典范——这句话,让我觉得深有感触
在英国生活的时候,收到了这套ARTONE的精选,全部是肯佩生命最后时光的现场录音,包括两部布鲁克纳的作品和勃拉姆斯的交响乐全集,乐团是慕尼黑爱乐,肯佩是这个乐团的终身指挥
同时,还在多个唱片店里,都看到了不少肯佩的唱片,包括几套从LP转过来马勒和勃拉姆斯的作品,后来才知道,肯佩在英国是相当受欢迎。
生前,他不仅两次被授予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指挥权,并且还被皇家爱乐乐团选为比切姆的接班人(这一选择受到毕切姆(BEECHAM)本人的认可)。在接手皇家爱乐后,他改变了毕切姆不用女性乐手的传统,据他自己回忆说,看到一个没有女性的乐团,“让他想起了自己在军队的日子”;然而,在肯佩指挥生涯的尾声,他突然拒绝了皇家爱乐,转而指挥BBC交响乐团,但是,仅仅执棒了9个月,便与世长辞
肯佩其实是从一系列指挥歌剧的职位起步的,很多乐评称他是最好的伴奏者,而他本人最初还是一个双簧管手,后来,莱比锡歌剧院甚至还聘请他担任过声乐指导;但是,英国人却把肯佩推崇为“浪漫主义指挥的典范”,国内也有乐评认为,相比肯佩,伯姆的指挥缺少力度,巴比罗里则过于固执于那种古典气质,而卡拉扬基本就是对浪漫主义的偏离
我很推崇这套唱片里的勃拉姆斯第二和第四
我知道很多人会推崇大禾花系列里的克莱伯的第四,没错,个人也觉得,这个是最好的浪漫主义演绎,但如果是第二,我会推荐肯佩的版本。
尤其是上次在东方音乐厅,听过多纳伊指挥北德演奏“勃二”之后,回来就复习了一下肯佩的版本,呵呵。那场音乐会的上半场基本可以让人睡觉,那个列昂诺拉序曲,多纳伊就像是感冒了,乐团昏昏欲睡,还是下半场的勃二让人精神一抖擞,毕竟是北德,只是WAND的风范已经很难再现了——第二天的晚报上的乐评,基本和我的感觉相反,哈
说实话,很多乐评也是抄来抄去的,要看乐评,还不如自己听
有乐评称肯佩是,可以和富特万格勒、克莱伯并称的,浪漫主义指挥大师的典范——这句话,让我觉得深有感触
在英国生活的时候,收到了这套ARTONE的精选,全部是肯佩生命最后时光的现场录音,包括两部布鲁克纳的作品和勃拉姆斯的交响乐全集,乐团是慕尼黑爱乐,肯佩是这个乐团的终身指挥
同时,还在多个唱片店里,都看到了不少肯佩的唱片,包括几套从LP转过来马勒和勃拉姆斯的作品,后来才知道,肯佩在英国是相当受欢迎。
生前,他不仅两次被授予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指挥权,并且还被皇家爱乐乐团选为比切姆的接班人(这一选择受到毕切姆(BEECHAM)本人的认可)。在接手皇家爱乐后,他改变了毕切姆不用女性乐手的传统,据他自己回忆说,看到一个没有女性的乐团,“让他想起了自己在军队的日子”;然而,在肯佩指挥生涯的尾声,他突然拒绝了皇家爱乐,转而指挥BBC交响乐团,但是,仅仅执棒了9个月,便与世长辞
肯佩其实是从一系列指挥歌剧的职位起步的,很多乐评称他是最好的伴奏者,而他本人最初还是一个双簧管手,后来,莱比锡歌剧院甚至还聘请他担任过声乐指导;但是,英国人却把肯佩推崇为“浪漫主义指挥的典范”,国内也有乐评认为,相比肯佩,伯姆的指挥缺少力度,巴比罗里则过于固执于那种古典气质,而卡拉扬基本就是对浪漫主义的偏离
我很推崇这套唱片里的勃拉姆斯第二和第四
我知道很多人会推崇大禾花系列里的克莱伯的第四,没错,个人也觉得,这个是最好的浪漫主义演绎,但如果是第二,我会推荐肯佩的版本。
尤其是上次在东方音乐厅,听过多纳伊指挥北德演奏“勃二”之后,回来就复习了一下肯佩的版本,呵呵。那场音乐会的上半场基本可以让人睡觉,那个列昂诺拉序曲,多纳伊就像是感冒了,乐团昏昏欲睡,还是下半场的勃二让人精神一抖擞,毕竟是北德,只是WAND的风范已经很难再现了——第二天的晚报上的乐评,基本和我的感觉相反,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