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勒曼广播录音集
伊迪丝·佩勒曼1937年3月3日出生于德国美因茨,这座城市坐落在莱茵河畔。尽管美因茨并未特别以音乐遗产而闻名,但却拥有一个颇有声誉的城市剧院。佩勒曼的家族谱系中有着跨越150多年的音乐制作历史。她的父亲罗伯特·佩勒曼(1907-1978)曾在柏林国立音乐学院跟随古斯塔夫·哈维曼(Gustav Havemann)教授深造小提琴。学院年报证实了他从1926年10月至1928年9月的在校记录。在求学期间,罗伯特·佩勒曼还加入了哈维曼弦乐四重奏团,该团由古斯塔夫·哈维曼(第一小提琴)、罗伯特·佩勒曼(第二小提琴)、汉斯·马希克(中提琴)和阿道夫·施泰纳(大提琴)组成。1930年,罗伯特·佩勒曼在不来梅港的阿尔伯特乐团谋得一个职位。随后,在1932年12月1日,他成为了美因茨市立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他断断续续地担任这一职位一直到1970年。在卡尔·玛丽亚·茨维斯勒(Karl Maria Zwiesler)被任命为音乐总监后,佩勒曼偶尔也会作为独奏家与乐团合作演出。此外,他还参与了与巴登-符腾堡州瑙海姆温泉乐团共同举办的娱乐音乐会,其中一些音乐会还被广播播出。他的音乐贡献不仅限于乐团表演,还包括室内乐;他是美因茨弦乐四重奏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与汉斯·科梅里、阿尔伯特·菲利普和威利·温德里希等音乐家合作。他的音乐才能还体现在钢琴演奏上,这一技能后来被他用来为女儿的表演伴奏。
伊迪丝早期的音乐发展深受父亲小提琴演奏的影响。四岁时,她得到了第一把小提琴,由于战时材料短缺,这是一把用锡制成的微型乐器。然而,小伊迪丝很快便拒绝了这把乐器,认为它无法满足她儿时的音乐理想。以来就碰个钉子的父亲只得东搜西罗,最终为女儿找到了一把合适的小提琴。在父亲的指导下,伊迪丝接受了关键的技术训练,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鉴赏力。佩勒曼家中充满着音乐氛围,经常去音乐厅和歌剧院进一步丰富了伊迪丝的音乐教育。虽然她的母亲希尔德加德·佩勒曼(娘家姓罗赫德)自己并非音乐家,但她积极支持和鼓励伊迪丝追求音乐事业,为女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942年8月,佩勒曼家族被迫从美因茨迁至下萨克森州南部的巴登-甘德斯海姆,那里是他们父亲的祖居。英国毁灭性的hongzha严重破坏了美因茨市,包括剧院在内。他们的旅途充满了危险,其中包括在法兰克福火车站过夜,而该车站随后就遭到了hongzha。伊迪丝回忆道:“第二天早上,我们穿过满目疮痍的城市,到达另一个车站,整个城市都被火焰吞噬。”不久之后,她的父亲被征召入伍,加入德国guofang军,伊迪丝不得不搬去与祖父教堂指挥赫尔曼·佩勒曼(1876-1959)同住,他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小提琴家。然而,祖父出了名的暴躁脾气在伊迪丝在练习小提琴时便化身为体罚,特别是每当她犯错时,祖父就会用琴弓打她的手指,迫使她藏起了自己的乐器。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伊迪丝还是在七岁时首次公开亮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年,她与祖父合作了一场二重奏。值得注意的是,更同龄人比起来,伊迪丝表现出更偏好练习小而不是户外活动。她的母亲一开始对这么小年纪就要开始音乐生涯持保留态度,反对伊迪丝成为神童或过早开始广泛的巡演。这种担忧与伊迪丝父亲的经历相呼应,他同样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很小就开始学习小提琴,并被父亲安排参加公开演出。
十岁时,伊迪丝做出了一个将影响她未来的关键决定:她不仅决定继续拉小提琴,还决心成为一名音乐会艺术家。这一决心是由一次改变命运的经历促成的,当时她的父亲带她去看了著名法国小提琴家吉内特·内芙的演出。回忆起这件事,伊迪丝说道:“我深受震撼,问父亲我是否有一天也能拉得这么好。”他回答说:“只有努力学习才行。”这句话为她严格的音乐之旅奠定了基础。内芙精湛的表演深深地激励了伊迪丝,点燃了她成为音乐会小提琴家的雄心。在父亲的指导下,她接受了全面的小提琴训练,直到十四岁。后来,她回顾自己的音乐家族传统时指出:“音乐流淌在我们的家族血液中。我曾与父亲一起在一个四重奏组合中担任第二小提琴手,十五岁时,我还在《纽伦堡的名歌手》和《魔笛》的乐队中演奏过。”
他的早期专业表演生涯得益于父亲的默许和支持,正如伊迪丝回忆道:“我常常逃学去参加排练,而我父亲常常装作没注意到。”1951年至1953年间,伊迪丝在海德堡追随德国著名小提琴家海因茨·斯坦斯克(Heinz Stanske)深造小提琴。斯坦斯克当时在巴登-巴登汉斯·罗斯鲍德的麾下担任首席小提琴手,对拓宽伊迪丝的音乐视野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他的指导下,她丰富了曲目,掌握了新的小提琴协奏曲,并深入研究了巴赫、伊萨伊和帕格尼尼的独奏作品。1954年,伊迪丝参加了由德国经济文化圈举办的一场知名比赛。她在钢琴的伴奏下演绎了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并一举夺得冠军,超越了其他才华横溢的小提琴家,如埃尔弗里德·弗吕和伊娜·斯托尔特福特。这一荣誉不仅为她带来了认可,还让她获得了一份奖学金,用以支付生活费,使她能够继续接受音乐教育。随后,伊迪丝前往伦敦,在吉尔霍尔音乐与戏剧学院师从著名小提琴家马克斯·罗斯塔尔学习,直至1956年。在英国学习的这段时期,她的音乐才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她的语言能力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英式口音。
在回顾这段音乐教育中的关键时期时,伊迪丝后来讲述了促使她师从马克斯·罗斯塔尔的种种情况:“我父亲一直渴望师从卡尔·弗莱什。他自己未能如愿,因此下定决心要为女儿提供机会,让她师从弗莱什才华横溢的弟子之一。起初,沃尔夫冈·施奈德汉接纳了我为学生。然而,1953年参加慕尼黑国际小提琴比赛后,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在那里,我被伊戈尔·奥济姆和罗斯塔尔的其他学生的表演所打动。我告诉父亲,我想在伦敦师从罗斯塔尔,因为他是慕尼黑评审团的一员,并邀请我参加试奏。我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德国jundui服役,他心存疑虑,认为身为you泰人的罗斯塔尔绝不会接受我。尽管有这些顾虑,我还是参加了试奏。令我们惊讶的是,罗斯塔尔不仅接受了我,还为我提供住宿并免费授课。由于没有得到在英国学习的官方许可,我不得不伪装成英国家庭的女佣。”
这种表面上的工作安排,实际上却让我得以在罗斯塔尔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这样持续了三年。在这期间,一个重要的机会出现了,我为耶胡迪·梅纽因从上午9点演奏到下午1点。这次际遇对我的职业生涯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梅纽因成为了我的坚定支持者,并为我带来了许多后续的邀请和机会。”
伊娃·梅耶·沙伊是一位小提琴家,她出生于科隆的犹太家庭,在西忒乐掌权期间移民。她回忆了1954年初的一次重要经历。她描述说,罗斯塔尔夫人主动找她谈话,并提出了一个请求:“一个年轻的德国女孩要来跟我丈夫上课,她会住在我们家。她非常有才华,但只有十六岁,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我在想——既然你会说德语——你愿意和她交朋友吗?”梅耶·沙伊的最初回答毫不含糊:“抱歉,不行。”战后不到十年,她还没有准备好与德国人建立友谊。罗斯塔尔夫人本身就是奥地利人,对此表示理解。
梅耶·沙伊继续讲述:“后来,我参加了罗斯塔尔的大师班,遇到了这个面容坚毅且有趣的女孩。不同寻常的是,那天罗斯塔尔晚来了一个多小时。为了打发时间,我为这个新来的女孩画了一幅肖像。她非常喜欢,向我要了这幅画,随后把画装裱起来挂在卧室里。她的名字叫伊迪丝·佩勒曼,在众多才华横溢的学生中,她成为了罗斯塔尔的得意门生。她的才华非凡。”尽管她一开始很不情愿,但梅耶·沙伊说:“最终,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没有什么话题是我们不能讨论的,包括我最初犹豫是否要和她交朋友。”
1954年6月,在吉尔霍尔音乐与戏剧学院就读期间,佩勒曼参加了泰晤士迪顿村礼堂举行的一场著名的筹款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为了筹集资金修复圣尼古拉斯教堂,曲目包括埃尔加的《弦乐引子与快板》。这首作品由管弦乐队和四重奏组合共同演绎,佩勒曼和吉娜·帕努齐奥担任小提琴手,琼·巴克纳尔担任中提琴手,奥德莉·休斯担任大提琴手,指挥是玛格丽特·巴斯。1956年9月,在慕尼黑西德广播公司的第五届国际音乐比赛上,佩勒曼职业生涯中迎来了关键时刻。在这一享有盛誉的赛事中荣获一等奖后,佩勒曼在罗伯特·海格尔的指挥下,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绎了西贝柳斯协奏曲,完成了她的职业首演。这次演出标志着她在古典音乐领域逐渐崭露头角的开始。佩勒曼展现出的非凡才华给著名指挥家乔治·索尔蒂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邀请她一同在威斯巴登演出,进一步巩固了她的声誉。
在这些成功的推动下,佩勒曼的职业生涯迅速蓬勃发展,每年的演出安排增加到大约100场。她最初在德国国内获得认可,但很快就将才华展现给了欧洲各国的观众。她日益增长的知名度得益于广泛的曲目储备和演绎上的多样性。佩勒曼因其超凡的职业操守而闻名,她遵循严格的练习计划,并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掌握新的音乐作品。
1957年3月10日,她在伦敦著名的威格摩尔大厅举行了首演,这是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场演出获得了评论家们的高度赞扬,《泰晤士报》的一篇褒扬文章便是明证:“无论是作为演出者还是表演艺术家,年轻的德国小提琴家伊迪丝·佩勒曼小姐,在周日下午威格摩尔大厅的首演中,都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尽管年纪尚轻,但她已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大师级演奏家。她的音色温暖而丰富,音准稳定,对乐句的把握,尽管情感上尚不成熟,却已展现出自然兼训练有素的音乐素养。她在演奏本杰明·弗兰克尔的无伴奏奏鸣曲时表现尤为出色,这首奏鸣曲很难成功演绎,却非常适合她清新而严肃的风格。在演奏勃拉姆斯的D小调奏鸣曲和肖松的《音诗》时,她与搭档保罗·汉布格尔配合默契,而勃拉姆斯的终曲中则展现出了她宽广的构思,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过,这两部作品都需要她尚未具备的情感成熟度,因此在选择上没有巴赫的E小调奏鸣曲那么成功,在那首作品中,她依旧年轻的天赋并未显得不对路子。”
1957年,在瑞士伯尔尼逗留期间,佩勒曼获得了一把具有重要历史和音乐意义的小提琴。在评估了几款乐器后,她选择了一把1765年由克雷莫纳制造的贝尔贡齐小提琴。这把特殊的小提琴满足了佩勒曼严苛的标准,它拥有强大、辉煌而温暖的音色,这对于她的艺术表达至关重要。在随后的采访中,佩勒曼深入探讨了专业音乐家获取乐器的复杂性,她说:“虽然存在更出色的小提琴,但这一把已经充分满足了它的用途。”她进一步阐明了表演者在获取顶级乐器时所面临的经济挑战,指出:“最好的小提琴往往被收藏家所拥有,他们仅仅把它们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对于我们音乐家来说,它们是我们技艺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在经济上却遥不可及。”这一评论不仅展现了佩勒曼的个人选择,还揭示了古典音乐界中乐器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的更广泛问题。
佩勒曼的职业生涯在20世纪50年代末达到了新的高度,以几场关键性的演出为标志。1958年1月30日,她在法兰克福博物馆协会举行了一场著名的演出,在客座指挥威廉·斯坦伯格的指挥下演绎了德沃夏克的协奏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坦伯格对她艺术才能赞不绝口,促使她加快了美国首演进程,将其提前到1962-63演出季,比原计划的提前了整整一年。这一时期,佩勒曼的影响力也扩展到了西欧以外。1958年4月11日,她在布拉格首演,在卡雷尔·安切尔的指挥下演奏了哈恰图良的协奏曲。次年,1959年4月11日和12日,她在德累斯顿首演,当时还属于东德,在海因茨·邦加茨的指挥下与德累斯顿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了西贝柳斯的协奏曲。
紧接着,佩勒曼于1959年4月15日在维也纳首演,与大提琴家恩里科·麦纳尔迪合作演绎了勃拉姆斯的双协奏曲,由沃尔夫冈·萨瓦利施指挥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伴奏。1959年6月4日她在著名的维也纳音乐节上亮相,进一步巩固了她在古典音乐领域的地位。在这场演出中,她演奏了普菲茨纳的协奏曲,这是她在约瑟夫·凯尔伯特的指导下精心准备的作品。与凯尔伯特和班贝格交响乐团共同演出的这场音乐会,提升了她作为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小提琴家的声誉。佩勒曼的艺术成就随后为她赢得了次年维也纳音乐节的邀请,进一步巩固了她在国际古典音乐界的地位。在这场音乐会上,她与意大利小提琴家皮娜·卡米雷莉同台,共同演绎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慕尼黑爱乐乐团在弗里茨·里格的指挥下,为此次演出提供了乐队伴奏。这次演出时建立在一年前她在伦敦与阿尔弗雷德·坎波利和威廉·斯坦伯格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绎同一首巴赫协奏曲的基础上的。除了协奏曲的演出,佩勒曼还与多位杰出的钢琴家合作演出,包括玛格达·鲁西、赫尔穆特·巴特和约尔格·德慕斯。这些室内乐演出不仅展现了她作为演奏家的适应能力,还展示了她能够与各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建立音乐合作关系的能力。
1959年10月28日和29日,佩勒曼在柏林爱乐乐团的首演是又一项卓越成就。她在约瑟夫·凯尔伯特的指挥下演奏了普菲茨纳的协奏曲,进而开启了与这支享有盛誉的乐团的一系列合作。在同一演出季中,她进一步展示了对普菲茨纳作品的喜爱,在赫尔曼·谢尔欣和费利克斯·普罗哈斯卡等著名指挥家的指挥下演奏了该作品。与柏林爱乐乐团的首次合作之后,她在随后的十年里收到了该乐团的一系列邀请。在此期间,她与该乐团共同演出的曲目包括:
1963年12月18日:德沃夏克协奏曲,由海因茨·霍尔莱塞尔指挥
1966年3月23-24日:勃拉姆斯协奏曲,由沃尔夫冈·萨瓦利施指挥
1967年11月13-14日:巴托克第二协奏曲,由乔治·塞尔指挥
1967年6月23-24日:莫扎特协奏曲KV 219,由伯纳德·海廷克指挥
1968年8月19日:莫扎特协奏曲KV 216,由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挥
1971年10月29-30日:门德尔松协奏曲,由小泽征尔指挥
尽管她的音乐会日程安排紧凑,留给音乐以外活动的时间有限,但佩勒曼仍培养了多样化的兴趣,包括摄影、文学以及对汽车的热爱,特别是对她的法国跑车情有独钟。在此期间,她以慕尼黑为主要居住地,住在一间舒适的一楼公寓里,旁边有一个花园。她经常遗憾于自己的频繁外出,因为这让她无法充分欣赏从窗户可见的紫丁香随季节绽放的美景。佩勒曼通常在意大利的朗奇度过夏天,她享受在那里游泳,沿着海滨散步。然而,即使在这些看似休闲的假期里,她对小提琴演奏的热情依然不减;她每天都会坚持不懈地练习五到六个小时的小提琴。随着每个新的音乐季临近,她都会勤奋地为即将到来的演出做准备,同时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曲目库。
自1958年在瑞士首演后,佩勒曼在瑞士的音乐界逐渐站稳脚跟,从1960年春天开始,她几乎每年都会在该国进行演出。在瑞士的早期演出中,她与多个知名乐团和指挥家进行了合作,包括在鲁道夫·肯普的指挥下与音乐厅协会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的作品,以及在拉斯洛·索莫吉的指挥下与卢塞恩室内乐团合作演奏门德尔松的作品。对瑞士日益增长的喜爱之情最终促使她在1972年移居苏黎世。
1961年3月28日,她在东柏林首演,与库尔特·桑德林及柏林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勃拉姆斯的协奏曲。1962年春,佩勒曼在南美洲和墨西哥进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巡演,使她的职业生涯在欧洲之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次巡演的高潮是1962年10月19日,她备受赞誉的美国首演,在辛辛那提与马克斯·鲁道夫合作演奏了德沃夏克的协奏曲。哥伦比亚艺术家管理公司时任总裁库尔特·温霍尔德亲自出席了佩勒曼的首演,这进一步凸显了这场演出的重要性。《辛辛那提问询报》资深评论家亨利·S·亨弗里斯写道:“昨天下午,在音乐厅里,伊迪丝·佩勒曼向辛辛那提这座音乐爱好者的城堡发起了进攻,它最终伴随一种我从事音乐评论25年来见过的最令人惊叹的喝彩声被攻克!我不仅仅是在想那六次谢幕,这本身对于一位女小提琴家来说就是前所未有的,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我是在想那一大群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们蜂拥到佩勒曼小姐后台休息室附近的走廊里,他们是如此急于祝贺这位年轻的小提琴家,以至于互相挤到摔倒在地。如今,伊迪丝·佩勒曼在小提琴界享有公主般的尊号;而我预测,明天她将会登上女王的宝座。”
在1962年11月3日的纽约市首演中,佩勒曼在市政厅举行了一场独奏会,由著名钢琴家利昂·波默斯伴奏。演出曲目包括舒伯特的《G小调奏鸣曲》,作品137/3;贝多芬的《克鲁采奏鸣曲》,作品47;肖松的《音诗》;布洛赫的《Nigun》;以及巴托克的《第一狂想曲》。《纽约时报》的评论尤为积极:“佩勒曼证明了自己是近期在这里听到的最引人注目的新音乐人才之一。她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外貌上,更体现在艺术造诣上,因为她是一位漂亮、谦逊、沉着的年轻女性,技术上近乎完美,且演奏起来毫不费力。即便现在她还年轻,但已经是一位一流的小提琴家,如果她继续在音乐上精进,应该会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演奏家之一。”几天后,1962年11月6日,在堪萨斯城爱乐乐团于音乐厅举行的音乐会上,她与一位深受爱戴的家族友人同台演出。汉斯·施维格是科隆人,自1948年至1970年担任该乐团的首席指挥,享有崇高地位。在他1932年至1934年短暂担任美因茨市立乐团音乐总监期间,他任命了佩勒曼的父亲为首席小提琴手。施维格那年夏天在欧洲巡演时,曾在美因茨首次见到了伊迪丝。一周后,他临时回到美因茨客座指挥他以前的乐团时,再次与首席小提琴手佩勒曼相遇。
随后的几个赛季,她进行了大量的巡演,与克利夫兰、纽约、芝加哥和波士顿的主要乐团以及巴尔的摩、达拉斯、底特律、休斯顿、明尼阿波利斯、密尔沃基、新泽西、匹兹堡、罗切斯特、圣地亚哥和锡拉丘兹的小型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此外,她还在美国各大城市举办了独奏会。
美国小提琴家迈克尔·拉宾最初被安排为1963年6月“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周”开幕大型管弦乐音乐会的独奏家。然而,拉宾取消演出让佩勒曼代替他与芬兰广播交响乐团在帕沃·贝尔格伦德的指挥下演奏了西贝柳斯协奏曲。马克斯·鲁道夫曾向他的好友乔治·塞尔高度赞扬了佩勒曼演奏的德沃夏克协奏曲,这也促成了佩勒曼与塞尔的首次合作。1964年6月,当埃里卡·莫里尼取消了与塞尔在科隆的预定演出后,佩勒曼被邀请作为她的替代者。音乐会后的一场派对上,塞尔慷慨地寻找赞助商,为她购买一把精美的小提琴。他与几位富商交谈,他们同意为她购买一把乐器,然后塞尔协助她挑选。佩勒曼回忆道:“1964年12月,就在圣诞节前夕,塞尔访问苏黎世时,我安排了我的小提琴经销商从伯尔尼赶来,他因收藏精美乐器而闻名。我们一起参观了音乐厅,当时我正在五把精美的小提琴上演奏:两把瓜奈里和三把斯特拉迪瓦里。经过深思熟虑,塞尔为我选择了现在我所拥有的这把1732年制作的瓜奈里·德尔·杰苏小提琴。他的支持和指导对我这样的年轻音乐家来说是无价之宝。”
1964年8月18日,佩勒曼在著名的好莱坞碗首演,与洛杉矶爱乐乐团在锡斯滕·埃尔林的指挥下演奏了哈恰图良协奏曲。1964年11月,她在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了,当时乔治·塞尔选择她作为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三场连续贝多芬协奏曲的独奏家。然而,这一选择并非毫无争议。皇家音乐厅的艺术总监马里乌斯·弗洛蒂斯向塞尔表达了对佩勒曼能否胜任这部高难度作品的疑虑,他根据自己之前观看的一场演出,对她的成熟度表示担忧。佩勒曼向塞尔解释说,弗洛蒂斯所观看的那场演出因为客座指挥能力不足、排练条件不佳以及乐团关键成员缺席而受到影响。在与佩勒曼进行了深度沟通后,塞尔向弗洛蒂斯保证了她的能力,并表达了对她“将呈现精彩演出”的信心。
随着像内森·米尔斯坦、齐诺·弗朗切斯卡蒂和埃里卡·莫里尼这样的资深小提琴家逐渐年事已高,佩勒曼逐渐成为塞尔最喜爱的独奏家之一。1965年1月底,她与塞尔和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合作了五场演出,包括在谢弗伦斯音乐厅的两场贝多芬协奏曲演出,以及在斯托尔斯和哈特福德巡演中的其他几场演出。1965年2月15日,她参加了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纽约系列演出。第二天,纽约媒体对她的演出赞不绝口,指出“佩勒曼的演奏似乎是为塞尔式的表演量身定制的,这确实是高度赞扬,但这与她之前的表现是一致的。她为贝多芬协奏曲带来了节奏和线条上美丽的古典气质,同时音准几乎完美,音色纯净而优美。”
纽约爱乐乐团最初邀请她代替亚瑟·格鲁米欧,后者因在布鲁塞尔家中严重肩部受伤而退出演出。她从欧洲飞来履行这一职责,离演出不到一周。在1965年5月13日至16日连续四天的时间里,她在威廉·斯坦伯格的指挥下演奏了巴托克的第二协奏曲。她的演奏不仅迷住了纽约爱乐乐团的观众,还赢得了媒体的赞誉。《纽约时报》的首席音乐评论家哈罗德·C·勋伯格撰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可怜的亚瑟·格鲁米欧的损失正是伊迪丝·佩勒曼的收获。年轻的德国小提琴家伊迪丝·佩勒曼相对而言还是一位新秀,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吸引国际关注。她以吉普赛人的风格演奏了巴托克的曲目。佩勒曼小姐深情地演奏小提琴,运用了宽广而快速的颤音,经常采用滑音,努力营造乐曲的情感特质。总体而言,她成功了。观众喜欢他们所听到的,多次呼唤这位独奏家。或许更重要的是,爱乐乐团的乐手们也喜欢他们所听到的。当最后一个和弦响起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太棒了!’的欢呼声。”
她在英国保持着定期演出的日程,继续与鲁道夫·肯普指挥的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此外,肯普还与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伴奏她的演出。1965年,她与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签约。她的首张唱片包括德沃夏克的协奏曲和拉威尔的《茨冈》,于1965年7月1日至3日在布拉格与彼得·马格指挥下的捷克爱乐乐团演出。塞尔建议佩勒曼在与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G)就后续项目的谈判中争取更有利的条件以获取更高的版税,该项目即与钢琴家克里斯托夫·埃森巴赫录制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然而,塞尔干预谈判却适得其反,最终导致佩勒曼与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的合作终止。这一事态发展显然阻碍了佩勒曼与其他知名唱片公司签约的能力。离开DGG后,佩勒曼的录音随后由一些小型唱片公司发行,包括Bayer Records、Darnok Records、Joy Classics、Pick Records和Sonomaster。尽管遭遇了职业挫折,但她的个人关系并未受到影响;她与乔治和海伦·塞尔保持着友谊,即使在塞尔于1970年7月去世后,她与海伦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佩勒曼作为纽约各大乐团独奏家的地位在她于1968年1月25日重返卡内基音乐厅时达到了顶峰,她与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在马克斯·鲁道夫的指挥下演奏了门德尔松的协奏曲。同年3月,佩勒曼在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首次亮相中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调协奏曲(KV 219),由约瑟夫·克里普斯指挥。乔治·塞尔的导师关系,威廉·斯坦伯格成为了佩勒曼在美国音乐界最重要的支持者。斯坦伯格一直为她提供担任独奏家的机会。1968年7月,斯坦伯格促成了佩勒曼在著名的好莱坞碗形剧场的回归演出,这是对其关照的一个显著例证。1970年1月,佩勒曼收到了来自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次邀请。在连续三天的时间里,她与指挥家冈瑟·舒勒合作演奏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协奏曲》。不幸的是,就在塞尔去世前三个月,他向佩勒曼发出了最后的邀请。作为纽约爱乐乐团1970年3月会员季的一部分,她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调协奏曲》(KV 219),这是她与该乐团的最后一次亮相。1970年4月,佩勒曼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首度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她的乐团合作范围。这次合作中,她四次演奏了德沃夏克的协奏曲:两次在威廉·斯坦伯格的指挥下,另外两次分别在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和约瑟夫·西尔弗斯坦的领导下进行。
1974年6月,佩勒曼再次在斯坦伯格的指挥下,与旧金山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勃拉姆斯的协奏曲,进一步展示了她艺术上的多才多艺。这些演出继续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正如《旧金山观察家报》的一篇积极的评论所言:“无论如何,佩勒曼的小提琴音色在高音区精致无比,低音区温暖动人。她在所有技术方面都展现出了演奏家的技巧。她的音乐表达传递出个人的真实与魅力,并因青春的勇气而更加丰富。”
鲁道夫·塞尔金1952年至1991年担任万宝路音乐学校与音乐节艺术总监,他邀请佩勒曼以艺术家身份加盟,大大地丰富了她的室内乐经历。万宝路营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音乐家们作为一个合作的群体欣欣向荣,深入探索室内乐曲目。万宝路理念的核心是强调长时间的排练和练习,以促进对音乐作品的有机探索。与传统音乐节有预先确定节目的不同,万宝路更注重艺术的发展,长不是直接的表演结果。在这种培养的环境下,佩勒曼的艺术才华无疑得到了蓬勃发展,为她成为一位优秀的室内乐音乐家奠定了基础。记录显示,佩勒曼于1970年与万宝路音乐节管弦乐团一起在传奇人物巴勃罗·卡萨尔斯指挥下,参与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录制的舒伯特《第五交响曲》。她在小提琴声部与受人尊敬的同事们一起工作,包括皮娜·卡米雷莉、格伦·迪克特罗、米里亚姆·弗里德、菲利克斯·加拉米尔和艾琳·塞尔金,许梅尔·阿什克纳齐则担任首席指挥领导乐团。音乐会记录表明,佩勒曼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参加了多次万宝路音乐节:
1970年8月16日,莫扎特《E大调三重奏》(KV 542)
鲁道夫·塞尔金(钢琴)、伊迪丝·佩勒曼(小提琴)、米克洛斯·佩雷尼(大提琴)
1972年7月26日,理查德·施特劳斯《C小调钢琴四重奏》(Op. 13)
瓦尔特·克莱恩(钢琴)、伊迪丝·佩勒曼(小提琴)、菲利普·内格尔(中提琴)、米克洛斯·佩雷尼(大提琴)
1973年7月21日,莫扎特《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KV 454)
伊迪丝·佩勒曼(小提琴)、米耶奇斯瓦夫·霍尔绍夫斯基(钢琴)
1975年7月30日,勃拉姆斯《F小调钢琴五重奏》(Op. 34)
鲁道夫·塞尔金(钢琴)、伊迪丝·佩勒曼(小提琴)、菲利普·赛泽(小提琴)、丹尼尔·菲利普斯(中提琴)、约翰内斯·戈里茨基(大提琴)
在她职业生涯的后半段,佩勒曼收到了在著名的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演出邀请。1977年8月21日,她在西奥多·古施尔鲍尔的指挥下,演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协奏曲》(KV 218)。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佩勒曼亮相前几周,14岁的天才少女安妮-索菲·穆特也在同一场地首次亮相。穆特当时已被誉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并迅速崛起为国际知名音乐家,最终成为德国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音乐界这一变化可能掩盖了佩勒曼已建立的职业生涯的光芒。随着穆特在欧洲各大音乐节上频频受邀,并经常得到她有影响力的导师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支持,这两位小提琴家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变得显而易见。相比之下,佩勒曼的演出机会似乎减少了。佩勒曼自己将这种变化归因于之前支持她事业的老一辈指挥家的去世,以及她无法与新一代指挥家建立联系。
1977年10月,佩勒曼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简称A.B.C.)合作,开始了她的首次澳大利亚巡演。这次巡演是在客座指挥莫谢·阿茨蒙的邀请下成行的,此前一年,她曾与阿茨蒙在欧洲共同演出。尽管访问期间的演出和独奏会日程紧凑,佩勒曼仍慷慨地利用一个空闲的夜晚,在悉尼为yiselie爱乐乐团委员会的一场活动中进行了表演。此外,她还在墨尔本开设了一堂大师班,进一步履行她对音乐教育的承诺。《澳大利亚you太时报》发表评论称:“上周,悉尼歌剧院音乐厅举办的1977年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管弦乐季末会员音乐会,上演了一些重量级的协奏曲和交响曲。这些音乐会的独奏家是德国小提琴家佩勒曼,她初来乍到几乎无人知晓,但凭借在欣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和菲茨纳的协奏曲中展现出的美妙音色和精湛技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4年至1978年间,佩勒曼五次前往南非巡演,1976年又在印度、香港和日本作为客串艺术家亮相,进一步扩大了她的国际影响力。1978年和1979年,她收到了更多来自美国的邀请,并参加了多场引人注目的演出。佩勒曼参加了在华盛顿特区肯尼迪中心举办的巴赫春季音乐节,在国家交响乐团两位客座指挥马克斯·鲁道夫和塔马斯·瓦萨里的指挥下进行了表演。她为音乐节贡献了几首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包括巴赫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与第二小提琴家米兰·科吉安合奏的双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与双簧管演奏家萨拉·沃金斯合奏的C小调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在国会图书馆,佩勒曼与钢琴家瓦尔特·克莱恩和由弗雷德里克·普劳斯尼茨指挥的华盛顿当地 “音乐工匠”乐团,演出了贝尔格的《小提琴、钢琴与十三件管乐器协奏曲》。
1979年至1981年间,佩勒曼与钢琴家爱德华·奥尔和大提琴家叶胡达·哈纳尼合作,成为美国塞拉芬三重奏团的一员。该三重奏团于1979年11月25日在曼哈顿92街Y剧院的首演广受好评。节目包括钢琴三重奏曲目中的三部重要作品:贝多芬的《C小调第三号钢琴三重奏曲》(Op. 1, No. 3)、门德尔松的《D小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曲》(Op. 49)和勃拉姆斯的《B大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曲》(Op. 8)。《纽约邮报》对三重奏团的表演评价甚高,指出“塞拉芬三重奏团名副其实,展现出了只有多年合作才能达到的默契与和谐。”
1982年,佩勒曼收到了来自澳大利亚的特别邀请,参加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成立50周年纪念季的演出。这一充满敬意的邀约包括在指挥家弗朗茨-保罗·德克的指挥下进行一系列表演。1987年,奥格斯堡的利奥波德·莫扎特音乐学院为纪念利奥波德·莫扎特逝世200周年,举办了一场青年小提琴家比赛。这场旨在纪念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之父遗产的活动,在古典音乐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比赛的高规格通过其杰出的评审团得到了体现,其中包括沃尔夫冈·施奈德汉、约瑟夫·苏克(Josef Suk)、蒂博尔·瓦尔加和佩勒曼。
佩勒曼在美国持续进行音乐会演出,主要与大卫·加维、瓦尔特·克莱恩、伦纳德·霍坎森和洛伊丝·夏皮罗等钢琴家合作进行独奏会。她在美国的最后一次演出是在1996年。在夏季,她多次参加恩加丁音乐会周和阿斯科纳音乐节。1997年,她在鲁道夫·鲍姆加特纳的指挥下,与卢塞恩节日弦乐团合作演奏了巴赫的E大调第二协奏曲和海顿的G大调协奏曲。此外在2000年,为纪念巴赫逝世250周年,佩勒曼在西尔斯教堂演奏了巴赫的独奏小提琴作品。
随着演出邀约逐渐减少,她将重心转向了法兰克福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的角色。自1978年以来,她一直在该学院开设大师班,直至2002年退休。这个班级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小提琴家,包括音乐会首席、大学教授和乐团成员。她的学生大卫·舒尔特海斯自2009年起担任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音乐会首席,他细致入微地描述道:“她对自己演奏的要求,也同样期望于她的学生。她不容许任何粗心大意,尤其是在音准和发音方面。她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同时也充满了热情和活力。”佩勒曼对年轻人才的培养不仅限于法兰克福。在1995/96年冬季学期,她接替亚历山大·范·维恩科普,在卢塞恩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教职,负责教学和音乐会课程。她对教学的奉献精神在她深刻的见解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当你教学时,很多事情会变得更加清晰,你会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演奏方式。”
她对教学卓越性的奉献,体现在她作为客座讲师在多家知名机构的大师班上的授课中。这些机构包括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和草津音乐节。2005年,佩勒曼担任欧洲弦乐教师协会(ESTA)主席,这一职位她一直担任至2011年,进一步巩固了她在小提琴教学领域的杰出地位。ESTA由三位杰出的弦乐教育家玛丽安·克罗默、马克斯·罗斯塔尔和叶胡迪·梅纽因于1972年创立,是一个长期被公认为致力于推动欧洲弦乐教育和表演水平提升的专业协会的非政府组织。该协会促进各级弦乐教师和演奏者之间的交流,并推广最高的教学标准。ESTA是一个伞型组织,拥有超过32个国家分支机构,包括5000多名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独立教师。
晚年,佩勒曼居住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在那里,为了退休后的财务安全,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与她珍爱的瓜奈里·德尔·杰苏小提琴告别,这边乐器几十年来一直是她艺术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远离公众视线,公开露面的次数越来越少,尽管偶尔还是会参加欧洲弦乐教师协会组织的聚会。佩勒曼患有克罗恩病,这是一种导致消化道肿胀和发炎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这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可能导致她晚年体型消瘦、身体虚弱。
2023年2月25日,85岁的伊迪丝·佩勒曼在法兰克福大学医院去世,原因是一周前因感染住院而引发的并发症。她的去世一直保密,未向公众透露,直到将近四个月后的2023年6月20日,她的兄弟迪特尔撰写的一篇讣告才出现在报纸上,公布了她的死讯,并宣布随后将在法兰克福举行骨灰安葬仪式。讣告中写道:“我们怀着巨大的悲痛与你告别,但多亏了你的音乐,我们仍然有机会听到你的声音。著名小提琴家伊迪丝·佩勒曼在法兰克福因短暂而严重的疾病去世。深切哀悼:迪特尔·佩勒曼和马克西米利安·德雷切尔,代表佩勒曼和德雷切尔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