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y Gaga: Monster and Master
生涯回顾迟到了些,Chromatica很难让我生起做回顾的念头,不过现在总算有了。这是一场以Lady Gaga个人名义发行的爵士音乐人生报告会,她“出师”自Tony Bennett,在爵士乐耕耘了十年的时间,如果2011年是个Amy Winehouse与Lady Gaga交接的时间点,Tony Bennett去世后Gaga首次将爵士乐的技法与审美投放到属于她个人流行语境的作品——它还不算是一张正式的发行,而是一场中转仪式。然而说它是爵士主导,福音摇滚的重要性却大上许多。我们需要回忆起Lady Gaga现在拥有两场人生,在第一场里她是一个出生自家境优渥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家庭,经母亲悉心教育,从小就接触了音乐文化熏陶,整个高中就读于罗马天主教女子学院,随后进入纽约大学下属音乐学院钻研她的演奏与写作能力。多么标准、优越的精英人生模版。接着她做了一个反叛的决定,她大二决定辍学,世俗地来说,她长期积蓄的心气与无法继续压抑的性欲让她对整个保守风气的宗教文化产生了绝大的逆反情绪。而从高中到大学期间,母亲始终为她开了一道后门,甚至鼓励她自由决定去夜店唱歌。接着就是我们知道的剧情:辍学后,她去夜店跳脱衣舞,放纵于酒精与药物,为了糊口参加各种奇怪的活动,时常穿着暴露在舞台上表演;为了成名去蹲守唱片公司管理人,也得到一些机会给名人写歌。后来在Akon的帮助下成功靠她的电子舞曲一炮打响,这时候她的古怪穿着又踏上了另一个夸张的层级,八卦杂志经常把她的奇装异服放在头版头条,她宛若边缘化的流行文化英雄。2008年到2009年没有人的风头可以盖过Lady Gaga,她反对一切先天被建构好的传统,从性别气质、形象到性取向,对她的阴谋八卦多如牛毛而她对此不屑一顾。她意图挣到伍德斯克那群所谓摇滚巨星通过疯狂事迹得到的名声,并打算以此登上流行文化的巅峰。但伍德斯克文化解放运动的教训并不限制于某个时代,便从此不再发生了。受众会成长,每一代青年专注的文化场景又各自不同,Lady Gaga在全球主义的巅峰时刻赢得了世界最广泛的关注,过去步子跨得不够大同时又不具备相当创作才华的Christina Aguilera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吃到第二口蛋糕。现在一些流行文化的乐迷总认为Lady Gaga横空出世是一场如同某些招人眼球的气运儿红过一把就不见踪影,流行乐的历史从来不缺这样的人。但她自小打下的演奏底子配合她爱好的阴郁歌剧与音乐写作天赋能支撑她十分钟就写完Born this way的才华,更不要说她的演唱能力可以和Bruce Springsteen形成一种性别对称关系,并和Beyonce或者Pink成为同生态关系的摇滚演唱家;诚然她率领不了Bruce Springsteen忠于中下层生活的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所代表的蓝领文化,她率领的是在狭缝中生存的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异装癖等不被公序良俗理解的边缘化群体,而她们的最后一关便是Gaga当初叛出的宗教文化。然而她们失败了。Judas遭遇的国家与电台禁播并不是终点,ARTPOP打算继续在解构主义的路子上呼唤世俗化的自由价值观遭到了文化评论圈普遍的批评,遭到了许多同行嘲讽,在排行榜上缺乏与过去相媲美的商业成绩(ARTPOP录音室专辑销量目前在美只认证1白金)。经纪人反水,团队一片混乱,过去和她同台过的Elton John评价“ARTPOP was not a good album”。在那一刻,在许多人眼里看来,Lady Gaga似乎某种意义上沦为了一个自恋的、沉浸在自己世界的痴人。这样一个开头与结尾构成了Gaga的第一场人生。
巨星倒台是流行文化喜闻乐见的情景,一个拥有巨大争议的巨星更是如此。Lady Gaga在这个过程遭受多少次背叛,她的艺术选择遭受多少次厌弃,她又和多少人发生过争吵,以至于她要以Joanne的形式回归,选择一种通俗的硬派摇滚,选择去拥抱家庭的叙事,紧接着开启了她长达十年的爵士乐修行之旅。她第二场人生的开头,2014年的Cheek to Cheek曾被我引用过来与Tony Bennett早些时候的另一个选择Amy Winehouse相提并论并释放了不看好的悲观态度,自此在新星孕育的新时代对于Lady Gaga我几乎是被动地在接受她的消息,碰巧知道她跟那些迪士尼童星一样接受过演戏培训,忽然她又捡起了演戏的童年路,去饰演一个草根追逐明星梦的故事——这样的故事Britney Spears尝试过,Beyonce尝试过,Mariah Carey尝试过,如同一次性消耗的经历,通常仅此一次。接着她的面容开始发生变化,她开始变得跟那些传言里的励志名人一般重新跳进名利场,赚取另一条表演路上的名声。她的音乐似乎越来越暗淡。Chromatica是一场显而易见的失败,在平衡她过去的另类电子摇滚与新的音乐自我的过渡期她没有找到任何恰当的切入口。而当她在采访中看着主持人扮演她过去的形象,看着回忆录中过去的服装形象频频显露出对过去放纵的巨星经历持有尴尬无措乃至排斥的态度时,让人发觉她似乎是在下意识地抗拒过去那样以进步主义为核心生长起来的音乐风格与表演风格,就好像那样的艺术选择已经垮掉了。现在支撑流行舞曲的,不过是过去的身体记忆残留的技法本能在运作。这时候2020年代的青年已经完成了换代重启,一群拥有更大言论平台、通常意识过剩的Genz达成了对流行文化的解释权垄断,时有所谓“Gaga背叛了LGBT文化”的事情发生,就好像上一个十年的Lady Gaga经过时代冲刷终于失去了痕迹。
也许你觉得这些东西老生常谈,是一些陈词滥调,再用文字组织一遍Lady Gaga的人生却是这张特制专辑的必要过程。它的设计建立在甚至早于2008年、从幼年算起的经历之上,当年Sinead O Connor写给Miley Cyrus的信没有在更恰当的时间递交给Lady Gaga,而Sinead与Gaga的人生却有很大一部分发生了重叠,这是一种随机性,一种无常。这种无常决定了她没有经历撕毁罗马天主教教皇的照片招致一场精神毁灭的苦难,Sinead O Connor在人生的终焉明白了与上帝直接对话才是信仰的真谛之所在。Lady Gaga被无常决定要继续在世俗的审判里辗转。这篇评论的开头写道,“说它是爵士主导,福音摇滚的重要性却大上许多”,意味着这张专辑拥有两种比较维度,同时还需要厘清专辑嫁接的所有文化与风格外肢。Harley Quinn是DC漫画中的人物,我想稍稍掠过关于这个人物的大量细节,而把它浓缩为被误解、被排挤、被欺辱的一种人物形象,她只是Gaga借用的一层表皮。请注意我没有使用“群像”,因为我不觉得这张专辑试图代表过普遍的不被理解的群体,而是高度自画像形式的。
以电影原声带这个维度比较,在既有歌曲列表中删除了Gaga演唱的bewitched与To Love Somebody,增加了《雨中曲》开场Good Morning,When the saints(据电影观众反馈这首歌频繁出现在电影里), World On a String, Smile与一首原创音乐Happy Mistakes,虽然存在电影同名曲但已是另一首全新的改编翻唱。也就是说,Gaga在基本曲序上,有选择地调整了具备内容指向性的音乐,尽可能撇除了“恋爱”为主题的歌曲,而是要去制造禁忌的关系。这种关系代表Lady Gaga的整个观念体系从过去到现在经由剧烈的现实碰撞,怀疑过,忏悔过,到最后得出了一个Happy Mistakes的结论。完全观摩了她曝光人生的观众必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也因此它从根本上只提供给两种人,一种是了解她过去的人,一种是对她感兴趣的人。爵士乐不是当代的流行乐市场主体,不太可能复制Norah Jones鲜见的辉煌,Harlequin也必然有可以预料到的市场结局。但这样一份礼物发送过来,把她对自身人生经历的理解以她这十年修习的技法陈列于此,至少可以先说服像我这原已多少丧失兴趣的人重新开始关注她。
从另一个比较维度,自然,我们罗列一下爵士乐基本原曲与再演绎的版本:她先挑选了一曲经典歌舞电影中的歌曲作为开场,接下来,Get Happy, That's Entertainment有Judy Garland的先手参照样本;I've Got the World On a String和That’s Life则有Frank Sinatra独揽性的演绎;Oh, when the saints来自Louis Armstrong,Smile来自Nat King Cole;温暖得有些腻烂的close to u来自Carpenters. 她主动挑选新增的歌曲统统带有强烈的来自文学与世俗的审判意味,如That's Entertainment修剪了直接提及莎士比亚的歌词段落并用麦克白作为替换;原曲中俄狄浦斯的神话寓言以一个非本意但犯下不可饶恕罪恶的人物象征一种赎罪意识,麦克白也具备同样的“野心与愧疚”意象。两块拼图几乎总结了Lady Gaga这个追逐名利的人物核心。Oh, When The Saints涂刷了一层管风琴音色,World On A String在唱句之间于天幕滑过一些不甚明显的管风琴线条,这些东西并不是以过去那些哥特或其他另类的形式出现的,她没有任何回避地将观众当成审视自己的陪审团,她穿梭在这些如梦似幻的情节里,构建了一个世俗、宗教与法庭交织的三角戏梦天地,以其大师一般的声音表现力,以不同的声音情绪力道勾勒各块人生的碎片。当她的声音像Patti Smith那样尖刻地划过If My Friends Could See Me Now,她相信她拥抱的信任会想Smile一样回馈给她乐观与自在;她又在That's Life以平行的高度模仿Ella Fitzgerald在Mack the Knife中的表现。你看,野心与愧疚并存,荒谬与美妙并存,世俗与宗教并存,戏梦与现实并存,名利与娱乐并存,她过去不需要雕琢自己的文字让她看起来像一个凭理论生活的大学知识分子,她凭借的却常常是无畏的勇气与一股靠直觉无需细腻的莽劲,这让我比喜欢任何其他边缘人物都要喜欢她。Happy Mistakes提供了一种假设,她如果在当初克制自己喷发的欲望,一心在大学按部就班学习着古典音乐理论,磨练自己的演奏,最终成为一位如母亲期待的“有文化的淑女”,从事于许多人艳羡的古典音乐行业,这世上不会有一个人叫做Lady Gaga,她用无数的错误填满了青年时代,再靠着漫长的、充满折磨的时间想通并接受那些过去。如今再也不会有所谓ARTPOP PT.2,The Fame或者是Born this Way的后续,Lady Gaga在第一场人生没有想明白这件事,在第二场人生已具备充分的智慧选择了她的答案。她的追随者也应当如此。A
Archive: ("Get Happy", "That's Entertainment", "That's Life", "Happy Mista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