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想一想》——观察者的起点

陈绮贞的创作体现着她细致入微的洞察能力,她的唱腔散发着孤独、敏感和脆弱的特质,两者使得歌曲本身附带的情绪能够最赤裸地展现在听者面前。这一张专辑所有的情绪都来自于两件事情——孤独和午夜,而每首歌都溢出不同的情绪。 情绪1:迷思。二十岁的年纪是迷思着迷思的年纪,是新鲜和迷惘并存的年纪,是向迷思呐喊奔向迷思的年纪。人生就像电影《我私人的爱达荷》里那条高低起伏一眼望不到头的高速公路,而尽头是未知的一切。一个人在黑夜里的时候迷思的感觉更加强烈,伴随紧凑的吉他拨弦拖着低沉的baseline,勇敢地停下来,去拥抱迷思的一切。 情绪2:喜欢。微凉的你最初写给杨乃文,拒掉后由陈绮贞演绎收录在了这张专辑中,也是唯一一首由别人作曲的歌。陈绮贞式的喜欢不是无可救药式的狂热,它一阵阵、一点点,不会肆意蔓延,而是顷刻间的那一阵触动、不经意间的一次心跳,是偶然肢体触碰后泛红的脸颊,它像夏夜的微风、像清晨的雨点,没有刻意想要挤进我的回忆,但回忆是它唯一的痕迹。 情绪3:气馁。会不会是这张专辑情绪的起点,如同涟漪的中心。“红的唇 白的脸 冷的心 热的泪”,在这段情绪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杀人凶手亦或是被害人,因为在离开你视线的那一刻我就已经被你杀死了。 情绪4:忧郁。忧郁是电影散场后黑的荧幕,忧郁是没有任何涂写的白的纸张,忧郁是杯中乘着的的纯咖啡散出的浓烈的咖啡味,忧郁是房间里飘散着的朦胧的尼古丁。在忧郁中遗忘,在忧郁中迷失。 情绪5:幻想。吉他和口琴,仿佛又回到少男少女朦胧的爱恋时期,那种互相猜忌的小心思,胆小、害羞、敏感,所有这些都在说着《all you need is love 》,“love love love”,但是所有的这些幻想我都不会告诉你,因为它是孤独的,属于午夜、属于我。 情绪6:嫉妒。在陈绮贞的歌里总有那么一种忽视,就是“阻挡不了滥用你给我的自由”,也是“害我学不会克制我自己”。在这种冷落和忽视中,放纵嫉妒,“嫉妒你的快乐 它并不是因为我”,少女嘴角的气泡音,让情绪不再疏离,此刻情绪也达到了极点。“该如何倾听你温柔声音 它并不只属于我”,你的声音是你的,也是我的,但我的声音此刻只能是我的了。 情绪7:孤独。陈绮贞式的孤独是黑色的、是静默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之间没有任何连接,幸运的是,那些文字、颜色、音调组成的模糊抽象的,让人的情绪互相体认,或者说散发着《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所说的“以太”;绝望的是,也正是在这种体认中发现,我们失去了语言,失去了一字一句的空间,那是我们情感的流线。 情绪8:释怀。一开始听这首歌的时候看着歌词,感觉写的是一种失落,但是旋律却又莫名的欢快。听到最后陈绮贞“啦啦啦”地演唱,觉得这也许就是释怀后明朗的心。一开始“面对镜子里面的自己话不投机”,最后“面对镜子里面的自己啦啦啦”,什么都已经无所谓了。 情绪9:自私。天使怎么会是自私的呢?大概,也许是因为这份自私中永远带有20%的无私预留给你,“只要你不走远 你在我的心中没人能代替”,即使你不在身边,那也在梦中。 情绪10:想念。这份想念的执着孤独到极致,好像“孤独患者自我拉扯”、好像“我总是一个人在练习一个人”,好像“我不怕闷 寂寞生出佛陀”。“孤独是冬夜下的雨 孤独是清晨的叹息 孤独是一首歌的名字 让我轻轻呼唤你 让我...”,最后也许是《让我想一想》。 陈绮贞的音乐风格在这张专辑中就已经有走出民谣的端倪。整张专辑除了吉他,外还有大量的管弦乐、架子鼓的应用,这使得音乐空间立体,情绪也才得以在空间中酝酿,好像是布满房间的小尘埃。 陈绮贞的音乐被贴上文青、小清新、小女生等等标签,但这都是些刻板形象,因为她之后音乐绝不仅仅局限于此。现代化都市中出现越来越多孤独的、敏感的、脆弱的,陈绮贞洞察、书写、歌颂。这些特质都被认为是不好的,但她坚持为这些特质创作,保护人最柔软的内心深处。
绮贞:“或者会有人说你们纤细敏感又想太多,但是刚好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写着一首又一首的歌,就是想要保护你们的纤细敏感,想要保护你们的浪漫与疯狂,因为这些,是让你们可以体验鲜艳的世界的一个触角,也是让你们在被外界磨平的时候可以用来提醒自己、肯定自己独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