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不太满意,但是不如试着玩儿个游戏

为了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必须要先说明我的立场和感情倾向,不得不承认,我对林宥嘉在音乐上的表现是很有好感的,是有特殊感情的,虽然算不上是粉丝,但是实话实说,对他是有期待的。男歌手中,“张国荣-陈奕迅-林宥嘉”基本上是作为我个人流行音乐审美的中轴线存在的,跨越三个时代的不同歌手,实际上有着某种相通的特质——他们的作品感情度会非常饱满。
在当下的环境里,很多乐迷开始更多的去谈论唱功,去搞唱功排行,一定程度上,这是有益的,因为可以倒逼歌手磨练自己的演唱技术,但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技术永远是为感情服务的,一个通透的高音,终究也只是你的一件武器,最终融入在歌曲中,还是要表达感情的,声带技术能满足你的需求后,唱歌这个事情说到底还是要回到感性之中,歌手不应该成为无情的发声机器。
之所以喜欢林宥嘉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林宥嘉从出道开始,就没有浪费他的音乐审美和情感表达能力,他没有将自己锁死,而是认真地对待着自己的每一张专辑,不断尝试各种可能性,除了这张新专辑以外,其实一路走来每张专辑,他都做到了一定水准之上,这才是我欣赏他的理由,但正是因为这种欣赏,让我很自然地对他产生了更高的期待。
距离他的上一张专辑,整整8年,当我第一时间知道他发了新专辑后,说实话,没敢听,因为网上一边倒的差评,连最善意的评价出发点也是帮他找补,所以心理上倒是有了一点准备,但没想到一扔就是小半年(所以你看,我真不算是他的粉丝),终于到了现在,我把它想起来了。

这张专辑因为拖的时间过长,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其中有好几首歌已经在之前各种场合陆续透露过,所以被很多人诟病说新专辑里没有几首新歌,降低了惊喜度。不过由于我目前对林宥嘉的关注远没有到到处扒资源的程度,所以这个问题被我完美避开了,只有一首《少女》,模模糊糊记得听过,但已经完全没印象了,所以整张专辑在我这里可以算得上全新。
先讲四首过场音乐吧,专辑里的曲目1、8、12、14,它们的存在,在我看来,真的只能算粘合剂,强行过渡,其实说白了是为了整张专辑要强行讲概念而添加的,但是作用呢?他们的粘合作用最多覆盖的范围不超过前后两首歌,相比之下,你的偶像陈奕迅在专辑《Special Thanks To》里对《Special Thanks To1》、《Special Thanks To2》和《Special Thanks To3》的应用会让我更加印象深刻。当时他还不到30岁,而你今年37。
既然说到概念专辑,就聊聊概念专辑在我心里的定义,概念专辑区别于普通专辑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考虑整体性和顺序,也就是说当你听一张合格的概念专辑时,连播放顺序都不能错,只有当一张概念专辑顺序播放时才能把它的威力最大化。因为整首专辑的每一首歌都是要为整张专辑服务的,当你选择曲目和排列顺序时,统一而又通顺是作为第一考量的,所以概念专辑可以容忍一种情况,就是每首歌单拎出来不那么好听,可是一旦整体顺序播放,它的作用一定是为整体加分的。普通专辑则不用考虑这个,可以接受单曲突兀却成神,也可以接受随机播放。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所谓的“新歌加精选”这个模式,这个意义上其实排序也没有那么重要。严格来说,在你的粉丝眼里,这张专辑可以算得上是“新歌加精选”,但是没办法,在当下的音乐市场,新专辑里的歌提前发布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这个不能怪你,不过既然你选择了“概念专辑”这个标准,就必须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然后是曲目的割裂性,在我听来,曲目1到7是一个部分,8到15是另一个部分,前7首作为一个整理大体上是连贯的,但是缺少结尾(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单独存在的话),到了8到15,真的,风格突变,你真的是幸福吧,能连排8首甜歌,实话实说,我还真的没在别的流行音乐专辑里看到过,只能说你很诚实,是真的想把自己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甜蜜体验传达给听众,但在我看来,比例太大了,尤其是当它们跟前半张专辑风格割裂而又没有坚实的过渡时。
说句公道话,8年的时间,对于一个细腻的音乐人来说,确实足够产生太多感触了,但当你要把他们融进一张专辑时,就必须要有取舍,要么上高度并概括化,要么减容但可以细节化,可惜你最终选择了贪心而又诚实,既要又要,确实有点儿放飞自我了。怎么说呢,有点失望,又有点心疼。
如果让我去复盘整张专辑“备受争议”的原因,我会觉得三成在于受大环境影响的“老歌新唱”(即发专辑前将新专辑歌曲提前发表),三成在于“强行概念化”的融合,四成在于选歌的占比、取舍和排序。
下面说说我认同的点,因为这会引出我的下一个尝试。首先,我觉得这张专辑里的歌曲单独拿出来,并没有很差,至少用来当成“概念专辑”里的一部分时,其实还是足够的,另外,在专辑里,有我个人比较认可的几个排序,首先曲目3、4、5放在一起是可行的,曲目10和11放在一起也是让我眼前一亮的。
是的,下面我要整活儿了,听完专辑后,我居然鬼使神差地想了一个问题:如果让我来当个专辑裁缝,在尽可能使用本张专辑歌曲的情况下,我会如何做出一张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概念专辑”。
在我的认知里,概念专辑,要么有逻辑线,要么有情绪线,这里我选择了逻辑线为主,因为我个人比较看重歌词部分。
谈谈我的想法吧,首先《白》我会作为整张专辑的第一首歌使用,因为从歌词上看,它是可以以发问作为开场的,而《惩罚》,我觉得它的黑暗、混乱和纠结,可能更加适合作为专辑高潮前的铺垫和连接,也就是专辑大概第四第五首出现的歌曲,《少女》和《垃圾宝贝》,可以作为专辑的结尾部分,尤其是《垃圾宝贝》里黄伟文的填词,真的可以留给听众无尽的想象空间,“爱情就是 交换着 黑塑胶袋,捂着鼻子 把礼物 打开”。
基本构架有了,但是我们缺少两个部分,一是开场到《惩罚》之间的过渡,我选择了《我不是神》、《谁不想》和《完》,三首林宥嘉式慢歌,完全可以将《白》的追问具体化,打出一套小的组合拳。
二是《惩罚》后的高潮和向结尾转变的过渡,这里我选择从林宥嘉的过往歌曲中挑选两首来进行填充,在《惩罚》后,我会选择《让世界毁灭》,既然压抑到了极点,不如来一个痛快的爆发,而且这首歌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将感情由压抑转向中性。下面就轮到《自然醒》出场了,前面的痛苦纠结已经成为昨天,新的一天我需要一个“自然醒”重新开始,另外在歌曲结尾处,能让我“拳头放开”的“你”出现了,于是《少女》的出场也就顺理成章了,好巧不巧,这首歌的作词人,正是黄伟文,可以跟后两首无缝连接,让听众感受一下黄伟文小三连的魅力。
另外,为了照顾林宥嘉同学的个人感受,在专辑的最后,我会放上《The Blueprint of Otomen 少女蓝图》,也就是《少女》的Demo,既可以呼应和加强《少女》的存在,又可以留一抹甜蜜和想象空间。
至于剩下的其他歌曲,我会选择在专辑之外单独发布,之所以把它们剔除,并不是因为不好,只是考虑到整体结构,必须要有所牺牲。
没错,我真的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了,在qq音乐里建了个歌单,名字就叫《模拟排序2》,如果你有兴趣又有时间,可以试着搜搜看。

话说回来,谁的人生不需要经历几次“狗吃屎”似的跌倒呢,所以其实也没什么,我还是选择期待林同学的下一张专辑。当然,我也必须给这张专辑打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