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歌迷怎么捧 这支南京老炮乐队都像长不大的90年代巨婴
对七八点这个乐队的历史并不了解,零星看过些主唱的采访,毫无魅力可言,一副任何红利都不肯放过却还在假装不合时宜的样子。完整地听了几遍他们的音乐之后,彻底打消了继续了解的意愿,对他们唯一的好奇在于,这样一支资质、能力、态度都很糟糕的乐队,是怎么忽然间在年轻滚迷中走红的。
如果因为港岛哥哥在跨年演唱会上卖力的介绍,以及P.K.14早年翻唱过其作品的话,那么这个乐队留在历史尘埃里会更有价值,可是他们还在出歌,还有演出,还在展示上世纪90年代糟糕的业余水平,以他们的作品表现,能被视为南京独立音乐的遗珠,简直滑音乐之大稽。
这个乐队的特点是毫无才华,又不肯努力,港岛哥哥与杨海菘的吹捧改变不了这个乐队的质地,别相信两人被七八点影响过这种客套话。影响肯定会有,但不会是音乐层面,因为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讨论甄子丹和马保国谁更能打,这事非常无聊。
七八点的音乐毫无才华体现在他们没有任何风格可言,换言之,他们并不具备审美体系和表达体系,《屋顶上的猫》这张专辑里的作品大部分粗制滥造,且非常艳俗,偶尔流露出的一点原创意识,也源于能力不足,艳俗不到位产生的原创错觉。能被喜欢只是滚圈论资排辈的再一次证明——玩得好,不如玩得早。
关于这张专辑的诞生,主唱的说法是在大众呼唤声中将历史遗留作品的集中展示,并未深加工。按照成年人逻辑,江湖上没有你,却有你的传说,本是件光彩的事,大可将神秘感继续放大,在以讹传讹中成为同好们的交流暗语,可七八点耐不住寂寞,举着身份证认领自己的传说,除了虚荣心外没别的解释。把这些破烂动机,小样一股脑塞进唱片里,美其名曰是专辑,实则是没有做好的垃圾分类。
《屋顶上的猫》里面所有带人声的歌都非常难听,唱功拉垮,不是白嗓状态,而是标准的五音不全,一个乐队的录音室作品(即便是demo),人声处理成这个样子在玩原生态吗?还是觉得这样好地下好有个性,以业余心态讽刺音乐的工业化流程?有人喜欢主唱的音色,可这种音色当年D-22可以论斤约,质量上也要上乘很多,最可悲的是,七八点主唱唯一说得过去的音色,还受限于狭窄的音域,只要歌的音域跨度大,必跑调无疑,我甚至非常怀疑他能否稳定地用本嗓唱好一个八度。
乐队的编曲更不用说,因为没有风格,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有的段落像英式有的段落像迷幻有的是纯流行,或许也有创造的心思,但能力配不上目的,在上世纪90年代,这种玩意尚能伪装成另类稀缺品,可这些作品发布于2008年,当时玩低保真的都不敢这么肆无忌惮地忽悠,是梁静茹给乐队的勇气吗?有几个行业大佬朋友,就把自己当做情怀了?
如果说《屋顶上的猫》的粗糙受限于年代,那后来的新作《此去南京三千里》,《电台天书》总该让人眼前一亮,对得起突如其来的小走红吧。可结果仍是七拼八凑的东西。说得坦诚点,这个乐队的根本问题不是录音质量,他们欠缺的是音乐人应该有的能力素养与进取心,因此新歌老歌都要强行嫁接上世纪那点南京小圈子记忆。他们清楚,离开那个圈子的加持,这个乐队的作品没有任何存在必要。
多年前北京有股滚圈老炮热,各种纪念演唱会层出不穷,大哥哭眼抹泪回忆过往,骗得一群年轻滚迷痛恨自己生不逢时,掏钱买票补上一节历史课,可结果呢,有一场现场被观众记得,被网友讨论吗?不到一年,大部分滚迷都意识到卖情怀的真正目的——骗钱骗感情。可谁能想到,骗你的风还是从北京吹到了南京,七八点接棒扛起了情怀大旗,却连《电台天书》这样写给去世好友的歌,从旋律线到吉它编曲都一股绿洲双拼味。或许旋律线仿写绿洲《live forever》被当作一种洋气的思念,但这种借花献佛梗玩得有什么价值?
七八点不仅在音乐上缺乏自省,还非常沉迷于外界的吹捧——典型的巨婴心态。乐队在婴儿期被爱过宠过,过早有了自负,高估了自己婴儿期的简笔画,以为是天才的闪光,以至于心智发育受阻,无论长多大,都忘不了婴儿时期比别的孩子早半岁能画墙的神迹,以此换取姐姐抱抱阿姨抱抱的特权,但凡这个乐队有一点追求,绝不会把尿不湿穿到今天,穿成了兜裆布还在假装小屁屁整夜干爽。
七八点与其说是乐队,不如说是滚圈的虚拟偶像,作品与选秀男团类似——没法听,全靠捧。港岛哥哥和杨海菘为七八点做了几次友情地推,没有督促他们进取,反倒催生出一场作品假象。七八点用情怀给滚迷洗脑,再用洗过脑的滚迷为七八点作品洗白。因此七八点的小范围走红,不具备任何现实支撑,只是利用了大众的品味虚荣。最后,别提这个乐队歌词写得好,其文字不仅毫无美感,更是从不流畅。他们的歌词唯一特点就是稳定,数十年如一日的稳定在大学社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