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制作人转型&继承的一点小想法
其实想聊点这种话题很久了。因为我个人听歌倾向比较Old Skool的原因,总是会在偶尔听新歌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一类问题。这也并不关乎我个人或者我生活环境的问题,在任何领域当中讨论历史性的延续是很自然的事情,关键在于对这种历史叙事的态度。可以说,现在电子音乐新听众和老听众的冲突原因之一就在于双方历史角度的不一致。
听Fred again...这种一时大热的艺人,总是能让我回想起同样来自UK的几个前辈。先不提他的导师Brian Eno,还有那个阴暗潮湿的地方一贯的、延承牙买加Sound System的低音俱乐部场景下,杰出的UKG艺人MJ Cole,鬼才The Streets,虚拟团伙Gorillaz,新时代的Jamie XX......关于这个名单,我可以开的很长,但是这些关于Referring的东西,有时候恰恰是一种很难意识到的沟壑。一个人听过很多歌,有时候也可能是一种傲慢的由来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觉得务必先表明我对这张专辑的看法与态度,这样才不能说是一种同等傲慢的,自我逻辑前后矛盾式的指责
关于时间——Fred again...的走红是历史与市场共同的结果,同时也是他自己对时代部分剖析观察的结果
音乐的历史要包含很多部分,不仅是工业方面的,创作语言方面的,音乐听众场景方面的。而且这些东西并不互相独立,它们都和市场交叉在一起,共同铸就了极为复杂的音乐本身。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就让人叹为观止难以穷尽一生了解。
抛却一些废话,来谈我想说的话题其中一条明确的时间线,从90年代末00年代初的一些美国R&B艺人,海盗电台,以及大热单曲开始,UKG就已经在商业和地下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种深承90年代英国一部分碎拍音乐审美的曲风,说它带有一种“文人气息”我觉得不算很跳脱的描述。130的bpm比House略快,但也相当温和,同时2-step的鼓点以及极具可塑性的Drum Loop让其自带一种Shuffle和Groove的舞感,是所有碎拍和低音音乐当中相当讨好的曲风了。从10年代的Jamie XX就能看出来,这种曲风的现有受众和潜在受众都相当的广阔
在发展了这么多年后,经由大众流量明星以及一些早已出名的电子大鳄的提携,Fred again...最后成为了市场目前最推崇的UK电子艺人之一。
上面说的是有关Underground电子场景的问题,Fred again...除此之外还有EDM场景发展的推崇。EDM发展了十年,只有极小部分的人从头到尾保持着一定的活力。也不奇怪,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跳舞场景,快速的更迭发展是必须的,不过很久以前我就好奇,为什么没有人真正向传统的UK舞曲场景取经,诸如Pendulum,Skrillex, Nero这些人只是把那些场景音乐做的更噪皮了,和传统的UK风范相去甚远。现在Fred again...在对新风格的需求以及传统风格的积淀下,依靠自身不俗的音乐积淀打出了风头,基于此我还是挺认同它的走红的。
还有所谓对时代的部分群体进行剖析观察的结果,而这要聊到我思考的第二部分
关于群体——对听众的剖析反思,和对听众的讨好究竟以什么为大概的分界线
如果你看普通的乐评很多,大概会有一些人在聊某些专辑的时候会谈到一个有趣的观点,部分音乐人在讨好自己的或者市场的听众。关于这点,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很多时候这是一个具有强烈批评意味的话语。我主要想聊所谓讨好自己的听众。
这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因为大部人艺人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断崖式的。第一张和第二张专辑可能是他前半段人生的所有积淀,他自己对整个世界的认知都被压缩到其中,以其对音乐长久思考的形式最终发表。那么第三张和第四张,甚至更之后的专辑呢?我懒得说现在的时代变化有多快了,这都是废话。在如此日新月异的时代,音乐人其实是很难把控好一个适中的度的。
要注意很少有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做音乐只为了自己,这是一个相当经典的音乐人话术,尤其是当他又发行了很多实体并且举办巡回演唱会的时候(我想Cue谁不必多说)。这种话术有时候是一种暧昧不清的自我保护,当Ta很难揣测明白自己应当做什么音乐的时候,他大可以说出这种话,因为“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样他可以退回到一个不用承担错误批评时代的道德责任,也可以继续维持自己之前的听众群体。反正如果一个粉丝听众是喜欢音乐人这个人的存在,他会尝试去阐释音乐人的所有创作
剖析反思在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必须是彻底的,从音乐表达形式到自身音乐思想的完全反思。这是一种接近哲学的态度,如果不能匹配“形式”而只找到其“质料”,即使说的相当正确,也会因为群体对音乐人过往专辑的记忆而有所非言
谈到Fred again...,我看过关于他创作理念的介绍,这里就简单贴出其中一个
【【中英】被一众大佬青睐的新星制作人Fred Again成功的背后丨The Story Behind Fred Again's Success】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J4m1g7K9/?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dd20e63bf64227eff3e651928815288
对社媒用户群体的剖析反思在我看来是相当有趣的,并且没有什么问题。反映在音乐当中,他通过相当优秀的混响和Vocal处理,将一种疏远的感受带给听众。同时注意到我第一部分所说的,UKG是带有一种“人文气息”的舞曲风格,他的选择相当正确,就像前几年的Jamie XX一样。尽管在音色选择以及Loop制作上,我认为他还非常青涩,但是我相当看好他未来的前程。
在这张专辑当中,所谓生活的细节被刻意的放大了,整整十首完全人声的Interlude串起了整张所谓“生活化”舞曲的专辑当中。剩下十首也都有之前创作的影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令我惊喜的是他的Loop选择稍微丰富了一点,尽管一些过渡段和Sample选择仍然称不上高明,但也只是以一种挑刺的心态来讲。优秀的曲风风格穿插,比较明智的合成器音色选择仍然算他的一贯优点
但是我非常不赞同这种十首Interlude的做法。从一个尽善尽美的角度讲,这种刻意的生活片段放大是带点我所说的讨好听众的做法。舞曲是一种比较抽象且冷淡存在的音乐曲风,表意是很稀少的存在。如果你像Burial一样用尽抽象的手段表达黑暗潮湿的夜晚与幽灵学,我认为这是相符的,大量的生活碎片也是可以像Blaze那张《25 Years Later》一样充满明确的生活场景指向,然后用与场景历史相匹配的音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他却选择用一种过于简单直接的概述(并且剩余十首歌的歌词也是同样的简单),导致乍一看整体形式和思想关联很强,音乐语言在探讨生活这种极为复杂且多域的命题反而抛弃了之前的互联网心态,用一种更流行UK的音乐去做,变成了一种讨好式的短板。在本身有着不错积淀的情况下却做出这样的选择,还是让我有点唏嘘的。他过往的优点,相比较前人恰恰在于抽象且处于传统框架下的制作思路,这让他的音乐足以支撑起广阔的对网络群体的“拥抱”
至此也必须说明,这并不是我的老B心态作祟。相反,我自己的态度是一切的音乐批评都只是在探讨对音乐理解的更进一步以及创作出多样丰富且饱满的音乐。上面提到最重要的两张专辑,就是在听到这么多Interlude后我的直接想法。描述宽泛而复杂的命题时,音乐是有很多先例的,一些音乐形式也是更有优势的,比如贝五之于命运,《What's Going On》之于宏大生活的场景,但是他们都是有所选择的表达,而在舞曲这个稍微有所限制的曲风框架下,Fred again...想要表达的却有点过于空泛了。舞曲在做流行化时,当然会获取部分更宽阔的解释手段,但是如果舞曲本身的部分就
有时候一些老听众和新听众所起的冲突,如果不考虑个人装B的因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有不小沟壑的。正如我这篇文字一样,大多数听众对自己的认知也是难以言说不成体系的,如果再加以碰撞,很难从逻辑上说究竟谁的观点更有建设性。Referring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历史的无穷回溯,适当即可,过度有点过于分不清主干和写作目的了,带有一种炫富的盲目。我还是觉得指出音乐语言,创作方式或者审美的可进步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同时我也必须声明,我认为的音乐可能并不完善,绝对不是否定喜欢这种音乐的听众的审美,也并非训斥或教导。思想大多是无可指摘的,唯一问题大部分时间都在于单纯的音乐。现代的很多电子音乐听众恰恰由于被最近电子音乐丰富的所谓情感冲昏了头脑,以至于在探讨纯粹音乐方向的问题时产生和老听众的分歧。事实上分清楚喜欢音乐还是喜欢音乐人,还是两者都喜欢,在我看来是一个最基本的认知问题和逻辑问题。两者并不是完全划等号或包含的关系。而且我也觉得,Fred again...也并非是想表达什么。尽管他可以做的更完善,不过本身也确实无可指摘了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