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漫无目的的松弛,我更喜欢THE EITHER新专带给我的严肃
▲THE EITHER《终末之诗》专辑封面
最近比较流行一个词,叫松弛。这词出现在音乐艺术领域,虽然也不能说不对吧,但松弛过度这件事却肯定是不对的,因为人的思想一旦放松对世间万物的警惕、警醒,很容易就因为过度松弛而松懈、松散,从而降低对艺术的要求。
当创作者和音乐受众,永远只是以松弛作为联系的媒介和标准,那音乐作品很容易就陷入感官的泥藻,松弛是松弛了,但也很容易空洞、空虚。
人,还是需要适当紧张、紧凑、紧绷的,而这次听到THE EITHER的新专辑《终末之诗》,就让我在音乐中又找到了因为高浓度、密度多元美学所组成的信息量,从而产生那种紧迫感,并且在大量音符、律动、音色、人声和文本的汲取中,吸收了大量的讯息。
THE EITHER也是我之前就比较喜欢并且推荐过的乐队,他们的上一张专辑《E·myth》,是一张以奇数和偶数作为二元结构概念的专辑,而让我尤其赞赏他们的一点,就是THE EITHER还在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所呈现的三种音乐状态可能性。
▲THE EITHER乐队
在当时THE EITHER的音乐理念里,他们把音乐的状态,分为原声、人声及乐器电声化,以及电声化向数字化这三种可能性。相比很多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方与西方的结合,以及电子与摇滚,古典与国风平衡关系下的融合相比,THE EITHER更崇尚的是“非极端主义”理念,所以他们的音乐往往有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很好地体现出“事物总是多面性的,极端从不真正存在”这样的哲学命题。
这种在抽象的美学里,又始终有严谨哲学思维的乐队,在国内还真是稀缺的乐队。
这次THE EITHER的新专辑其实在美学层是更立体化升级的,相比他们之前的专辑,这次的《终末之诗》专辑除了开始以中文作为主体表达之外,还特别体现出信息体量、美学体量之大。
作为一张充满末日情绪,但又处处隐藏希望的专辑,《终末之诗》绝非仅仅只是情绪的释放和表达,而是通过高度概念化和戏剧化的结构,让整张专辑就像是一个多元美学组成的复合艺术品。
为此,THE EITHER也为专辑设定了“蝶龙岛”这个概念场景,甚至还设计了蝶翼这样的视觉美学,对于“蝶龙岛”从抽象概念到具象美术的落地,甚至是为这张音乐专辑拓展了更为多元的艺术呈现可能性平台。未来完全可以扩展成电影、游戏、音乐剧、实景剧等形式,完成这张专辑的概念再创。
▲“蝶龙岛”的设定
从听感上来讲,《终末之诗》也是一张稀缺的专辑。
如果要从音乐形态类比的话,《终末之诗》可能算是复古类型的专辑,但非极端的元素运用,也让THE EITHER从来没有极致的复刻经典元素。所以,像《彼时彼方》、《鱼缸城市》这些作品,你说它们是舞曲,也确实是很复古的流行舞曲,《败啸》和《假面之舞》同样有着重型音乐的特征,但它们听起来却始终和那些标签性的风格,有着不一样的听感。
而这些听感的差异性,就是来自于像THE EITHER在《败啸》和《假面之舞》里,用了电二胡加效果器这样的乐器和音色平替,还用琵琶演奏手法及一些定制乐器,改变了原本重型音乐的推进结构与组合。
▲Jaju(沈嘉琚)在THE EITHER乐队主要负责拨弦乐器(电琵琶)的演奏
这就像是在平行世界,用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音乐场景。不仅仅只是在现代音乐结构里插入民族元素那么简单,甚至就连乐器、音色、演奏本色,都包含着复杂的Fusion概念,错综复杂间既提供了音乐多元的肌理,也有了本格与破格平行的听感。
同样的理念,在《云海旅人》这首作品里,用琵琶定弦及手法演奏箱琴,用二胡手法演奏中提琴,同样也是在一件乐器上完成多元的复合型融合。当东方柔情的二胡线条和西方磁性饱满的中提琴音色融合在一起时,确实会让人有一种全新的听感体验,以及由体感所延伸的不同体感和情绪。
专辑同名曲《终末之诗》,则是专辑唯一用到弦乐组,也是唯一乐队成员以外音乐人加入的作品。《终末之诗》的架构像是八、九十年代的很多摇滚史诗,但电钢琴、电琵琶和电子节奏的加入,又让作品和模拟时代的那种质感,又有了很多听感(还是听感)的差别。除了暖色系的电子音色听来更柔和之外,作品整体也会有更梦幻的画面,与作品最后落点在平静、平和的出口,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Yang(王阳)在THE EITHER乐队主要负责弓弦乐器(电二胡)的演奏
即使是一张细节构成非常丰富,并且在每个音色端、技术端都追求创意的专辑,但《终末之诗》整张专辑却有非常流畅的呈现。旋律主线条甚至都像优质的Ballad,比如《彼此彼方》的Hook段落一上来就让人无限循环,《坠火》主歌部分那抓心的旋律和颓废的唱腔结合,更是很容易定住听者的情绪,瞬间沉浸其中。
而比起近似类型的专辑,《终末之诗》在人声上也选择了不依靠带电的人声效果,而是通过更多人声的自然嗓音,体现出更多温度感的纵深。这也使得City-Pop的《刺蔷薇》,在DX7的合成音色之下,主唱宗立中性化的音色,更容易直接带人进入“蔷薇”的女性视角。
除了音乐技术层面,作为一张高度立体复合的概念专辑,《终末之诗》在音乐文本上也有着很强的精神属性。
《终末之诗》本质是一张以末日为主题的专辑,末日不是一个让人快乐和松弛的主题,末日让人紧张、焦虑甚至让人绝望。
▲Zongli(宗立)在THE EITHER乐队负责作曲、键盘类乐器演奏及主唱
但THE EITHER整张专辑通过音乐,通过音乐谱写的诗,通过各种挣扎、释放、平静、燃烧、对抗,恰恰体现出用过程来编织希望的精神寓意和生命哲学。终结是生命必然的结局,但不同的过程却会让生命本身体现出不同的意义,那些客观的山川江河,它们只是客观存在,而人类的意义,就是通过对抗和创造,得到很多体验与结果。
不管结果是好是坏,但过程肯定丰富精彩,比如人类创造了那些多的文字,并用文字写出无数美丽的诗句,也比如人类创造了音乐,还创造了“蝶龙岛”这样有寄予可代入的精神领土。
突然发现,虽然在THE EITHER的《终末之诗》里,没有一刻是松弛的,在密集、紧凑的技术、文本,以及由此延伸的思考、思索里,完成一次紧迫又严肃的音乐旅程,同样是收获满满且快乐满足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