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体现neil young音乐特点的唱片
79年6月,一张最能体现neil young音乐特点的唱片《rust never sleeps》出版了。这张大碟,一面收录了五首acoustic作品;另一面则是四首重摇滚曲目(甚至带点朋克倾向,毕竟neil young的音乐有一部分也被归到了prog punk前朋克一类之中),其音乐上的两面性表露无疑。
民谣部分,前面已经提过了,是在78年某俱乐部的演出录音中节选出来的。这其中最经典的当然就是my my hey hey(out of the blue)和pocahontas。 my my hey hey彻底抛弃了通常的创作方式,整首歌曲没有明显的主歌副歌,旋律也只有四个小节,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歌词呢,相信稍会点英语的人都看得懂,但效果却是出奇的好,正所谓返朴归真,neil young剥掉了日益商业化的音乐外表,抓住了民谣中最真实最质朴的一面。当然,如果想要理解这首歌的真正意义,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77年,猫王去世了,一度作为摇滚乐的标志人物就此消失;而摇滚乐此时也经历着重大变革,许多经典摇滚乐走入了僵局,朋克音乐已经急不可待的要跳出来改朝换代。作为当时乐坛的一线人物,neil young也面临着如何抉择的问题。king is gone but he‘s not forgotten,this is a story of johnny rotten,既对传统的根源摇滚乐表示尊敬,又对音乐的创新、求变表示出其积极的一面,这就是neil当时的态度。这也是摇滚乐历史上相当具有历史影响意义的作品之一,当然,更广为人知的可能就是kurt cobain在遗书中引用的那句歌词了,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毫无疑问,kurt也是那些被这首歌中表达出的那种对摇滚乐誓死效忠的精神所鼓舞的无数青年人之一。
pocahontas则又是关注印第安人生存状态,控诉殖民者恶性的歌曲。最经典的那句"marlon brando, pocahontas and me",现在听起来的确让人唏嘘不已。马龙·白兰度,曾经拒领奥斯卡奖,并安排了一位印第安小姑娘上台发表讲话,主旨就是要反映印第安原住民当时的生活状况,抗议政府、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待遇。
但另一首thrasher就不这么容易理解了,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供人参考,甚至连"thrasher"指的是什么,国外评论、乐迷间都没有统一说法,最好笑的是有人居然认为thrasher是指滑板族,70年代美国就出现玩滑板的了吗?
另外一首颇让人琢磨的就是大碟b面的powderfinger了。这是一首流畅华丽的南方摇滚风格的曲子,但也是neil young比较心爱的,几乎每场演出必唱的作品。麻烦就在于它的歌词,其实也很简单,描述的就是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的时候,发现沿河来了一艘大船,他怀疑这是来袭击他们的,赶忙告诉了妈妈;然而村子里的壮年男子都不在,这时候他像个小英雄一样扛起枪准备冲上去拼了......歌词到此为止,并没有准确的结局。争论就在于,有人认为:这是反映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个战斗场面,"我"是代表资产阶级一方的一个小男孩;还有的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小孩子在玩类似"过家家"的游戏,所有的场面都是他模拟编造的,是在自说自话,描述的是一种"童趣"。个人认为,后者的说法更贴切一些,小的时候,就曾经带着大沿帽、别着木头枪,和小伙伴们爬过一个个"山头"(其实就是小土包),攻陷一个个"堡垒",这么一想,就不难理解这首歌词了。不过记得好像也曾经有人采访的时候,就歌词提出过疑问,但像几乎所有的音乐家一样,neil young也是拒绝回答此类问题的,只能由乐迷们自己理解了。
民谣部分,前面已经提过了,是在78年某俱乐部的演出录音中节选出来的。这其中最经典的当然就是my my hey hey(out of the blue)和pocahontas。 my my hey hey彻底抛弃了通常的创作方式,整首歌曲没有明显的主歌副歌,旋律也只有四个小节,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歌词呢,相信稍会点英语的人都看得懂,但效果却是出奇的好,正所谓返朴归真,neil young剥掉了日益商业化的音乐外表,抓住了民谣中最真实最质朴的一面。当然,如果想要理解这首歌的真正意义,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77年,猫王去世了,一度作为摇滚乐的标志人物就此消失;而摇滚乐此时也经历着重大变革,许多经典摇滚乐走入了僵局,朋克音乐已经急不可待的要跳出来改朝换代。作为当时乐坛的一线人物,neil young也面临着如何抉择的问题。king is gone but he‘s not forgotten,this is a story of johnny rotten,既对传统的根源摇滚乐表示尊敬,又对音乐的创新、求变表示出其积极的一面,这就是neil当时的态度。这也是摇滚乐历史上相当具有历史影响意义的作品之一,当然,更广为人知的可能就是kurt cobain在遗书中引用的那句歌词了,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毫无疑问,kurt也是那些被这首歌中表达出的那种对摇滚乐誓死效忠的精神所鼓舞的无数青年人之一。
pocahontas则又是关注印第安人生存状态,控诉殖民者恶性的歌曲。最经典的那句"marlon brando, pocahontas and me",现在听起来的确让人唏嘘不已。马龙·白兰度,曾经拒领奥斯卡奖,并安排了一位印第安小姑娘上台发表讲话,主旨就是要反映印第安原住民当时的生活状况,抗议政府、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待遇。
但另一首thrasher就不这么容易理解了,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供人参考,甚至连"thrasher"指的是什么,国外评论、乐迷间都没有统一说法,最好笑的是有人居然认为thrasher是指滑板族,70年代美国就出现玩滑板的了吗?
另外一首颇让人琢磨的就是大碟b面的powderfinger了。这是一首流畅华丽的南方摇滚风格的曲子,但也是neil young比较心爱的,几乎每场演出必唱的作品。麻烦就在于它的歌词,其实也很简单,描述的就是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的时候,发现沿河来了一艘大船,他怀疑这是来袭击他们的,赶忙告诉了妈妈;然而村子里的壮年男子都不在,这时候他像个小英雄一样扛起枪准备冲上去拼了......歌词到此为止,并没有准确的结局。争论就在于,有人认为:这是反映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个战斗场面,"我"是代表资产阶级一方的一个小男孩;还有的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小孩子在玩类似"过家家"的游戏,所有的场面都是他模拟编造的,是在自说自话,描述的是一种"童趣"。个人认为,后者的说法更贴切一些,小的时候,就曾经带着大沿帽、别着木头枪,和小伙伴们爬过一个个"山头"(其实就是小土包),攻陷一个个"堡垒",这么一想,就不难理解这首歌词了。不过记得好像也曾经有人采访的时候,就歌词提出过疑问,但像几乎所有的音乐家一样,neil young也是拒绝回答此类问题的,只能由乐迷们自己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