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计白当黑:辗转与空转

《各自远飚》描绘的爱情画面极具油画特效,质感棱角鲜明、结构错落有致,我实在琢磨不透,水彩画的和谐基调是如何与油画的深刻手法并行不悖的。前奏恰同一声喟叹,起始之初便徐徐载入了铺垫,“执手相看泪眼”的泪在分别的前夜早已滴滴流尽,他们唯有“无语凝噎”。天高云淡、鸟语花香谐调不了情到浓时阵阵迭升的悲恸,爱恨的交织定格在一瞬,分别,昔日熟悉的身影愈发模糊乃至陌生,记忆中的印象却随着脚步的远离而逐渐清晰起来。
男人伫立在海风猎猎的“望妻石”上,一次次自嘲为“天字第一号伤心断肠人”亦无法减轻哀伤半分,海燕低翔,海潮低唱,妻秀发的温柔还在指尖低徊,抬头怎堪见妻泪珠涟涟、声声呼唤。男人终于再也看不见妻了,他忧郁地唱起祖辈百年沿传下来的“岛歌”。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不是句号的圆满,也不是省略号的“且听下回分解”,而是破折号的跌宕延伸、路回峰转,破折号后的故事任凭听者猜测联想,《各自远飚》强烈的镜头感升华好奇心为想象力,我得以了解歌如何在一个镜头里完成——
蝶花盛开 风狂吹 暴风雨欲来
蝶花乱开 风狂吹 暴风雨欲来
不断涌现的哀伤 如渡岛的波浪
在五支森林中和你相遇
却在五支森林下和你永远地离开
岛歌啊 乘风而去 和岛一起 翱翔过海
岛歌啊 乘风而去 送给你 我的泪
蝶花散落 如泛起的微波
短暂渺小的幸福是 容易消失的泡沫
在五支森林中共同歌唱的朋友呀
在五支森林下永远地分别
岛歌啊 乘风而去 和岛一起 翱翔过海
岛歌啊 乘风而去 送给你 我的爱
海呀 宇宙呀 神呀 生命呀
就这样永远地风平浪静
音乐是自然最完备、最抽象的和弦,亦是诗的流动态。语言人人都能理解,即使只字片语也是这样,语言含混、游离、纷乱,容易断章取义,破坏乐声灌注心田激发的共鸣。事物的纯粹性与延续性无法用语言悉悉描述,音乐刚柔合一,恰到好处地消解思的棱角,音乐不但承载思,更点缀思、宣扬思。真正懂乐的人从不推敲求索,闭目欣赏足矣。
《各自远飚》之于我是单纯的音乐,而不是通常意义的歌曲。幸好我不懂日语,语言告诉我的是“曲歌一体”的音乐本身,语意对我全无干扰。中孝介的真假转音似乎专为“岛歌”而生,这歌和这人兼具土和天内涵的妙处,海边萧瑟秋色映衬下情人分别的静美,在这歌和这人的合作下神入化了。
大海的尽头消失于“在水一方”,海岸线和地平线紧贴天涯海角生长,或者说海生活在天地的大怀抱里。澄澈空灵,一往无前,海的气质所诞生的音乐不冲走山峰树木,不浩浩汤汤,不仰天长叹,他富有女性的柔韧与男性的胸怀,尊重人的本能和理性,容纳不爱、被爱和所爱,土赋予他的真挚和云交付他的淡定融汇成海幽邃悠长的爱,海的爱绝非非此即彼的世俗之爱,海的爱梦见飞鸟便展翅高飞,梦见花木便生根发芽,他顺其自然却不随心所欲,热烈而不盲目,勇敢而不莽撞。
辗转磨砺的阅历“坚硬”,空转创造的理想“辽远”,地的“坚硬”凝结成湛蓝的水,天的“辽远”推动水波涛起伏,形神兼具的“中孝介”式转音处理高潮在一个“转”字——“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世间绝无实质意义的“最高”,“再高”超脱不出“高”的理念,《各自远飚》以相对低的角度理解绝对高的程度,声音在飙升到听者认同的高度之后陡然直下换转成假音,绝望的唱腔反衬高音之余,甚至超乎音阶所表达的实效,犹如过山车爬到至高处凭借势能一冲而下,高的状态在此被冲下的动作忽略,高的感觉却无形中被冲下的势能强化了。“形式统一实质”的“艺术本体论”体现在音乐上尤为明显,艺术与科学的最显著不同在于:艺术“合情”,科学“合理”。艺术既不要求精密的逻辑,又不追求完备的结构,形式因此扮演幕后推手和台前演员的双重角色,“自圆其说”与“自圆其谎”在艺术家看来并无根本区别。
高山仰止的美声唱法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音调的正常状态,超出了常人声音的限度,听者领略崇高的同时不得不承担莫名的畏惧,崇高给人惊叹,消磨人亲近音乐的意志。与之相反,通俗唱法过于“下里巴人”,创作者全力把“美”反转成“俗”,坚定不移地将“俗”进行到底。所有歌曲千篇一律,或“你笑得甜蜜蜜”,或“风风火火闯九州”,音乐从空中跌落,分插到庸俗的两极:傻子式的快乐或疯子式的粗野,视而不见中间偌大的一段好素材。人是吃米饭长大的,甜点和咸菜再好吃也是零食。同样,不照顾听者的感受和太照顾听者的感受皆非正途,从听的角度上讲,我憧憬古典乐如憧憬理想,怀念流行乐如怀念童年,喜欢原生态乐如喜欢当下,当下谈不上最好,但肯定是最现实而不得不接受的。
《各自远飚》述而不作,计白当黑,镜头拉长个中人物的眼光,连接缤纷记忆,不匆忙的辗转,不浮夸的空转,保证了听者在陶醉之余回味欣赏的权利,我以为好的歌应该这样——懂得尊重,知道余地。
男人伫立在海风猎猎的“望妻石”上,一次次自嘲为“天字第一号伤心断肠人”亦无法减轻哀伤半分,海燕低翔,海潮低唱,妻秀发的温柔还在指尖低徊,抬头怎堪见妻泪珠涟涟、声声呼唤。男人终于再也看不见妻了,他忧郁地唱起祖辈百年沿传下来的“岛歌”。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不是句号的圆满,也不是省略号的“且听下回分解”,而是破折号的跌宕延伸、路回峰转,破折号后的故事任凭听者猜测联想,《各自远飚》强烈的镜头感升华好奇心为想象力,我得以了解歌如何在一个镜头里完成——
蝶花盛开 风狂吹 暴风雨欲来
蝶花乱开 风狂吹 暴风雨欲来
不断涌现的哀伤 如渡岛的波浪
在五支森林中和你相遇
却在五支森林下和你永远地离开
岛歌啊 乘风而去 和岛一起 翱翔过海
岛歌啊 乘风而去 送给你 我的泪
蝶花散落 如泛起的微波
短暂渺小的幸福是 容易消失的泡沫
在五支森林中共同歌唱的朋友呀
在五支森林下永远地分别
岛歌啊 乘风而去 和岛一起 翱翔过海
岛歌啊 乘风而去 送给你 我的爱
海呀 宇宙呀 神呀 生命呀
就这样永远地风平浪静
音乐是自然最完备、最抽象的和弦,亦是诗的流动态。语言人人都能理解,即使只字片语也是这样,语言含混、游离、纷乱,容易断章取义,破坏乐声灌注心田激发的共鸣。事物的纯粹性与延续性无法用语言悉悉描述,音乐刚柔合一,恰到好处地消解思的棱角,音乐不但承载思,更点缀思、宣扬思。真正懂乐的人从不推敲求索,闭目欣赏足矣。
《各自远飚》之于我是单纯的音乐,而不是通常意义的歌曲。幸好我不懂日语,语言告诉我的是“曲歌一体”的音乐本身,语意对我全无干扰。中孝介的真假转音似乎专为“岛歌”而生,这歌和这人兼具土和天内涵的妙处,海边萧瑟秋色映衬下情人分别的静美,在这歌和这人的合作下神入化了。
大海的尽头消失于“在水一方”,海岸线和地平线紧贴天涯海角生长,或者说海生活在天地的大怀抱里。澄澈空灵,一往无前,海的气质所诞生的音乐不冲走山峰树木,不浩浩汤汤,不仰天长叹,他富有女性的柔韧与男性的胸怀,尊重人的本能和理性,容纳不爱、被爱和所爱,土赋予他的真挚和云交付他的淡定融汇成海幽邃悠长的爱,海的爱绝非非此即彼的世俗之爱,海的爱梦见飞鸟便展翅高飞,梦见花木便生根发芽,他顺其自然却不随心所欲,热烈而不盲目,勇敢而不莽撞。
辗转磨砺的阅历“坚硬”,空转创造的理想“辽远”,地的“坚硬”凝结成湛蓝的水,天的“辽远”推动水波涛起伏,形神兼具的“中孝介”式转音处理高潮在一个“转”字——“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世间绝无实质意义的“最高”,“再高”超脱不出“高”的理念,《各自远飚》以相对低的角度理解绝对高的程度,声音在飙升到听者认同的高度之后陡然直下换转成假音,绝望的唱腔反衬高音之余,甚至超乎音阶所表达的实效,犹如过山车爬到至高处凭借势能一冲而下,高的状态在此被冲下的动作忽略,高的感觉却无形中被冲下的势能强化了。“形式统一实质”的“艺术本体论”体现在音乐上尤为明显,艺术与科学的最显著不同在于:艺术“合情”,科学“合理”。艺术既不要求精密的逻辑,又不追求完备的结构,形式因此扮演幕后推手和台前演员的双重角色,“自圆其说”与“自圆其谎”在艺术家看来并无根本区别。
高山仰止的美声唱法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音调的正常状态,超出了常人声音的限度,听者领略崇高的同时不得不承担莫名的畏惧,崇高给人惊叹,消磨人亲近音乐的意志。与之相反,通俗唱法过于“下里巴人”,创作者全力把“美”反转成“俗”,坚定不移地将“俗”进行到底。所有歌曲千篇一律,或“你笑得甜蜜蜜”,或“风风火火闯九州”,音乐从空中跌落,分插到庸俗的两极:傻子式的快乐或疯子式的粗野,视而不见中间偌大的一段好素材。人是吃米饭长大的,甜点和咸菜再好吃也是零食。同样,不照顾听者的感受和太照顾听者的感受皆非正途,从听的角度上讲,我憧憬古典乐如憧憬理想,怀念流行乐如怀念童年,喜欢原生态乐如喜欢当下,当下谈不上最好,但肯定是最现实而不得不接受的。
《各自远飚》述而不作,计白当黑,镜头拉长个中人物的眼光,连接缤纷记忆,不匆忙的辗转,不浮夸的空转,保证了听者在陶醉之余回味欣赏的权利,我以为好的歌应该这样——懂得尊重,知道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