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陈婧霏》的「欲望」
(写于2021年)
没有办法,连考试的时候都在回旋《生活在别处》。闲来无事几乎学会了唱《I Found Out Too Late》。我从前自诩只会喜欢特定的歌,不会喜欢特定的歌手。很遗憾这一次我毫不犹豫地背弃了这个誓言。
偶尔会想,艺术竟是相通的。喜欢怎样的画,便喜欢怎样的歌。年纪渐长,逐渐脱离了少年稚气的热血漫画和二次元世界,试图走向更为艺术化的插画和设计。音乐上亦是——而我竟这样迟地发觉这一点——厌倦古风和情歌,对“音乐”生出某种退避;从前听惯的歌曲,越听便越想起那时候毫无自我的愚昧和无知。我停下寻找,几乎放弃“音乐”(陈粒也无法拯救我)。
这样的时候,这个女孩走入眼帘来。陈婧霏。
她的歌里,我听到思考,我听到表达。她是歌手。更本质地说,她是创作者。一个恳切的、真诚的、有态度的创作者。我热爱一切赤诚的事物。
她的歌里,我听到反抗。前日读加缪,他在《西西弗神话》里写:反抗将自身价值给予人生,贯穿人生的始末,恢复人生的伟大。对眼光开阔的人而言,最美的景观莫过于智力与超过人的现实之间的搏斗。我看到她在奋力呐喊,即使自己亦身处黑暗。
然而正如标题,这篇短文想要写的是,欲。这是个不如上述那样宽泛而宏大的命题,但就我个人而言,值得一写。既然为自己而作,那么便无所顾忌。
“欲望”这个命题,在陈婧霏的歌里占了很大的篇幅。几乎每一首歌的歌词中都会出现“欲望”二字,《深蓝》更是近乎直白地以音乐表达了一种席卷扑面而来的情欲。她曾在微博调侃自己的欲望:冬天还能用棉袄遮起来,春天天气暖和了,就挡不住臃肿的脂肪了。
此处且讲讲欲望。欲望分为三种,一是肉体的、原始的生理欲望,二是物质的欲望,三是精神的欲望。平时多讲前两者,而精神欲望,我们也许更加乐意称之为“理想”——此处的“理想”象征一种乌托邦。
回到陈婧霏的歌。首先,对于“肉体的欲望”,我们当然看到,她以一种隐晦却直白的方式剖析这种欲望。她说《深蓝》的创作灵感源于一件毛衣上印的NAVY BLUE,这是一种可以“让人投降、不用再较劲、不用再挣扎,彻底被淹没又期待被拯救”的颜色。于是在歌里,这种感觉延伸成一片海,延伸成一种淹没的情欲。波浪吐息,席卷吞噬。当时第一次带耳机听歌,被震慑得无法动弹,给我一种使人晕眩的情欲闪烁(当然并非说其中只有情欲)。像是自己的情欲也被裹挟在她的歌声中,“去那永恒的/爱和欲望”。
这个时代拒绝公开地谈论肉体的欲望。来自个体到社会的无声的压制,竟使欲望愈发变得猛烈而激进,退缩回某种“肉欲”。前文不用“肉欲”,因为肉欲是动物原始的欲望,不只人类拥有,其本质不过是外界刺激或者内部激素分泌作祟。而“情欲”,则是人类独有。在本能的“肉欲”之上,又有“情”的成分。《深蓝》中所描写的,是一种更为内含而细腻的情欲。在上述所言的大环境下,陈婧霏弃去肉欲的狂欢,选择更为深层次的情欲来描写,并且写得自然真诚而丰富饱满,毫不造作,私以为是极难得的。
第二种欲望,物欲。我们的社会批判物欲,于是我们常听到“这是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然而资本的巨轮不可动摇,只要有利益存在,就会催生无数无形的物欲。可悲的是,在广告无孔不入的宣传下,我们逐渐无法分清自己的欲望和被强加的欲望,最终也被卷入物欲的漩涡。物欲的本质,是一种希望“占有”的欲望。什么是“占有”?什么是“拥有”?苏轼讲:物之所以能累人,以吾有之也。吾与物俱不得己,而受形于天地之间,其孰能有之?这样的欲望及其所引发的“孤独与暗淡”,我想这是《人间指南》所要抒写的其中一个命题。因为太多选择而失去安全感,又因失去安全感而奋力寻找更多的选择。“用无聊打发着无聊/麻烦抹杀麻烦”。这是物质欲望的死循环。
对名望、财富的欲望,同样也属于“物欲”。对他人正面评价和赞誉的渴望,本实质是对认同的渴望,但它们也常常扭曲为物欲。我们被这种物欲所异化,从工具的服务对象变成服务工具的奴隶,看似整日奔忙不休,其实过的是没有自我的荒诞生活。余秋雨说:悠闲很可能是一种清醒,而忙碌则很可能是一种糊涂。这就是陈婧霏唱的:“越是忙碌/越是盲目/多荒诞”。
第三种欲望,“理想”。《人间指南》中,虽然写了物欲的种种,陈婧霏却依然写:“时间是海/欲望是船”,此处之“欲望”或许就是所谓“理想”了。“理想”是一种乌托邦。每位创作者都心怀一个乌托邦。陈婧霏的乌托邦,是“生活得更强烈些”,是“别处”。也许这种欲望,这个乌托邦只是“在时代边缘狂欢/在平庸虚无中不堪”,难敌现实的飞扬的幻想和理想无力地挣扎又砰然坠地,然而这张《陈婧霏》专辑何尝又不是那个乌托邦的一个角落?从《夏宫》、《消亡史》到《深蓝》,到《人间指南》,那样多的幻想、混沌、无力,以《生活在别处》结,完成了一个“理想”的构建。陈婧霏的“理想”,比前文所说“肉体的欲望”和“物质的欲望”都是更为接近纯粹自我和无穷生命力的存在。
因为欲望,人才成为人。因为欲望,人才有燃烧的生命。
我或许会更愿意称这张专辑为艺术,而非由流行歌曲组成的歌曲集。我几乎要认为它就是那段时间内陈婧霏的全部,那些咬字、鼻音、念白和鼓点,像一件绘画艺术品那样不可复制第二份(这么说似乎有失偏颇,因为音乐本就是不可复制的)。我不确定我这股子爱陈婧霏的热情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但我想,只要她依然是这样一个恳切的、真诚的、有态度的创作者,那么她将永远发光、美丽,而我对这样的人有无条件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