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It Be……NAKED:返璞归真
Let It Be/ Let It Be……Naked
尽管The Beatles在种种记录与时间的加持下已然成为传奇,连同六十年代以及摇滚乐本身为人传颂,某种隔阂感也随之而来;透过八年时光与重重标签、符号与迷雾,我们得以在传奇年代的落幕时刻听见巨人余响……视角放缩,巨人崩塌,四个利物浦少年依然在百代公司大楼上骄傲地向下展望,仿若昨日景象,然后由镜头抓取瞬间,可爱的巨星在音乐与影像间得以回归自我。悲喜重重,心神失重,光阴铺陈闪动,天台一吼之后聚散难全、只好任其流去、顺其自然。
「Let It Be」于1970年5月8日发行,共收录12首作品,由Phil Spector负责制作。从1969年年初开始,披头士们作为“The Beatles”成员的生涯进入倒计时,包含「Abbey Road」在内的故事正徐徐展开。新年过后不过几天,伦敦天气尚冷,乐队在位于Twickenham的摄影棚内开始排练新歌——在此之前,他们已有几年没有进行现场演出,只在前不久拍摄「Hey Jude」宣传片时曾小范围为公众表演;尽管距离「The Beatles」发行不过一月有余,但乐队一直以来的伯乐与经纪人Brian Epstein在这之前意外去世,使乐队陷入停滞状态。难关之下,乐队决定以一张专辑、一次现场演出和一部电视特辑为目标重新开始排练,并希望以此找回旧时感觉,回归本真。随着排练与拍摄逐步展开,原定的电视特辑被取消,成员间的不和与George的短暂离队依次上演,乐队转移到Apple公司录音室排练,现场演出被延迟,演出地点也一变再变。一团乱麻,他们最终决定在自家公司天台上进行这次演出,也即日后的“天台演唱会”。
事实上,「Let It Be」的录制工作在天台演唱会结束之后——即1969年1月底已经大体完成,但乐队此时已经濒临分裂,即使成果喜人,也难以维持乐队团结。从1969年2月开始,「Abbey Road」的录制工作正式开始,但乐队四人只在7月和8月短暂集合,集中录制专辑。这张专辑在1969年9月发行,次年4月10日,Paul McCartney首先宣布离开乐队,乐队随之解散,而「Let It Be」则在5月8日发行。
「Let It Be」意在回归本真。透过这张专辑,我们得以看清巨星背后的少年。专辑以「Two of us」开场,首先听见的却是John Lennon在录音室里的一句独白,临场感瞬间降临,听众得以融入专辑试图预设的氛围。清脆的吉他声与底鼓相映,Paul与John和声响起,精准而温暖。“两人游”的故事灵感来自于英国少年对于一次法国旅途的幻想与多年好友间自然流露的心绪,多次出现的“We are going home”又暗示着专辑主题。Ringo的鼓点依然富有音乐性,George用一把玫瑰木Telecaster在人声旋律间盘旋游走,巧妙地避免单调与无聊,同时有效补充低频空缺。转调与空拍之后,开头的riff再次响起,口哨轻巧,为歌曲作结。随后是「Dig a pony」,现场质感不必多说,John Lennon特有的略显疯狂、用力过度又不免脆弱的艺术风格几乎从第一声响起就已然明了。布鲁斯音乐本底上艺术化的编曲与和弦使用抓耳且耐听,莫名其妙的歌词又让人愣神——实际上,只要关注“All I want is you”就好,「Dig a pony」正是基于一首名为「All I want is you」的遗曲发展而来。还是John的歌,「Across the universe」的旋律在1968年印度之旅时就已经写下,真正延伸成为一首成型作品则要等到一年多以后。方才狂躁又略显神经质的John已经宁静下来,指尖飞旋,弦音阵阵,富有诗意与宗教色彩的歌词由他写出唱出,显得虔诚万分。听得见西塔琴和弦乐在主体间点缀舞动,声场无穷远,它们共同构成一幅静美飘摇的画面,让人难以抵抗其间沉醉感动。终于轮到George上场,「I Me Mine」颇有哲学意味,三拍子华尔兹赋予歌曲某种回旋感,思考的空间由此拉开。几乎从开场就在场的弦乐线条让舞曲更加宏大,仿若某种警醒般流淌着叙述,配合铜管乐共同塑造了如同二十世纪音乐的辉煌感。急转之间的布鲁斯副歌十分亮眼,也有力中和了主歌部分由和弦变幻带来的紧张感,这是George一贯的技巧,此时已经炉火纯青。
不妨将「Dig It」「Let It Be」「Maggie Mae」放在一起看:「Let It Be」是主体,由「Dig It」蓝调狂欢之后Paul的那句闲谈引出,最终以「Maggie Mae」作为尾声,象征着对家乡利物浦传统的致敬与喜爱。「Let It Be」的灵感来自于Paul的一个梦,在梦中,在他14岁时去世的母亲Mary一直向他重复一句“Let It Be”,当时乐队正面临重重困难,Paul几乎难以为继,压力之下只有母亲那一句“Let It Be”可以稍稍抚慰他的心绪。在排练期间,Paul以此为基础,将一句话扩充成为一首歌,「Let It Be」最终成型。歌曲并不复杂,歌词同样易懂,这让「Let It Be」仿佛福音般在人心中留存。当和声、管风琴、弦乐与管乐共同响起时,过往时光果真皆已远去而无可挽留,世事变迁之下不舍无奈又如何?回响无穷浩渺,只有顺其自然,以“欣其所遇”之心面对种种难过与感伤,才不至于失态以至于沉沦。「I’ve got a feeling 」是The Beatles在布鲁斯风格外摇滚乐创作的经典,蓝调的风韵被现代性的工整与坚硬代替,力量感由此迸发不止。Paul McCartney生得一副好嗓子——他生来就是要在这种歌里高声怒吼的。由此来到专辑B面,「One after 909」与「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对仗工整,前者是小虫们十几岁时留下的少年心气,带有浓重的早期摇滚乐特征;而时光飞逝而过,转眼间几多孤独失意,如今只剩风雨长路陪伴自己。「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意在向灵魂乐与Ray Charles致敬,但管弦乐使用过度终归不算好事。「For you blue」十分切题,贴合了布鲁斯传统与The Beatles一贯有关爱的主题,情歌律动不止,难免让人欢欣,这是跳舞的好时机,而接下来的「Get back」则再次大幅引用歌曲录制之外的声音片段,以静衬动,为“回归”的主题预热。值得一提的是,在1970年发行的原版专辑里,这首歌以乐队在天台上的演出录音为基底制作而成。现场演绎是摇滚乐灵魂所在,马蹄般的鼓声仿佛正一步一步走向专辑结尾,原始的布鲁斯进行仍然不显过时,律动弹跳,吉他与电钢琴轮番独奏,气氛走向最高处,我仿佛看见谢场字幕滚动。掌声之后是John的风趣发言……传奇由此休止。
2003年,由Paul McCartney与Ringo Starr监制而成的「Let It Be……Naked」发行,意在还原专辑应有的面貌。Phil Spector以其“声墙”技术而闻名,「Let It Be」却因这样的制作偏向被辅以过多的管弦乐声音,最终结果与乐队希望的“返璞归真”去之甚远;“naked”希望拨开重重修饰妆容,让动人的声响“赤裸”出现,传达应有的温情。较之原版,「Let It Be……Naked」删去了「Dig It」和「Maggie Mae」两首歌,收录了「Don’t let me down」,去掉了不合时宜的管弦乐声响,又对曲目做了顺序上的调整,最终使专辑呈现出不同凡响的质感。 例如「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终于脱去了繁重的管弦乐外衣,电钢琴与George的Telecaster配合巧妙,仿若风雨具象,不仅审美升级,更回归了Paul创作的初衷。
「Let It Be」在1970年以经典摇滚乐、布鲁斯和民谣风格登场,这本身就值得称道。在经过「Magical Mystery Tour」和「The Beatles」两次石破天惊的迷幻之旅后,迷幻风格已然达到其流行性的高潮,种种摇滚乐的子风格则蓄势待发,而The Beatles则逆潮流而行,以一张回归传统,回归本真的专辑画上休止符——无论是出于对迷幻风潮的反思还是出于对旧时声场的怀念,他们都展现了足够的勇气。我尤其珍视整张专辑边边角角所透露出的亲切感,例如歌曲开头结尾处留下的乐队成员对话或环境声,还有那些“瑕疵”与“不精致”的地方,它们让人感到亲切与真诚,音乐正因为这些细节才真正拥有生命——我不曾在其他地方体会过这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体验,只有这四个人和他们的歌让人忍不住随之摇摆,露出笑容。
1969年的The Beatles在创作上已经进入“化境”,这一点在两部为人熟知的纪录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Paul可以在排练前十分钟的一次即兴中创作出「Get back」,George也能在离队归来之后拿出「I Me Mine」这样的作品;熟悉的乐句与律动在一次次排练之中逐渐成型,那是天才们的闪耀时刻,才华以肉眼可见的形式显露,不管多少次看也会惊叹不已。排练室里认真与搞怪并存,乐器散乱又乱中有序,台上歌者随音乐舞动怒吼,摇晃着手中的乐器,他们告诉我摇滚乐的“范儿”应该那样:有趣、认真、赤诚、尖锐、疯狂、肆意,狂欢并典雅一色,精致与粗野齐飞。
四只“小虫”几乎以自己为蓝本完成这张专辑。不是生涯前期的情情爱爱,也不像生涯中期那样迷幻晕眩,而是以过往时光为基础,回顾、总结,然后创作。他们把过去生命中重要的符号作为材料,糅合当下的矛盾与思考,最终创作出一张杰作。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借助「Let It Be」看到巨星背后的少年模样,他们因何成为如今的自己,以及该对未来采取何种态度。Paul选择顺其自然,John对爱人呼唤,George强调自我,而Ringo……好吧,他还在章鱼花园里畅游呢。
无论如何,「Let It Be」绝非不堪之作,反而相当出色;无论何时,「Let It Be」在心中的分量也绝不会变轻……无论顺其自然还是穿越苍穹,它已如亲人般存在,一如四位来自利物浦的少年,他们一同在千千万万人的心中永远意气风发,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