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纳的天鹅之歌

万德拥有几个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演奏录音,它们大多是选自其指挥的现场音乐会。78 年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的录音,88年指挥 NDR 交响乐团在 Lübeck 教堂合作的演奏,以及目前这个为纪念指挥家90岁生日出版的“万德指挥精华录音”套装唱片中的最新录音,这些版本均有评论。我没有听过先前的几个录音,但是从诸多的评论看上去,这个版本的演绎应该是万德比较受人偏爱的录音,尤其是现在以中价单张唱片发行,使其更具诱惑力。在 John Quinn 的评论中,他写道“万德全身心的投入指挥这部作品,同时,在柏林爱乐杰出乐手的专注、完美的演奏之下,作品的内涵被揭示的淋漓尽致,他带给我们一个富于感染力、织体清晰、气势恢宏的诠释。”
总体而言,我大致同意 John Quinn 对于这个演奏录音的观点。当然,演奏非常精彩,万德对乐章大轮廓速度的把握以及对于织体整体控制非常恰如其分。我的确有点想知道,是否那段标记为 Schnell 三重奏处理的是否足够的快?同时我也发现,这个演奏中有几个特定的段落效果惊人。精彩的开篇过后,万德似乎忽略了 61 小节标记的ritenuto ,就在乐曲高潮前的2个小节。虽然,布鲁克纳交响曲中有很多速度变化,相应的,他很少在重复段落标记速度变化,就像这个逐渐堆积成高潮的段落一样。
或许,因此万德,有趣的还有之前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版本都在质疑是否这的确是布鲁克纳对那些胡乱解释他作品的那些指挥家的一种对抗性的应对之策。从音乐角度来看,虽然 ritenuto看起来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当经像瓦尔特和海廷克这样的指挥大师完美的处理之后,我可以接受万德这样的处理,但是不太认可约胡姆指挥德累斯顿的录音,那个版本在一个渐强之前出现了ritenuto ,然后在一段震撼性的齐奏之前,插入了一个简短未标记的停顿。
这个版本带来的又一个惊喜来自于接近柔板开始前的部分。这个段落开始是第一小提琴G 弦上的疯狂跳跃,紧接着铜管加入,6 小节热烈的上行旋律音型之后达到最强音。在第7 小节有个休止,我们只听到 2个小节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的标有最弱的迂回音型,然后其它乐器进入,最显著的是标记为弱的独奏双簧管。由于某种原因,很显然,这一段落的动态不太适宜。至少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似乎在演奏中弱的表情,明显是比接下去的双簧管还要响亮。通常,这个段落听起来有些折磨人,同时与上一段落形成强烈对比,但万德的这个版本相对削弱了这种效果。这可能是录音工程师将音量调低了,而不是万德指挥的缘故,无论何种原因,当第一主题反复时,它暂时的改变了音乐的复杂性。整体来说,我发现万德的柔板处理的热情洋溢,但在末尾处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回响感觉。
总的来说,这个录音非常精彩,虽然偶尔会听到来自听众的嘈杂声音,但的确没有达到干扰的程度。结尾观众的掌声明显被剪辑掉了。显而易见,这是万德这个作品演绎的首选,当然有相当多来自于其他指挥家的演奏版本与其相比。就我听过的这些版本而言,我的观点是 59 年布鲁诺瓦尔特和 81 年伯纳德海廷克的演奏是最精细的。对最近以 DVD 发行的朱利尼96 年的演奏版本也颇为令人动容。这个版本可以与以上这些版本相媲美,当然它可能未能像万德指挥柏林爱乐演奏的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那样的辉煌壮丽。
当激光唱片一度成为新生事物时,我想起某人在某篇文章中写道:不要在意关于数字音响的争论,真正的优势在于,与 LP 不同,CD 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提箱带进室内, 经过那些质疑为何还需要另一个版本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信任双眼。我坚持赞同这个观点原因很多,但是最基本的原因是布鲁卡纳第九交响曲的确是一部仅仅通过一个版本无法彻底了解的作品。诸如万德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其他布鲁克纳作品录音一样,这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录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