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森的歌真的是“县城文学”吗?
洗澡的时候听刘森的歌,突然听出了点不一样的东西。都说刘森县城,县城这“流派”都快扣刘森脑门子上了。真的吗?
刘森的歌的确没什么架子,歌词胡扯八道,编曲信马由缰,演出属于给它搭个体育场舞台配几十万的音响非常不搭那种。刘森的歌适合啥样的画面呢?我记得看过B站一个视频,十八线县城里随处可见的不洗头青年骑着小电驴,后座上还得搭个人。这很刘森。
其实刘森的歌里除了那一首县城,并没有再次出现过县城这个意向。我想,他之所以被扣上“县城”的帽子,或许是因为其他人太洋了。
我闭上眼睛不假思索念出来的几个乐队,新裤子唱的是朋克,梅卡德尔唱的是暗黑后朋,葬尸湖唱的是黑金,号称“土摇”的痛仰,女神也不叫小芳而叫萨菲娜。摇滚,朋克,独立音乐这玩意,本来就是舶来品,刘与操费尽心机把唢呐引入grunge,改变不了它伯克利学院派阳春白雪的内核。
他们用了民族乐器,弹着民族小调,讲的东方文化,可它们依然不接地气。连万青都不接。万青是悲悯的,是有逼格的,人家唱的是华北平原。
刘森啊,人不care石家庄人几点下班,大厦真塌了怎么办?那就在烂尾楼里喝点小酒感叹生不逢时呗。还能咋办。我能咋办。
“你看看人家,掀起财富巨浪,那感觉一定很爽,嗯,肯定爽”,他普通,他俗人一个,他胸无大志羡慕人家长得好看发大财,他敢写。
刘森是真的没有包袱,这很不容易。是万青的迷弟敢放到台面上讲,跟小葛去石家庄也能当歌名。他妈觉得他音乐不行,不行就不行,觉得他不行的人多了,有时候也包括他自己。“特别大声吼一句别人的歌词,却也很难唱出自己写的歌词”
他松弛,但他很愁。孤独和愁赋予了他的音乐一种超越现实的空间感,所以你会发现刘森的歌很适合给年代剧配BGM。这种空间感是我对刘森作品一见倾心的直接原因,我喜欢飘在空中、让耳朵飞起来的歌,毕竟on the top of everything,刘森确实擅长写出抓耳的旋律。
他的愁不是小酒馆民谣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的愁无比真实,他的愁就是广袤中国大地上除了那一波有机会早早接触国外音乐、前沿艺术之外的普通孩子的愁。是没资格悲悯人家、自己傍晚6点还下不了班的打工人的愁。是不够底层也不够有钱的小人物的愁,是不够文艺也不够俗的还想挣扎一把的愁,是90后,95后,00后这一代已经脱离乡土又融不进大城市的青年人的愁。
县城吗?中国新一代年轻人,与土地、庄稼、村子还有干系的已经没几个了,正如出自一二线精英家庭、在大城市有根基的孩子一样人数稀少。你如果要把这大多数回不去、也卷不动的年轻人统称为县城青年,也行。
“书店琳琅之中的自己很肤浅,偶遇的漂亮女孩我也会再多看几眼”青春还剩多少?够再挥舞一棒子吧。会自嘲的中二是聪明的中二,到底要敬这没什么意义的操蛋人生一杯,就着这杯酒咽下去,然后想想明天吃什么?刘森的歌挺有留白的其实,留白里有李白遗风,又像一人舞剑。
我觉得它比敢写屎尿屁的南京市民真实,你以为写生X器很真实,我觉得那叫前卫艺术,南京市民骨子里还是“卡夫卡”“梵高”的,刘森骨子里就特么一夹着拖鞋的普通青年,那才是你和我。
这原是他们把刘森和“草根”“县城”联系起来的因由吧。然而本来在我们中间,不是该有更多人,唱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吗?为什么他们打着独立音乐的旗号,唱着30年前的、20年前的、外国人的歌?唱着他们没有的生活经历,唱着他们小时候没听过的调子?
刘森是俗,可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创造力闪闪发光。他是真原创。
我觉得大陆年轻人很悲哀的一点是,我们并没有自己的流行文化的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最后一代流行天王周杰伦,歌曲的底子是台式小情歌,台式R&B,大陆90后误以为那就是我们的声音,事实上基于爱情主题的普适性,确实它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声音”。但,并不确切。因为没有那么贴切的,台式小情歌占据了大陆90后的MP3.
我不觉得刘森的歌是“县城文学”,他只是在唱“我们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