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礼物,你收到了吗?
每天,那些“街头歌曲”“山寨歌曲”以下面KTV里面那个破烂不堪的音响为据点,向我的耳朵发起数十次攻击。什么“狼爱上羊啊,爱得疯狂啊!”赤裸裸的鬼哭狼嚎;什么“好姑娘,真漂亮,花儿都为你开放”赤裸裸的卑鄙下流,我甚至已经看见了那双色迷迷的眼睛。各种频率的声音,掺杂着背后各种不同的思想,争先恐后地向我脑中蜂拥而入。05年时,还算是“愤青”的我(一个既不反日也不反美的愤青),写过一篇《有‘音乐’的世界》对大加咒骂:
这“音乐”要加引号,因为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音乐,而是商业的庸俗,金钱的欲望,无聊的噪音。天天都要听到人在唱“我确定我就是那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此时我也会唱“我确定我就是那一支杀狼的枪”不管那人以什么异样或愤怒的眼光盯我。
我发觉这里爱唱歌的人比在我高中时多得多了,这不是一种好现象,不能表达任何所谓“人开放了”之类歪理。相反,只能说明是流行文化完全彻底地侵入。当道德素质下降时,他们也就不管别人是任何感受,只管自己唱那些恶心的东西。而且我发现,只有庸俗的,才能是流行的,那就注定是庞龙,老鼠爱大米之流群丑乱舞。每次我都为他们揪心:这么恶心的东西,你在唱,你就不怕玷污自己的形象?
理想主义的沦丧,导致了高贵再也不会是学生的追求,在音乐上,表现为高尚的音乐绝对没人喜欢,只有成天爱来爱去的,才会满足他们渺小得不能再渺小得梦想。大学早已没有什么高贵了,学生嘴里唱的歌跟学校里的民工一样!
我的英语老师也很爱好音乐,不过她不仅不为我们介绍欧美优秀的音乐文化,让我们稍微回归一下以前理想主义的年代,反倒下课就放些周破轮子的歌,为人师表,不教人好的,反与学生打成一片,所以每次下课她放那些恶心的歌时,我总是摔门而出,以表达我心中的愤怒。
自此,我恨透了这个“有音乐的世界”。尽管我不能改变它,庸俗的人会继续庸俗,但也掩饰不了我对它的极度藐视。
那时我总是想:这些就是垃圾,就是病毒,就是危害人心灵健康的东西!若对恶意攻击,也失去了敌意,脑中成了垃圾歌曲的跑马场,成了它的俘虏,那我不过是一个精神上的“获得性免疫缺损”患者。
然而这种反抗,凭着血气,把心中的愤怒发泄而出,同时也是心中的苦毒积郁,面对这大而无当的庸俗,不仅伤不了它,反伤了我自己。因为他们不仅千军万马,遮天蔽日,还像蚊子苍蝇一样,专趁我最疲惫的时候下手。后来,我累了,投降了,那些东西自然就进入了我的意识深处。于是有时,脑海中平白无故地响起《两只蝴蝶》的“旋律”,凭我的意念阻都阻断不了。若旁边有我的电脑,我会把音量调到最高,大放特放日本摇滚。要是没有,我就跑到空旷的地方像疯子一样大喊大叫,直到把这可恶的声音驱逐出我的头脑。
我一直努力寻找着一种歌,我能把它大声地放出来,唱出来,以抵挡一切垃圾音乐对我或明抢或暗箭的攻击。我也一直努力寻找着一种精神,我能向众人大声地说“我相信他!”,以抵挡比垃圾音乐更恐怖的世间的邪恶。这首歌,不仅到“百听不厌”的地步,更能美丽到我想住在歌里,天天吟唱,直到自己也变成这首歌谣。这种精神,不仅是我相信它,它更能在未定的明天里给我一些肯定,在怀疑的世界里给我一些确信。我曾以为,“治愈系”的歌曲就是那种歌,可是后来发现那些歌手本身也带着迷茫或者空虚。我曾以为,自由主义就是那种精神,可当我看到一个我尊敬的自由主义者与一个女孩同居使其怀孕后又与其分手,我才发觉那个似乎完美的精神还有如此大的欠缺。
本以为,我是精神贵族。现在,我如此的贫乏。06年圣诞节,一无所有的我在冰天雪地的兰州乡下,一间寒冷的屋子里,翻看以前圣诞节写下的文字,看以前的文字时常被叫做“已经苍老”:
2003年12月24日
今天是平安夜,不知是人真的堕落了,学生倒是真把它当作快乐的日子,什么喷雪花之类。这个节日本身的宗教意义----耶稣诞生,倒被忘了。就像端午节,把纪念屈原忘了,就记着吃粽子。圣诞节,也就变成了互赠贺卡,唱唱歌,喷雪花。变成了“圣诞老人”(一个我不喜欢的形象)及他的礼物的节日。到处充满浮华,明快的气氛。让我来回忆一下耶稣诞生那画面,是十分凝重、冷清。马厩外飘着雪,黑暗的天空,有一个发着光的天使向圣母玛利亚祝贺。地点是伯利恒荒凉的郊外。本是一个要求纯净,只有祈祷与回想的夜晚,变成狂欢的夜晚(复活节也是如此被对待)。只能说是“精神”这个东西在人中间太缺乏了,剩下的全是物质的欲望,至少我不能让精神都丧失。
这是批评娱乐主义的圣诞,尽管还有些幼稚。我要的圣诞,是圣诞老人与我无关,可是真正的救主到哪里去了?我说:“他在降生之日,就被狂欢的人群推上十字架了。”其实这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他们得到了礼物,而我什么也没得到;他们一起狂欢,而我跟他们合不来,或者是他们根本不屑于我。我决定自己送自己一份礼物:下载符美芸的新专辑《The gift》给自己。这份礼物还没得到手,我就得到了两份来历不明的礼物,一份是写着“救主耶稣为你而生”,一份写着“圣诞快乐”和几首传统圣诞歌曲。
后面两份礼物被很轻易地扔在了一边:它太轻了,作为礼物,就几张纸,谁都送得出。它在人间太卑微了,时常被践踏,丢弃,以致在垃圾篓中时常可以发现。于是我拿起了前一份礼物。那时的我对圣歌一无所知,除了知道《silent night》是“西方传统圣诞歌曲”。所以以为这些歌都是她原创的。漫不经心地听到“Joy to the world,the Lord is come”时,震惊了:(就像那位英国国王听到《弥赛亚》从座位上惊起一样)那是一种流行歌曲里找不到的元素:庄严,神圣。试问在国家主义的偶像崩塌以后,有多少中国人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我们的“祈福”不仅不牵涉到对自己罪的认识,最关键的是根本就没有倾听者。于是偶像成为了神圣,伪神登上了王座,“中间价值”冒充了“终极价值”。那时,符美芸用这首歌给我重新定义了这两个词的含义。听到《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更是“出人意料的平安”,像在那篇日记里所渴望的氛围。我立刻意识到,这几首歌里面蕴含的,绝不是《铃儿响叮当》之类“圣诞歌曲”那种浅薄的快乐,那么,那种平安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一个我看不到的过程,一个新世界的图景---一个世俗不能玷污的新世界---在我心中渐渐生成。由那个世界发散出的能量,足以已摧枯拉朽之势摧毁那些曲调,以及那背后的邪恶势力的一切进攻。在黄河边,在高山上,在日光下,在花丛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这个声音响起:
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
Singing sweetly through the night.
……
这个歌声继续伴随着我。一个人的灵魂从兰州乡下那个冰冷的小屋中复苏,因为圣诞节过后,永恒公义的太阳降临,冰雪将会消融,世界一片春色。那里,我将怀念,那个如今在地图上看不到的小点,那是我发现真正圣诞的地方,是在歌声中首次与神相遇的地方。07年圣诞节时,教会圣诞节的晚会上,银发的老人们又唱起了《Joy to the world》---当然是中文版的《普世欢腾》,我就想起一年前的这个晚上。周遭依然如是,只是我已改变。在回忆、感恩、聆听中,最后,由一姊妹唱《一件礼物》:有一件礼物,你收到没有?眼睛看不到,你心会知道……
礼物?我在哪里有?以世俗的标准,只有符美芸这张专辑吧。
《The gift》是符美芸这张专辑之名,要翻成中文,我倾向于用《一件礼物》。在那之间,我们只有相互之间送礼物的习惯。当然,还有以讨好人为生的圣诞老人,也送礼物。这件礼物,不是符美芸送给我的,不过我时常感谢她,她是一个美丽的传递者。这件礼物更不是随意可得的,因为它看似很轻,在一瞬间你就把它丢弃。真正得到者只有那些能承受这礼物的。这礼物更是昂贵,胜过世上所有圣诞老人所送的礼品。这件礼物的名字叫做“永恒”。这就是我寻找的那首歌,我能住在其中的歌:“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永远远”。那就是我寻找的那种精神“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
时间转眼又快到了2008年圣诞,艳俗的彩灯、塑料的雪松和专供娱乐的老人头又挂了出来。我不要这些,“我在母腹中,你早已拣选”,那扇恩门早已为我而开。
“生命有限,时光也会走,如果你不珍惜,机会难留。
礼物,虽然好,如果你不要,你怎么能够得到……”
是的,那件礼物,我收到了,我会珍惜,并把这个消息传递下去:
“Come adore on bended knee
Christ the Lord the newborn King
Gloria, in excelsis Deo”
这“音乐”要加引号,因为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音乐,而是商业的庸俗,金钱的欲望,无聊的噪音。天天都要听到人在唱“我确定我就是那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此时我也会唱“我确定我就是那一支杀狼的枪”不管那人以什么异样或愤怒的眼光盯我。
我发觉这里爱唱歌的人比在我高中时多得多了,这不是一种好现象,不能表达任何所谓“人开放了”之类歪理。相反,只能说明是流行文化完全彻底地侵入。当道德素质下降时,他们也就不管别人是任何感受,只管自己唱那些恶心的东西。而且我发现,只有庸俗的,才能是流行的,那就注定是庞龙,老鼠爱大米之流群丑乱舞。每次我都为他们揪心:这么恶心的东西,你在唱,你就不怕玷污自己的形象?
理想主义的沦丧,导致了高贵再也不会是学生的追求,在音乐上,表现为高尚的音乐绝对没人喜欢,只有成天爱来爱去的,才会满足他们渺小得不能再渺小得梦想。大学早已没有什么高贵了,学生嘴里唱的歌跟学校里的民工一样!
我的英语老师也很爱好音乐,不过她不仅不为我们介绍欧美优秀的音乐文化,让我们稍微回归一下以前理想主义的年代,反倒下课就放些周破轮子的歌,为人师表,不教人好的,反与学生打成一片,所以每次下课她放那些恶心的歌时,我总是摔门而出,以表达我心中的愤怒。
自此,我恨透了这个“有音乐的世界”。尽管我不能改变它,庸俗的人会继续庸俗,但也掩饰不了我对它的极度藐视。
那时我总是想:这些就是垃圾,就是病毒,就是危害人心灵健康的东西!若对恶意攻击,也失去了敌意,脑中成了垃圾歌曲的跑马场,成了它的俘虏,那我不过是一个精神上的“获得性免疫缺损”患者。
然而这种反抗,凭着血气,把心中的愤怒发泄而出,同时也是心中的苦毒积郁,面对这大而无当的庸俗,不仅伤不了它,反伤了我自己。因为他们不仅千军万马,遮天蔽日,还像蚊子苍蝇一样,专趁我最疲惫的时候下手。后来,我累了,投降了,那些东西自然就进入了我的意识深处。于是有时,脑海中平白无故地响起《两只蝴蝶》的“旋律”,凭我的意念阻都阻断不了。若旁边有我的电脑,我会把音量调到最高,大放特放日本摇滚。要是没有,我就跑到空旷的地方像疯子一样大喊大叫,直到把这可恶的声音驱逐出我的头脑。
我一直努力寻找着一种歌,我能把它大声地放出来,唱出来,以抵挡一切垃圾音乐对我或明抢或暗箭的攻击。我也一直努力寻找着一种精神,我能向众人大声地说“我相信他!”,以抵挡比垃圾音乐更恐怖的世间的邪恶。这首歌,不仅到“百听不厌”的地步,更能美丽到我想住在歌里,天天吟唱,直到自己也变成这首歌谣。这种精神,不仅是我相信它,它更能在未定的明天里给我一些肯定,在怀疑的世界里给我一些确信。我曾以为,“治愈系”的歌曲就是那种歌,可是后来发现那些歌手本身也带着迷茫或者空虚。我曾以为,自由主义就是那种精神,可当我看到一个我尊敬的自由主义者与一个女孩同居使其怀孕后又与其分手,我才发觉那个似乎完美的精神还有如此大的欠缺。
本以为,我是精神贵族。现在,我如此的贫乏。06年圣诞节,一无所有的我在冰天雪地的兰州乡下,一间寒冷的屋子里,翻看以前圣诞节写下的文字,看以前的文字时常被叫做“已经苍老”:
2003年12月24日
今天是平安夜,不知是人真的堕落了,学生倒是真把它当作快乐的日子,什么喷雪花之类。这个节日本身的宗教意义----耶稣诞生,倒被忘了。就像端午节,把纪念屈原忘了,就记着吃粽子。圣诞节,也就变成了互赠贺卡,唱唱歌,喷雪花。变成了“圣诞老人”(一个我不喜欢的形象)及他的礼物的节日。到处充满浮华,明快的气氛。让我来回忆一下耶稣诞生那画面,是十分凝重、冷清。马厩外飘着雪,黑暗的天空,有一个发着光的天使向圣母玛利亚祝贺。地点是伯利恒荒凉的郊外。本是一个要求纯净,只有祈祷与回想的夜晚,变成狂欢的夜晚(复活节也是如此被对待)。只能说是“精神”这个东西在人中间太缺乏了,剩下的全是物质的欲望,至少我不能让精神都丧失。
这是批评娱乐主义的圣诞,尽管还有些幼稚。我要的圣诞,是圣诞老人与我无关,可是真正的救主到哪里去了?我说:“他在降生之日,就被狂欢的人群推上十字架了。”其实这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他们得到了礼物,而我什么也没得到;他们一起狂欢,而我跟他们合不来,或者是他们根本不屑于我。我决定自己送自己一份礼物:下载符美芸的新专辑《The gift》给自己。这份礼物还没得到手,我就得到了两份来历不明的礼物,一份是写着“救主耶稣为你而生”,一份写着“圣诞快乐”和几首传统圣诞歌曲。
后面两份礼物被很轻易地扔在了一边:它太轻了,作为礼物,就几张纸,谁都送得出。它在人间太卑微了,时常被践踏,丢弃,以致在垃圾篓中时常可以发现。于是我拿起了前一份礼物。那时的我对圣歌一无所知,除了知道《silent night》是“西方传统圣诞歌曲”。所以以为这些歌都是她原创的。漫不经心地听到“Joy to the world,the Lord is come”时,震惊了:(就像那位英国国王听到《弥赛亚》从座位上惊起一样)那是一种流行歌曲里找不到的元素:庄严,神圣。试问在国家主义的偶像崩塌以后,有多少中国人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我们的“祈福”不仅不牵涉到对自己罪的认识,最关键的是根本就没有倾听者。于是偶像成为了神圣,伪神登上了王座,“中间价值”冒充了“终极价值”。那时,符美芸用这首歌给我重新定义了这两个词的含义。听到《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更是“出人意料的平安”,像在那篇日记里所渴望的氛围。我立刻意识到,这几首歌里面蕴含的,绝不是《铃儿响叮当》之类“圣诞歌曲”那种浅薄的快乐,那么,那种平安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一个我看不到的过程,一个新世界的图景---一个世俗不能玷污的新世界---在我心中渐渐生成。由那个世界发散出的能量,足以已摧枯拉朽之势摧毁那些曲调,以及那背后的邪恶势力的一切进攻。在黄河边,在高山上,在日光下,在花丛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这个声音响起:
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
Singing sweetly through the night.
……
这个歌声继续伴随着我。一个人的灵魂从兰州乡下那个冰冷的小屋中复苏,因为圣诞节过后,永恒公义的太阳降临,冰雪将会消融,世界一片春色。那里,我将怀念,那个如今在地图上看不到的小点,那是我发现真正圣诞的地方,是在歌声中首次与神相遇的地方。07年圣诞节时,教会圣诞节的晚会上,银发的老人们又唱起了《Joy to the world》---当然是中文版的《普世欢腾》,我就想起一年前的这个晚上。周遭依然如是,只是我已改变。在回忆、感恩、聆听中,最后,由一姊妹唱《一件礼物》:有一件礼物,你收到没有?眼睛看不到,你心会知道……
礼物?我在哪里有?以世俗的标准,只有符美芸这张专辑吧。
《The gift》是符美芸这张专辑之名,要翻成中文,我倾向于用《一件礼物》。在那之间,我们只有相互之间送礼物的习惯。当然,还有以讨好人为生的圣诞老人,也送礼物。这件礼物,不是符美芸送给我的,不过我时常感谢她,她是一个美丽的传递者。这件礼物更不是随意可得的,因为它看似很轻,在一瞬间你就把它丢弃。真正得到者只有那些能承受这礼物的。这礼物更是昂贵,胜过世上所有圣诞老人所送的礼品。这件礼物的名字叫做“永恒”。这就是我寻找的那首歌,我能住在其中的歌:“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永远远”。那就是我寻找的那种精神“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
时间转眼又快到了2008年圣诞,艳俗的彩灯、塑料的雪松和专供娱乐的老人头又挂了出来。我不要这些,“我在母腹中,你早已拣选”,那扇恩门早已为我而开。
“生命有限,时光也会走,如果你不珍惜,机会难留。
礼物,虽然好,如果你不要,你怎么能够得到……”
是的,那件礼物,我收到了,我会珍惜,并把这个消息传递下去:
“Come adore on bended knee
Christ the Lord the newborn King
Gloria, in excelsis 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