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风中飘荡
Bob Dylan(鲍勃•迪伦)是崛起于美国60年代的民谣歌手。他运用民谣这样比较平缓的音乐形式,发起了一场颇具对抗意识的革命。60年代末,他开始倾向于一种反省似的回归,仍旧影响着一批当时的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他的演唱风格也带着强烈的沧桑感,充满了质朴的激情。哈里•萨莫若给了他极高的评价:摇滚历史因为迪伦而被赋予了文明的传说,并因此而逃离了劣根性。
1961年初,Bob Dylan正式辍学投入音乐生涯。他对政治天生就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与热情,在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就遇刺身亡时,这种倾向表现得尤其明显。他贯常将素有正义之声”(Voice of Justice)之称的现代民谣作为基调,辅以当时激进的左派思想,使音乐从纯粹娱乐性的桎梏中摆脱出来,从而走上了具有反战色彩的红色批判音乐之旅。他最先获得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青睐与支持。待到他在1962年发表著名的“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荡)一歌,他正式成为了许多青年心目中的偶像。他唤醒了内心沉睡已久的青春,高度的时代意识作为一个巧妙的手段被融制其中。几乎所有的民众都一齐接受了他的思想理念。1963年,在著名的新港民谣音乐节上,他得到了不逊于黑人民主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拥戴。在这次音乐节上,20万民众与他一起合唱了“答案在风中飘荡”。那一夜,是民谣摇滚终身最高的顶点。马丁有一个著名的梦想,可他未等梦想距现实更近,他就惨遭暗杀。迪伦也有他的梦想,他一直安全的活了下来,直至让种梦想在他的音乐中闪现出一个时代最耀眼的光芒。
作为战后整整一代人的精神代言人,迪伦创作了大量极具史诗性的流行音乐诗篇。他的《大雨将至》(1962)以其强烈的心智意象成为公认的六十年代美国人民反对越南战争的圣歌;他的《时代在变迁》(1964)以其激进的批判文字预示了一场青年文化革命的风暴;而创作于1966年的《荒凉街区》,更是以其鲜明的政治主题,以及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被公认为一场方兴未艾的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的主题曲。他所具有的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责任感,使许多青年为了信仰坚定地加入了奋斗者的行列。他们不是在战争中仆倒的一代,而是奋起、勇敢的一代。
六十年代末期,也许是迪伦敏感的内心再也无力承受这些巨大变革所带来的震动,他开始用一种相当平和的态度来创作音乐,逐步远离了喧嚣的极权斗争,甚至带上了消极的自我回归。他的音乐风格则完全是“乡村音乐”式的,偶尔还夹杂一些民谣和“加斯里”式的表现手法。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迪伦的这一转变也带动了美国青年思潮的转向。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美国青年也不再是社会的狂热反叛者,他们开始重返“主流社会”,并呈现出某种哲理性的反思倾向。主观地来讲,这时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实践者、行动者,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人们的理想世界中,他应该只属于灿烂星空般的六十年代,这伟大的盛世摇滚时期。
1961年初,Bob Dylan正式辍学投入音乐生涯。他对政治天生就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与热情,在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就遇刺身亡时,这种倾向表现得尤其明显。他贯常将素有正义之声”(Voice of Justice)之称的现代民谣作为基调,辅以当时激进的左派思想,使音乐从纯粹娱乐性的桎梏中摆脱出来,从而走上了具有反战色彩的红色批判音乐之旅。他最先获得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青睐与支持。待到他在1962年发表著名的“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荡)一歌,他正式成为了许多青年心目中的偶像。他唤醒了内心沉睡已久的青春,高度的时代意识作为一个巧妙的手段被融制其中。几乎所有的民众都一齐接受了他的思想理念。1963年,在著名的新港民谣音乐节上,他得到了不逊于黑人民主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拥戴。在这次音乐节上,20万民众与他一起合唱了“答案在风中飘荡”。那一夜,是民谣摇滚终身最高的顶点。马丁有一个著名的梦想,可他未等梦想距现实更近,他就惨遭暗杀。迪伦也有他的梦想,他一直安全的活了下来,直至让种梦想在他的音乐中闪现出一个时代最耀眼的光芒。
作为战后整整一代人的精神代言人,迪伦创作了大量极具史诗性的流行音乐诗篇。他的《大雨将至》(1962)以其强烈的心智意象成为公认的六十年代美国人民反对越南战争的圣歌;他的《时代在变迁》(1964)以其激进的批判文字预示了一场青年文化革命的风暴;而创作于1966年的《荒凉街区》,更是以其鲜明的政治主题,以及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被公认为一场方兴未艾的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的主题曲。他所具有的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责任感,使许多青年为了信仰坚定地加入了奋斗者的行列。他们不是在战争中仆倒的一代,而是奋起、勇敢的一代。
六十年代末期,也许是迪伦敏感的内心再也无力承受这些巨大变革所带来的震动,他开始用一种相当平和的态度来创作音乐,逐步远离了喧嚣的极权斗争,甚至带上了消极的自我回归。他的音乐风格则完全是“乡村音乐”式的,偶尔还夹杂一些民谣和“加斯里”式的表现手法。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迪伦的这一转变也带动了美国青年思潮的转向。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美国青年也不再是社会的狂热反叛者,他们开始重返“主流社会”,并呈现出某种哲理性的反思倾向。主观地来讲,这时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实践者、行动者,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人们的理想世界中,他应该只属于灿烂星空般的六十年代,这伟大的盛世摇滚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