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以粪便命名的专辑,创造了朋克摇滚的历史
本文首发于《深焦艺文志》公众号。
在流行音乐史上,有多少专辑以人体排泄物作为标题?恐怕没人统计过。但若要选出迄今为止地位最显赫的排泄物专辑,或许只会有一个答案——绿日乐队的《Dookie》。
Dookie在美式英语俚语中代表粪便。绿日乐队成员们在成名前巡演时经常吃廉价食物,总在拉肚子。他们原本将专辑命名为“Liquid Dookie”(稀屎),但觉得过于恶心了,才简化为Dookie。
专辑漫画式的封面也以排泄物作为核心元素。成群的猴子和狗向中心大街上的人群扔粪便,天空中,狗驾驶的轰炸机向地面投下以Dookie命名的炸弹。画中的地点是电报街,美国北加利福尼亚的一条地标街道,南端起始于奥克兰——绿日乐队成员生长的地方,北端终于伯克利——加州朋克的核心区。这代表了绿日的发展足迹。画中遭受粪便雨的人群中既有伯克利朋克圈的同僚和乐迷,又取材自绿日乐队成员们的摇滚偶像——帕蒂·史密斯在她专辑《复活节》封面上展示自己腋窝的照片,AC/DC吉他手安格斯·杨,黑色安息日乐队处女专辑封面上的女人。
玩笑式的名字和玩笑式的封面充满朋克的反秩序反权威精神,但《Dookie》的歌曲却透出有别于正统朋克的内省气质。这也是为什么在1994年2月1日发行后的三十年里,《Dookie》在朋克音乐史上始终占据着承前启后的经典地位。
当然,《Dookie》承前启后的意义首先在商业上。这张唱片的大卖不只让绿日从独立朋克乐队一跃成为摇滚明星,更让非主流、小圈子化的美国朋克摇滚首次获得大众流行音乐市场认可。然而商业成功带给绿日乐队的却并非全是快乐。
《Dookie》之前,绿日乐队已经在独立厂牌“Lookout!”旗下发行了两张专辑,在加州独立朋克圈中声名鹊起。多家大唱片公司与他们接触洽谈签约。然而,加州独立朋克圈向来秉持抗拒商业化的理念。当时绿日乐队常在Gilman音乐基地演出。这个位于伯克利的音乐空间是加州朋克的圣地。它将朋克精神贯彻到底,摒弃商业考量和社会偏见。无论多么剑走偏锋的人格和音乐,都能在Gilman自由呼吸。
绿日乐队就是在Gilman成名。前两张专辑的成功让乐队成员们觉得已经准备好登上更大舞台。然而,一旦与大厂牌签约,即意味着背叛了Gilman象征的独立朋克精神。他们站在音乐生涯的十字路口,做出了生涯最重要的决定——与华纳音乐旗下的厂牌Reprise签订了一份五张唱片合约。
不出所料,绿日乐队的选择为加州独立朋克圈所不齿。原先的死忠乐迷给他们贴上“Sell-out”(出卖灵魂)标签,这是一个常用来描述独立乐队向商业投降的羞辱名词,涅槃科特柯本的自杀即部分出于Sell-out之名带来的心灵重负。Gilman更是宣布永远禁止绿日演出。
面对指责,绿日乐队在表面上采取了一种没心没肺的态度。主唱比利·乔·阿姆斯特朗说,他很享受大厂牌提供的高预算和大录音室的高端设备,也乐于见到粉丝群的不断壮大,绿日就是为大舞台而生。
从《Dookie》的音乐中也确实能听出绿日对商业制作游刃有余的适应。加州朋克曲风向来以硬核著称,摒弃旋律性,凸显躁动愤怒的能量感,绿日在《Dookie》中找准了噪音和流行摇滚之间的平衡点。大多数歌曲都兼具朋克的能量感和明朗抓耳的旋律。绿日并未背弃自我风格,而是将自我风格融入流行体系。
然而,在另一次采访中,阿姆斯特朗还是透露,跟其他出身于独立音乐圈的乐队相似,绿日也伴随《Dookie》经历了身份认同危机。他们反复自问:我们是地下乐队,还是主流商业明星?
实际上,细听《Dookie》,就能发现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反思和寻找是贯穿整张唱片的母题,而其中的自我身份既指向阿姆斯特朗本人,又指向朋克音乐的传统。
专辑前三首Burnout、Having a Blast、Chump都是典型的朋克歌曲。Burnout描述青年步入社会时的心态,对朝九晚五、混吃成家等死的流水线生活模式既抗拒,又恐惧可能迟早被同化。Having a Blast的叙述者臆想实施自杀式炸弹袭击,与身边世界同归于尽。Chump讲述对另一个人的厌恶,最终却发现这个人跟自己很像。这三首歌都以充沛有力的鼓点为主导,在急促的冲击中宣泄愤怒的能量,发泄对既定秩序的攻击。
Chump的人格分裂影射第一次引出身份怀疑主题。在此曲后半段的器乐部分,抓耳的贝斯线条取代了鼓点的主导地位,音乐逐渐趋于暗色,深入晦暗不明的内心世界,自我身份的探索也由此拉开帷幕。
幽暗的贝斯线条从Chump延续至下一首Longview,成为核心旋律,赋予整首歌抑郁颓废的氛围,也与此前三首的宣泄能量感区分开来。贝斯手麦克·迪恩特说,贝斯线条是他在LSD毒品影响下写出。
在压抑颓废的旋律中,阿姆斯特朗也唱出了同等压抑颓废的歌词。他无所事事,整天呆在家看电视、抽大麻、手淫。这首歌根据阿姆斯特朗在加州罗德奥长大的经历写成,对自我身份价值的怀疑显而易见。表面叛逆不羁的态度掩盖不住内在的迷茫空虚,而这也代表了无数青少年在身份形塑时期的普遍挣扎。
第五首Welcome to Paradise是绿日第二张专辑中的旧作。他们调整编曲,用更高档的混音设备打磨出更精致的音色,呈现出的却并非悦耳旋律,而是与Longview相近的灰暗色调。歌词描述了阿姆斯特朗在17岁时离家出走,跟艺术家群体同住在贫民区废弃库房里的生活经历。歌名虽然叫“欢迎来到天堂”,歌词却远非如此。阿姆斯特朗采取给母亲写信的形式,前半段诉说离家后的孤独恐惧,每天在废土般的世界里与瘾君子、皮条客、街头流氓、黑帮成员相伴。“亲爱的妈妈,你能听见我的哀鸣吗”、“突然的恐惧让我颤栗”,他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在弱肉强食的丛林里独自求生。后半段转到六个月后,阿姆斯特朗声称已经将废弃库房当成家,但口吻中依旧听不出光明快乐。“我想带你参观这片被我称为家的废土,欢迎来到天堂”,这句副歌中点睛的歌词更像一个倔强少年的强辩,不愿承认原本期许的艺术乌托邦实际早已幻灭。
第七首Basket Case初始段落由阿姆斯特朗的人声主导,一直延续到第一次副歌。这种设计也契合歌词内容——阿姆斯特朗的恐慌症经历。他将自己的声音置于音乐中心,唱出心魔。第一次副歌中段,乐队进入,氛围瞬间激烈,象征焦虑感突然袭来,恐慌情绪快速叠加。“我是无数个大喜大悲的傻子之一,神经质到骨子里……有时我允许虫子爬满全身,有时我的脑子对我耍花招,一切愈演愈烈,我快要崩溃。”
阿姆斯特朗将恐慌证的根源归结于他十岁时父亲去世。写音乐成为他对抗心理疾病的方法。“我能找到的唯一解脱,就是写一首关于它(恐慌证)的歌。”
第八首She和第九首Sassafras Roots都跟阿姆斯特朗的女友Amanda有关。阿姆斯特朗将她描述成一个具有钢铁意志的女权主义者。Amanda对朋克摇滚秉持纯粹主义理念,对阿姆斯特朗签约大厂牌的行径嗤之以鼻,最终离他而去。当时的阿姆斯特朗本就背负着商业化选择的内心负担,分手的打击甚至让他产生自杀念头。
She有着整张专辑最琅琅上口的旋律,如阳光洒在清澈的溪流上,能量逐渐累积,蓬勃前行。这首歌的灵感源于Amanda创作的女权诗歌,阿姆斯特朗仿佛在用音乐表达着Amanda对他的激励,带给他突破内心禁锢的力量。然而低沉的贝斯依旧时隐时现,为明亮的音乐罩上一层暗影,映射出两人关系中隐藏的危机。
Sassafras Roots描述两人关系破裂边缘时的状态。全曲由朋克标志性的噪音曲风统领,是整张专辑中流行气息最弱、最接近绿日前两张专辑风格的作品。在几乎去除悦耳性的烦躁旋律中,歌词以讽刺口吻描述情侣持续浪费着彼此的时间。
第十首When I Come Around以闷音吉他riff构成清晰明朗的四和弦主旋律,却拥有整张专辑最抽象晦涩的歌词。表面上,叙述者讲述自己对另一个人的寻找,但另一个人始终游移不定,身份不明。叙述者因此越来越深地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我是个失败者,瘾君子,所以我不需要别人斥责我的堕落,因为我知道你是对的”,“也许你会发现,你的自我怀疑意味着一切都不曾存在”,“如果有些事本来就是不对的,你不能把它强扭过来。”
阿姆斯特朗解释歌曲灵感源于他跟妻子的一次争吵。歌中的挣扎也确实可以指向亲密关系,但不明的语义又留下开放解读的空间。结合整张专辑的前后脉络,可以将这首歌的内容看作Chump中人格分裂主题的延展,阿姆斯特朗持续寻找着一个更理想的自我,却发现并不存在,一切的寻找都是虚无。
第十一首Coming Clean是阿姆斯特朗在讲述自己的双性恋倾向,也延续着自我身份探索的主题。歌词讲述他十七岁时已经对自己的双性恋倾向有了清楚的认识,性取向的模糊引发了他的身份认知危机。
第十三首In the End是阿姆斯特朗在表达对母亲再婚的愤怒。他和兄弟姐妹们都不喜欢继父。然而,歌词中鲜明的自我反思语句也可看作When I Come Around寻找另一个自我的延续。“你终于得到了你想要的……但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我探明了你的真面目,我不喜欢我看到的一切”。主人公在寻找到理想自我后,却发现这一所谓的理想自我实际并不理想。
自我反思延续至专辑最后一首歌F.O.D (Fuck off and Die)。前半段再次以阿姆斯特朗的人声为核心,苟延残喘般的单吉他伴奏配合筋疲力尽的唱腔,表达着发现真相后的失望幻灭。间奏段落后乐队突然齐奏,回归到专辑开头朋克式的愤怒。回到起点为整张专辑建构起环形结构,仿佛在表达一个永无止尽的荒谬轮回:愤怒——寻找理想自我——幻灭——回到愤怒——再次开始寻找。
这既是阿姆斯特朗对过往成长经历的总结和反思,又蕴含着他对自我身份和生命轨迹的思考。人生就是一个西西弗式的悖论,在周而复始的追求与幻灭中不断前行。然而他的思考并不只关于个人,也针对整个朋克音乐。
用愤怒侵略对抗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秩序、坚持特立独行向来是朋克的终极追求。《Dookie》用内省代替愤怒,反思朋克与世界对立的生活哲学。仅靠愤怒、抗争和坚守个性,真能走向一个理想世界吗?独立于主流之外的理想世界是否真的存在?朋克精神的终点是否只有幻灭?
多年后,阿姆斯特朗说起当年被贴上“出卖灵魂”的标签,只用一个词回应——自由表达。在他看来,朋克精神的核心是给每个人自由表达的空间,而不是给表达的风格和内容设限。商业化和流行化也是自由表达的一部分。因此,《Dookie》是一张反朋克的朋克经典。它对朋克精神中狭隘和局限的一面发出挑战,为朋克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
资料来源:
Green Day: The Early Years (纪录片)
"Green Day Biography".Billboard. July 16,2007
Green Day’s ‘Dookie’: 10 Things You Didn’t Know(Rolling Stone)
Dookie at 20: Billie Joe Armstrong on Green Day's Punk Blockbuster (Rolling Stone)
Ramirez, AJ.Green Day - All About Dookie (Pop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