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台湾 之 8mm sky
“will kill herself in the plastic bag”
当滥情与媚俗成为一种习惯,我们鼓膜中属于意志的悲伤是否坦诚值得怀疑,当那些可能的情绪被误解为做作的矫情。人们自我颓败的感伤在融入世俗时总是不能自持的取舍着生活的嘲讽与污蔑。于是我们掩藏着真实的情绪穿梭庸碌与物质,并在自我的围堵中深陷自我认知的泥沼迷失了最后的自信。假若明天来临,我会选择在这里重新来过,但明天的意义并非追忆的时间轴,也并非我们情绪中的公历,亵渎时间的罪责总归是要被索取回应有的代价,就像人们时常把玩自己的情绪却总不经意玩弄了自己一样。所以,即便在明天我们依旧掩饰情绪诡辩生活,所以在对感伤的定义中人们从来浅尝辄止。
在认识8mm sky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开始期许明天的到来,因为那里的感伤充满了温暖。这是一支低调内敛的台湾乐队,他们自持着自我的气质独立于音乐的异端,并用感伤的情绪填补听者丢失已久的真实。这里没有华丽的爆炸,没有恢宏的乐曲结构,没有艺术表达的野心,只有情绪编织的音符。在这片被媚俗与滥情挤压到只有8mm的天空下,每一个情绪化的孩子凭吊和缅怀着自己的感伤,一边撕扯掉惆怅一边相互告慰着思绪取暖,彼此分享入情绪的细枝末节。那些潮湿的声音在低暗的空中巡回、纠结、依存、幻灭,静止于空气涂抹温暖的颜色。离彻的声线与音色沉于旋律的底层尾随潜行,抵达情绪中有关阴郁的彼端,虽然只有8mm的距离却穿越了知觉中最敏感的界限,在那里弥漫着情绪的渲染与共鸣。
8mm sky只有三个人,大部分曲子不超过五分钟,没有冗长的推进没有繁琐的重复,他们力求在简单中突破情绪的结界营造氛围,于是情绪的描摹分摊在三件乐器上,各自承担的表达融合入音乐气质中达成一种默契,无论从容充沛的鼓点还是穿梭于低沉与爆烈间的吉他还是贝司手慵懒的弹奏与内敛的吟唱都在演奏中一次次的突破器乐表达的自我极限。很多时候他们只需三轨和四分钟时间便完成了一次情绪旅行,仔细揣摩音乐的细节,那些丰满而唯美的氛围不过几个分解和弦和大段的扫弦,不过两个节拍的转换,但恰恰是这些简单最终发酵出了属于8mm sky的气质。对于一支从朋克转入后摇的乐队而言,或许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力量与内涵不是佯装大气的喋喋不休,也不是对技术苛刻的追捧。在这里,我们在一把吉他一把贝司和一支鼓编织的氛围里沉迷、陶醉、感动。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能说明问题。
所以当8mm sky成为一种情绪与情结上的依赖时,我最终体会到了他的独特与温暖,以及在此过程中所给予听者的音乐认知。从We Do Not Even Shake Hands悲愤的开场到Finders Keepers的感情爆发,到Something Upstairs And Something Behind的情绪堆积,到Her November Diary的悲伤气质与疏离感,到Eli In Tv空灵巡回的温暖,到Rocket No 7最后情绪使然的爆炸。听者一路走过带来的伪善与审美逻辑会得到重新的取舍。在这片8mm的天空下,我们不再渴望明天的种种悲喜,也不再掩饰生活的悲伤,即便人们都已远离,我们仍可得到慰藉,因为一路自持着的心绪在这里触摸到了自我真实的情绪。
赶在媚俗泛滥之前我们抵达这片天空下宣泄生活,那会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形而上。
当滥情与媚俗成为一种习惯,我们鼓膜中属于意志的悲伤是否坦诚值得怀疑,当那些可能的情绪被误解为做作的矫情。人们自我颓败的感伤在融入世俗时总是不能自持的取舍着生活的嘲讽与污蔑。于是我们掩藏着真实的情绪穿梭庸碌与物质,并在自我的围堵中深陷自我认知的泥沼迷失了最后的自信。假若明天来临,我会选择在这里重新来过,但明天的意义并非追忆的时间轴,也并非我们情绪中的公历,亵渎时间的罪责总归是要被索取回应有的代价,就像人们时常把玩自己的情绪却总不经意玩弄了自己一样。所以,即便在明天我们依旧掩饰情绪诡辩生活,所以在对感伤的定义中人们从来浅尝辄止。
在认识8mm sky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开始期许明天的到来,因为那里的感伤充满了温暖。这是一支低调内敛的台湾乐队,他们自持着自我的气质独立于音乐的异端,并用感伤的情绪填补听者丢失已久的真实。这里没有华丽的爆炸,没有恢宏的乐曲结构,没有艺术表达的野心,只有情绪编织的音符。在这片被媚俗与滥情挤压到只有8mm的天空下,每一个情绪化的孩子凭吊和缅怀着自己的感伤,一边撕扯掉惆怅一边相互告慰着思绪取暖,彼此分享入情绪的细枝末节。那些潮湿的声音在低暗的空中巡回、纠结、依存、幻灭,静止于空气涂抹温暖的颜色。离彻的声线与音色沉于旋律的底层尾随潜行,抵达情绪中有关阴郁的彼端,虽然只有8mm的距离却穿越了知觉中最敏感的界限,在那里弥漫着情绪的渲染与共鸣。
8mm sky只有三个人,大部分曲子不超过五分钟,没有冗长的推进没有繁琐的重复,他们力求在简单中突破情绪的结界营造氛围,于是情绪的描摹分摊在三件乐器上,各自承担的表达融合入音乐气质中达成一种默契,无论从容充沛的鼓点还是穿梭于低沉与爆烈间的吉他还是贝司手慵懒的弹奏与内敛的吟唱都在演奏中一次次的突破器乐表达的自我极限。很多时候他们只需三轨和四分钟时间便完成了一次情绪旅行,仔细揣摩音乐的细节,那些丰满而唯美的氛围不过几个分解和弦和大段的扫弦,不过两个节拍的转换,但恰恰是这些简单最终发酵出了属于8mm sky的气质。对于一支从朋克转入后摇的乐队而言,或许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力量与内涵不是佯装大气的喋喋不休,也不是对技术苛刻的追捧。在这里,我们在一把吉他一把贝司和一支鼓编织的氛围里沉迷、陶醉、感动。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能说明问题。
所以当8mm sky成为一种情绪与情结上的依赖时,我最终体会到了他的独特与温暖,以及在此过程中所给予听者的音乐认知。从We Do Not Even Shake Hands悲愤的开场到Finders Keepers的感情爆发,到Something Upstairs And Something Behind的情绪堆积,到Her November Diary的悲伤气质与疏离感,到Eli In Tv空灵巡回的温暖,到Rocket No 7最后情绪使然的爆炸。听者一路走过带来的伪善与审美逻辑会得到重新的取舍。在这片8mm的天空下,我们不再渴望明天的种种悲喜,也不再掩饰生活的悲伤,即便人们都已远离,我们仍可得到慰藉,因为一路自持着的心绪在这里触摸到了自我真实的情绪。
赶在媚俗泛滥之前我们抵达这片天空下宣泄生活,那会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