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巍:从躁动走向温和
尽管《执着》被田震唱到每个人都会哼上两句“拥抱着你oh my baby”,可有多少人注意到那时候默默无闻的许巍?
第一次听到许巍是在一张杂集上,那上面只有许巍的一首歌《那一年》。隐约还记得那张杂集上有何勇的《姑娘,漂亮》、郑钧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是我两块钱从地摊上买来的。还有一个三十块钱从批发市场买来的单放机。我已经记不起当时许巍给我带来到底什么样的感觉,让我疯狂的去学校对面的音像店里寻找许巍的卡带。从网上得知,许巍的第一张专辑叫《在别处》,第二张叫《那一年》。
在买到《在别处》的时候,看见封面上不知是什么无题在地平线上做大鹏展翅状。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一层第一张专辑是飞翔起点的寓意。有人曾经统计出《在别处》的歌词里许巍用过多少次“幻想”这个词。可能在坚持带来的困境产生的绝望,只有幻想才是最有力的对抗。我看着他旁若无人的在胡同里弹着自己的吉他,从沙哑的嗓子里迸发出坚持的力量。《两天》和《青鸟》像是折翅的鸟儿一样哀鸣着宣泄现实和理想在躯体上撕出伤口带来的疼痛。“我所有的幻想,它不再遥远”,他的渴望,他的幻想,他的坚持,他的梦想。
买到的第一张专辑是《那一年》,我想把这张专辑称作“许氏情歌”,是他献给那个茫茫人海之中坐在寂寞阳台上的姑娘,他只想给她一些新鲜的刺激。尽管他曾经“离开这城市,离开深爱多年的姑娘”,她曾经是他一夜燃烧的力量。总是在梦里,才能看见她“容颜娇艳,舞裙漫飞”……
相对于《在别处》来说,《那一年》里吉他的节奏更多,旋律变得更单纯。可能在《在别处》里你发现许巍的声音像是植入到那些音乐里一样,无法分割开来;在《那一年》里你更能清晰的捕捉到许巍那带点西安口音的沙哑嗓音,尽管它已经不再像是《那一年》里那样有点歇斯底里。
看见《时光•漫步》是在音像店的海报上。从那个我已经忘了什么模样的店员手里接过黑白色封面的卡带,我看见许巍的侧脸,他已经开始苍老。我不清楚《那一年》和《时光•漫步》之间相隔了多少年,许巍的身上发生过什么事儿。
如果前两张专辑里的许巍还是一个在路上的青年,那《时光•漫步》已经停下来开始思考;如果前两张专辑里的许巍是不安和躁动的,那《时光•漫步》是他平和的开始。现在想来,《那一年》像是一个衔接一样,许巍完成了他的转变。“在丰富的多彩的路上,注定经历风雨”,这是许巍的感悟;“一生都不会停歇,永远向着那春天”,这是许巍路的尽头;“轻轻的风吹过原野,无尽的阳光多灿烂”,这是许巍的田园;“在阳光温暖的春天,走在这城市的人群中又想起你”,这是许巍的思念。
说点儿题外话,《时光•漫步》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蓝莲花》,听见有人说喜欢许巍的时候说特喜欢听《蓝莲花》,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样的感觉,也可能是我本来就无话可说。《时光》被潘长江拿去做了《杨德财征婚》的片尾曲,在电影频道听见这首歌的时候,有些诧异,又有些坦然。后来据说《彩云之巅》被拿去做了某个电影的背景音乐。
《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出来的时候,我已经大四,天天混在实验室里,基本上没太多的时间去街上溜达。是有人告诉我在音像店里出了海报。站在音像店门口,听着门口的音箱里放着《曾经的你》,我踌躇不决是否继续把这张专辑买下来。在迟疑的时候,有人买了卡带拿出来放在我手里,“听听吧,你不是一直都挺喜欢他么?”她这么说。
这是一盒没有开封的卡带。从网上下了所有的歌,偶尔的时候,放了听听。也听见有人在大街上轻轻的哼着《曾经的你》,走过他们身旁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恶心,他们的声音是那么苍白……
《爱如少年》出来的时候,为了它我走进许久没去过的音像店,只为看看许久不见的他,已经成熟。从网上下的歌,许巍已经温和,不愠不火的歌声,轻轻的从音响里传来,我仿佛看见一个抽着烟走在路上躁动的少年渐行渐缓,渐渐的变成这个在你面前轻声诉说的中年人。许巍已经沉淀。
也许我该用“从地狱到天堂”这个题目,可能这个题目更能直观的表达许巍的某些经历。王小峰还在用“按摩乳”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许巍的文字,他用了《青春,就这样绝版》的标题。他说跟红星的签约毁了许巍,我不清楚唱片公司和歌手之间的某些潜规则及其它乱七八糟的事儿,也不知道到底许巍十几年一路走过来到底经历什么,我从一张张的卡带里渐渐的感觉许巍的转变。他可能已经如他所想的超越了平凡的生活。
———————————级别分割线:下面的比上面的好看————————
【青春,就这样绝版】——王小峰
大概,有几个人看许巍演唱会会和我一样,心情是很复杂的,因为许巍是我们“看着长大的”。我从平客的语气和表情中看出来了,他也是见证许巍成长的人之一。
客观地讲,昨天的演唱会,非常糟糕,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灯光,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舞美,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视频,再加上许巍紧张的连路都不会走,这场本可以让人们重新把青春点燃的演出,由于整个演出衔接问题和许巍不会调动观众情绪的原因,在许巍的朝圣者无法彻底释放中结束了。这就是国内演出的水平,没必要对他们苛求的太多,每次我尽可能都告诫自己,我们好像刚刚走出刀耕火种的年代,尽可能去降低自己的标准,凑合一下,也不错嘛。
但是,我没有带着对许巍的崇敬和热爱的心情去看他的演出,他在我眼里,仅仅是一个经历比较坎坷的歌手,我只是想坐在那里,感受一下现场回报给他的掌声,也许我能分享那么一点点,毕竟我认识了他十多年。
2003年的音乐风云榜颁奖典礼上,许巍拿了一大堆奖,那些奖和昨天的掌声一样,应该在很早的时候就该给他,只是到了青春即将绝版,才送到他的面前。这场演出,也是一次迟来的回报。
对于一个歌手,他的最大梦想就是能够站在舞台上,接受掌声和喝彩,一个歌手一生中能做到一次就够了。许巍,经历了十多年的磨难,在昨天实现了。只要你努力做得好,上天永远会公平地对待你。
1994年夏天,我接到红星音乐生产社企宣詹华的电话,说西安来了一个摇滚歌手,写的歌不错,让我去听听,他说的就是许巍。在红星公司的办公室,我见到了许巍,听到了他写的两首歌《两天》和《青鸟》。我当时的感觉是,这小子要是不出来的话,红星的人都该流放到沙漠去。那两首歌是绝望的哀鸣,人在什么时候才能如此绝望?眼前的这个彬彬有礼、说话很温和的人为何如此绝望?我猜他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事实证明了我当时的感觉,1995年春节,我和许巍坐在他家的那张大木板床上,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摇滚青年鲜为人知的、波澜壮阔的奋斗故事,这个天性敏感、容易动情的年轻人,憋在西安简直是一种浪费。
1995年的某一天,当许巍拿着红星音乐生产社的合同给我看的时候,我隐隐约约地感觉,他的未来有点悬,但我当时说不清楚,只是提醒他,合同中有两条再斟酌一下,不然的话,将来会有麻烦。毕竟,我比许巍更了解红星的老板Leslie,他在香港是个麻烦高手,很多唱片公司一提到他都头疼。而且,那时候郑钧正在跟红星公司冷战。
想急于超越平凡生活的许巍,被没有改动合同中的这两条,而是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他的人生就多了几年磨难,那个曾经我见到的脸上总是笑眯眯对未来充满幻想的许巍,消失了,签约后的许巍,我也很少在见到他,期间的几次见面,也是匆匆说上几句,但我能感到,他的状态没有了。
北京市个很可恶的地方,那些北漂的梦想家,一旦到了北京,都会失去自我,没有任何一个外地人能改变北京任何一个圈子的游戏规则,你只有不断适应、妥协、忍辱负重,等到小米熬成反、媳妇熬成婆。可到了这一天,你就不是你了。
红星在许巍才华最丰富的时候,把他给毁了。假如他的那两张专辑能好好把握一下,假如公司能有一个明白人对许巍有点执迷不悟的创作提醒一下,假如公司不是那么拖拖拉拉,《在别处》和《那一年》不会是这个样子。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假如”。
许巍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他真的有野心,想一出手就把中国摇滚都灭了,他是在内心一定要做的最好而不是更好的那种人,所以,他压力很大。同时,他又是个很脆弱的人,有一颗玻璃般的心。当他把红星作为他起飞的始点时,他没想到,这个歌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那些无助的夜啊,许巍迷茫了。
1997年,在许巍出版第一张专辑之前,我去红星公司他的仅有6平米的宿舍采访他,我看到了许巍在笑的时候都是那么无奈,一点都不灿烂,那些当年他坐在他家床上跟我谈论的音乐理想,那种眼神里流出的渴望,那种撸起胳膊想大干一场的冲动……统统都没了。那次我们聊得很多,我感觉他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和我在西安见到他时的孤独还不一样,在西安,他的孤独是没有人能赏识他的才华;在红星,他的孤独是像一个走失的孩子找不到家。
我说,你把曾经感动你的故事写出来,就像写《执着》一样。
他说,我已经没有了那种感觉,我的音乐方向变了。
所以,许巍后来再没有写出《执着》这样的歌。我觉得,是他的音乐方向和生活方向同时改变才让他走向了迷茫。但是没有人能告诉他该怎么办。
许巍想成为一个摇滚音乐家,像Nirvana一样。这个世界上有多人希望成为Nirvana,可是只有一个Nirvana,为什么不能成为自己?不能,只有先成为别人,走进死胡同才能够明白,还是做回自己吧。大仙说,我原来有很多特别的爱,都给了特别的你,结果都被你糟蹋了。我还是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自己吧。
音乐的方向亦如此。但是想做回自己真的好难,我看到,那些怀揣音乐理想的人们,迷失在他们喜欢的音乐之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矛盾的,人必须这样经历一次,才能悟出道理。在红星那五年,是许巍迷失的季节。
无情的合同终于摧毁了许巍的所有梦想。2000年3月份,百代唱片公司在北京搞了一次纪念Beatles的演出,许巍也来了,在后台,我看到了一个苍老的许巍,他把头发剃光了,脸上有一道很重的疤,后来才知道他出了一次车祸。我们匆匆说了几句话。每次许巍见到我都很高兴,你最近好么?小伟(我弟弟)干什么呢?我们好久没见了……
但凡理想主义者,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许巍又是一个不会抗争的人,他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同样是在红星音乐生产社,同样是一份合同,郑钧最后解约成功,而许巍的青春被红星弄成了绝版。
是的,我们总是好久不见。再一次见到许巍,是一个沙尘暴的日子,那一天,北京的上空是桔黄色的,感觉那次我和许巍相会,是在土星上。
平客打电话给我,说许巍要出专辑了,我说那就采访他。其实我也好久没见到他了,不知道他现在什么样子。于是,我们三个人在亚运村的罗密欧餐厅见面。那次采访很拧吧,我记忆中的许巍完全彻底改变了,我们之间的交流已经变得很陌生,我当时无法从我了解到的那个许巍推理过渡到眼前的这个许巍。他心止如水,不谈摇滚和理想,说得更多的是佛。
谁陷害了许巍?
采访中我清晰地记住这样一句话:“我都想回西安开一家杂货铺了。”这是出自写出《执着》的许巍之口?这是出自满怀摇滚激情的许巍之口?这是出自把痛苦写在鲜血上的许巍之口?许巍啊,你怎么啦?
当我慢慢去揣摩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了,这就是人生,或者说这就是命!从此,许巍脱胎换骨,佛说回头才是岸。这句话让许巍顿悟,命运的轮回不会亏待许巍,当我坐在看台上,看着许巍一首首唱着基本上分不清旋律的歌曲,周围的掌声和欢呼声无私地赐予这个西安人的时,我也笑了,这是他该得到的。
1995-2005,十年间,许巍的命运轨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珍惜生命,远离摇滚。
第一次听到许巍是在一张杂集上,那上面只有许巍的一首歌《那一年》。隐约还记得那张杂集上有何勇的《姑娘,漂亮》、郑钧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是我两块钱从地摊上买来的。还有一个三十块钱从批发市场买来的单放机。我已经记不起当时许巍给我带来到底什么样的感觉,让我疯狂的去学校对面的音像店里寻找许巍的卡带。从网上得知,许巍的第一张专辑叫《在别处》,第二张叫《那一年》。
在买到《在别处》的时候,看见封面上不知是什么无题在地平线上做大鹏展翅状。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一层第一张专辑是飞翔起点的寓意。有人曾经统计出《在别处》的歌词里许巍用过多少次“幻想”这个词。可能在坚持带来的困境产生的绝望,只有幻想才是最有力的对抗。我看着他旁若无人的在胡同里弹着自己的吉他,从沙哑的嗓子里迸发出坚持的力量。《两天》和《青鸟》像是折翅的鸟儿一样哀鸣着宣泄现实和理想在躯体上撕出伤口带来的疼痛。“我所有的幻想,它不再遥远”,他的渴望,他的幻想,他的坚持,他的梦想。
买到的第一张专辑是《那一年》,我想把这张专辑称作“许氏情歌”,是他献给那个茫茫人海之中坐在寂寞阳台上的姑娘,他只想给她一些新鲜的刺激。尽管他曾经“离开这城市,离开深爱多年的姑娘”,她曾经是他一夜燃烧的力量。总是在梦里,才能看见她“容颜娇艳,舞裙漫飞”……
相对于《在别处》来说,《那一年》里吉他的节奏更多,旋律变得更单纯。可能在《在别处》里你发现许巍的声音像是植入到那些音乐里一样,无法分割开来;在《那一年》里你更能清晰的捕捉到许巍那带点西安口音的沙哑嗓音,尽管它已经不再像是《那一年》里那样有点歇斯底里。
看见《时光•漫步》是在音像店的海报上。从那个我已经忘了什么模样的店员手里接过黑白色封面的卡带,我看见许巍的侧脸,他已经开始苍老。我不清楚《那一年》和《时光•漫步》之间相隔了多少年,许巍的身上发生过什么事儿。
如果前两张专辑里的许巍还是一个在路上的青年,那《时光•漫步》已经停下来开始思考;如果前两张专辑里的许巍是不安和躁动的,那《时光•漫步》是他平和的开始。现在想来,《那一年》像是一个衔接一样,许巍完成了他的转变。“在丰富的多彩的路上,注定经历风雨”,这是许巍的感悟;“一生都不会停歇,永远向着那春天”,这是许巍路的尽头;“轻轻的风吹过原野,无尽的阳光多灿烂”,这是许巍的田园;“在阳光温暖的春天,走在这城市的人群中又想起你”,这是许巍的思念。
说点儿题外话,《时光•漫步》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蓝莲花》,听见有人说喜欢许巍的时候说特喜欢听《蓝莲花》,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样的感觉,也可能是我本来就无话可说。《时光》被潘长江拿去做了《杨德财征婚》的片尾曲,在电影频道听见这首歌的时候,有些诧异,又有些坦然。后来据说《彩云之巅》被拿去做了某个电影的背景音乐。
《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出来的时候,我已经大四,天天混在实验室里,基本上没太多的时间去街上溜达。是有人告诉我在音像店里出了海报。站在音像店门口,听着门口的音箱里放着《曾经的你》,我踌躇不决是否继续把这张专辑买下来。在迟疑的时候,有人买了卡带拿出来放在我手里,“听听吧,你不是一直都挺喜欢他么?”她这么说。
这是一盒没有开封的卡带。从网上下了所有的歌,偶尔的时候,放了听听。也听见有人在大街上轻轻的哼着《曾经的你》,走过他们身旁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恶心,他们的声音是那么苍白……
《爱如少年》出来的时候,为了它我走进许久没去过的音像店,只为看看许久不见的他,已经成熟。从网上下的歌,许巍已经温和,不愠不火的歌声,轻轻的从音响里传来,我仿佛看见一个抽着烟走在路上躁动的少年渐行渐缓,渐渐的变成这个在你面前轻声诉说的中年人。许巍已经沉淀。
也许我该用“从地狱到天堂”这个题目,可能这个题目更能直观的表达许巍的某些经历。王小峰还在用“按摩乳”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许巍的文字,他用了《青春,就这样绝版》的标题。他说跟红星的签约毁了许巍,我不清楚唱片公司和歌手之间的某些潜规则及其它乱七八糟的事儿,也不知道到底许巍十几年一路走过来到底经历什么,我从一张张的卡带里渐渐的感觉许巍的转变。他可能已经如他所想的超越了平凡的生活。
———————————级别分割线:下面的比上面的好看————————
【青春,就这样绝版】——王小峰
大概,有几个人看许巍演唱会会和我一样,心情是很复杂的,因为许巍是我们“看着长大的”。我从平客的语气和表情中看出来了,他也是见证许巍成长的人之一。
客观地讲,昨天的演唱会,非常糟糕,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灯光,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舞美,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视频,再加上许巍紧张的连路都不会走,这场本可以让人们重新把青春点燃的演出,由于整个演出衔接问题和许巍不会调动观众情绪的原因,在许巍的朝圣者无法彻底释放中结束了。这就是国内演出的水平,没必要对他们苛求的太多,每次我尽可能都告诫自己,我们好像刚刚走出刀耕火种的年代,尽可能去降低自己的标准,凑合一下,也不错嘛。
但是,我没有带着对许巍的崇敬和热爱的心情去看他的演出,他在我眼里,仅仅是一个经历比较坎坷的歌手,我只是想坐在那里,感受一下现场回报给他的掌声,也许我能分享那么一点点,毕竟我认识了他十多年。
2003年的音乐风云榜颁奖典礼上,许巍拿了一大堆奖,那些奖和昨天的掌声一样,应该在很早的时候就该给他,只是到了青春即将绝版,才送到他的面前。这场演出,也是一次迟来的回报。
对于一个歌手,他的最大梦想就是能够站在舞台上,接受掌声和喝彩,一个歌手一生中能做到一次就够了。许巍,经历了十多年的磨难,在昨天实现了。只要你努力做得好,上天永远会公平地对待你。
1994年夏天,我接到红星音乐生产社企宣詹华的电话,说西安来了一个摇滚歌手,写的歌不错,让我去听听,他说的就是许巍。在红星公司的办公室,我见到了许巍,听到了他写的两首歌《两天》和《青鸟》。我当时的感觉是,这小子要是不出来的话,红星的人都该流放到沙漠去。那两首歌是绝望的哀鸣,人在什么时候才能如此绝望?眼前的这个彬彬有礼、说话很温和的人为何如此绝望?我猜他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事实证明了我当时的感觉,1995年春节,我和许巍坐在他家的那张大木板床上,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摇滚青年鲜为人知的、波澜壮阔的奋斗故事,这个天性敏感、容易动情的年轻人,憋在西安简直是一种浪费。
1995年的某一天,当许巍拿着红星音乐生产社的合同给我看的时候,我隐隐约约地感觉,他的未来有点悬,但我当时说不清楚,只是提醒他,合同中有两条再斟酌一下,不然的话,将来会有麻烦。毕竟,我比许巍更了解红星的老板Leslie,他在香港是个麻烦高手,很多唱片公司一提到他都头疼。而且,那时候郑钧正在跟红星公司冷战。
想急于超越平凡生活的许巍,被没有改动合同中的这两条,而是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他的人生就多了几年磨难,那个曾经我见到的脸上总是笑眯眯对未来充满幻想的许巍,消失了,签约后的许巍,我也很少在见到他,期间的几次见面,也是匆匆说上几句,但我能感到,他的状态没有了。
北京市个很可恶的地方,那些北漂的梦想家,一旦到了北京,都会失去自我,没有任何一个外地人能改变北京任何一个圈子的游戏规则,你只有不断适应、妥协、忍辱负重,等到小米熬成反、媳妇熬成婆。可到了这一天,你就不是你了。
红星在许巍才华最丰富的时候,把他给毁了。假如他的那两张专辑能好好把握一下,假如公司能有一个明白人对许巍有点执迷不悟的创作提醒一下,假如公司不是那么拖拖拉拉,《在别处》和《那一年》不会是这个样子。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假如”。
许巍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他真的有野心,想一出手就把中国摇滚都灭了,他是在内心一定要做的最好而不是更好的那种人,所以,他压力很大。同时,他又是个很脆弱的人,有一颗玻璃般的心。当他把红星作为他起飞的始点时,他没想到,这个歌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那些无助的夜啊,许巍迷茫了。
1997年,在许巍出版第一张专辑之前,我去红星公司他的仅有6平米的宿舍采访他,我看到了许巍在笑的时候都是那么无奈,一点都不灿烂,那些当年他坐在他家床上跟我谈论的音乐理想,那种眼神里流出的渴望,那种撸起胳膊想大干一场的冲动……统统都没了。那次我们聊得很多,我感觉他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和我在西安见到他时的孤独还不一样,在西安,他的孤独是没有人能赏识他的才华;在红星,他的孤独是像一个走失的孩子找不到家。
我说,你把曾经感动你的故事写出来,就像写《执着》一样。
他说,我已经没有了那种感觉,我的音乐方向变了。
所以,许巍后来再没有写出《执着》这样的歌。我觉得,是他的音乐方向和生活方向同时改变才让他走向了迷茫。但是没有人能告诉他该怎么办。
许巍想成为一个摇滚音乐家,像Nirvana一样。这个世界上有多人希望成为Nirvana,可是只有一个Nirvana,为什么不能成为自己?不能,只有先成为别人,走进死胡同才能够明白,还是做回自己吧。大仙说,我原来有很多特别的爱,都给了特别的你,结果都被你糟蹋了。我还是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自己吧。
音乐的方向亦如此。但是想做回自己真的好难,我看到,那些怀揣音乐理想的人们,迷失在他们喜欢的音乐之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矛盾的,人必须这样经历一次,才能悟出道理。在红星那五年,是许巍迷失的季节。
无情的合同终于摧毁了许巍的所有梦想。2000年3月份,百代唱片公司在北京搞了一次纪念Beatles的演出,许巍也来了,在后台,我看到了一个苍老的许巍,他把头发剃光了,脸上有一道很重的疤,后来才知道他出了一次车祸。我们匆匆说了几句话。每次许巍见到我都很高兴,你最近好么?小伟(我弟弟)干什么呢?我们好久没见了……
但凡理想主义者,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许巍又是一个不会抗争的人,他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同样是在红星音乐生产社,同样是一份合同,郑钧最后解约成功,而许巍的青春被红星弄成了绝版。
是的,我们总是好久不见。再一次见到许巍,是一个沙尘暴的日子,那一天,北京的上空是桔黄色的,感觉那次我和许巍相会,是在土星上。
平客打电话给我,说许巍要出专辑了,我说那就采访他。其实我也好久没见到他了,不知道他现在什么样子。于是,我们三个人在亚运村的罗密欧餐厅见面。那次采访很拧吧,我记忆中的许巍完全彻底改变了,我们之间的交流已经变得很陌生,我当时无法从我了解到的那个许巍推理过渡到眼前的这个许巍。他心止如水,不谈摇滚和理想,说得更多的是佛。
谁陷害了许巍?
采访中我清晰地记住这样一句话:“我都想回西安开一家杂货铺了。”这是出自写出《执着》的许巍之口?这是出自满怀摇滚激情的许巍之口?这是出自把痛苦写在鲜血上的许巍之口?许巍啊,你怎么啦?
当我慢慢去揣摩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了,这就是人生,或者说这就是命!从此,许巍脱胎换骨,佛说回头才是岸。这句话让许巍顿悟,命运的轮回不会亏待许巍,当我坐在看台上,看着许巍一首首唱着基本上分不清旋律的歌曲,周围的掌声和欢呼声无私地赐予这个西安人的时,我也笑了,这是他该得到的。
1995-2005,十年间,许巍的命运轨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珍惜生命,远离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