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光华,严肃而诗意的探索
从词曲到制作被四姐妹包揽,完整而统一的命题与思路构建起了四个二十岁女孩的创作之路。作为前身是Telepathy感应乐队的Red on Wood很好地为我们展开了一场精彩电影画面般的音乐之旅。
整张专辑如同一个刚拿到驾照不久的年轻人,一路如同过山车一般的跌跌撞撞,每一首歌的前奏都如同被精细地做了抛光的零部件般闪亮而抓人,却又各有不同:
以Emily Bronte诗歌开场奠定了诗意浪漫的基调,又可以调头在《我》探讨自我成长的严肃话题,金曲制造机陈君豪的加入,让开场的这首歌曲更加磅礴大气,颇有几分张惠妹《血腥爱情故事》的气质,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Vocal还需努力 — 在第二段到Bridge,主Vocal的力量感稍显稚嫩,没有完美通过声音形象展示“狂躁热烈的哪一团火”
转眼来到track3 飞跃地平线,作为整张专辑的唯一一首快歌,Sythnpop结合deep house,极简的歌曲设计,vocal也在此配合的恰如其分,有几分神似Taylor Swift的Welcome to New York,一副壮阔的自然画卷在陡峭之间豁然开朗。Red on Wood似乎很擅长运用一些绘画的意境去映射内心情感,这一点,在Track5 漫游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Track4目的地在钢琴配合着潮湿的音色娓娓道来,像是在一个潮湿而阴暗的小房间里的自我问答,不过可惜的是利用sythn编写的钢琴缺少了一点点钢琴录制的真实感和随机感。
转眼来到Track5 漫游,本张专辑最具有独立气质的一首,vocal和同样极简的编曲配合的丝丝入扣,对仗工整的歌词,浅浅通过白描的方式勾勒出一个光怪陆离的读书氛围,在光线和气味的氤氲中,有一种微醺的沉溺感。不得不说这首歌真的很好的展示了四姐妹在打磨配器音色、vocal之间平衡的审美。在流行和独立的狭窄缝隙里找到了一个自我的非常好的切入点。
Track7 主打曲,这一刻我不能给你什么,再次点出了整张专辑制作的核心思路 — 克制。就如同女孩们对于感情的态度,暗潮涌动。简单的木吉他奠定整首歌的气质有点介于流行芭乐与民谣之间的气质,带有强烈类似田馥甄、陈绮贞的台湾文艺气质。初听可能有一点寡淡无味,却越听越容易入耳。
在值得提及的是Track9离线,类似千禧年前后的编曲思路,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动感地带的彩铃时代。与Track6 西蒙的思路有点类似,离线开篇和结尾哼唱和chorus的合唱更加扣准了千禧年的大主题,如同海市蜃楼般,短暂地把我们带回到音乐的那个黄金年代。
Track10竞技场采用Flamenco的拉开帷幕,非常具有斗牛士的气氛,但私认为这首歌的制作空间还是很大,其实可以做得更猛一些,类似于Rosalia的Malamente感觉可能会更极致。
看了整体专辑的配置,我更惊讶于Red on Wood完全采用了家庭式的制作方式 — 除了混音之外,词曲到编曲制作统一由四姐妹操刀,相互协作又各司其职,加上血缘纽带下的微妙默契,没有过多他人创作痕迹的介入,极大的保留了音乐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这一点在当下并不追求创作性而仅靠打造便捷速食的视听产品的东亚市场是难能可贵的。在这样一张专辑里听到很多千禧年经典的影子,很难不联想四姐妹是否有意图去做一次千禧年回潮的文艺复兴。虽然演唱层面还有很大改善空间,但在这个商业信息刷屏和“人工合成糖精”爆炸的年代,每一段词曲背后都隐匿着四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不稳定且多变的环境下,一段诗意而严肃的青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