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飞来飞去——
借“鲍家街43号”写下一些个人向的零散的回忆和感叹。
第一次看到这个专辑名大约是在十年前,我的中学时代。
那会儿这张专辑已经问世已有许多年头了,对我来说却算了解得早,在那个年纪受到震撼,却一知半解。那是汪峰演唱会场场爆满的年头,偶然听到他的歌,觉得喜欢,在流媒体平台上把他所有的歌听了一遍,随之发现“鲍家街43号”这样一个地名用作乐队名和专辑名,奇奇怪怪的,遂进行一番搜索。
中央音乐学院的门牌号“鲍家街43号”。
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摇滚乐队“鲍家街43号”。
成员全都出自中央音乐学院的摇滚乐队“鲍家街43号”。
“鲍家街43号”乐队的第一张专辑《鲍家街43号》。
奇怪…但也很合理。中央音乐学院,铺垫了音乐素养;九十年代的北京,摇滚的肥沃土壤;二十出头的青年人,满怀希望又富有抗争精神。从严肃音乐玩儿到摇滚,呼喊、叩问、反叛,也算玩儿出了些名堂,影响了一批人。
于我而言,这个奇奇怪怪的乐队名是一扇误打误撞地推开的门。
没什么音乐天赋,孩童时学过几种中外管弦乐器却停留在入门水平,不懂什么音乐流派,不知道什么是布鲁斯……很奇怪地,我却在同龄女孩儿追TF和EXO那会儿开始痴迷于一些称得上复古的摇滚乐——诗性的节奏、带着哲思的歌词,在一种新鲜的音乐氛围中得到释放,并在往后的很多年里从中汲取能量。现在想来,十几岁,未经世事的我对这样的音乐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感知呢?记不得了。只记得我中学时的作文里化用了不少歌词,得到诸如“思想深刻”的批注,也拿了一些奖。现在看来那时的表达是有些夸张的,也许还带着一丝莫名的优越感。但那些冲击、震撼、释放是真实存在的,极珍贵的。许多年后的现在,我不把自己看作摇滚乐迷了,但我对音乐的偏好明显地受到影响,我依旧喜欢爆裂的鼓点、失真的吉他,依旧喜欢冲破耳膜的高音人声……更重要的是,这些音乐曾经消解我的情绪,也在某种程度上形塑了我。
这张专辑发行至今二十六年有余。
自乐队解散以后抨击汪峰的声音从未停歇,一些人为他的背弃所不齿。事实上,乐队的解散更多的是时代的必然——步入新世纪,音乐产业和市场的内忧外患之下,国摇黄金时代落幕,为生存而谋求新的道路也不难理解。也不过是说明,搞摇滚的新青年并非活在真空,生活就是生活。
鲍家街43号乐队停留在世纪之交,岁月不停。
从签约唱片公司单飞直至今日, 指责汪峰“背叛摇滚”、“不够犀利”、“迎合大众”的声音不绝于耳。他迎合了吗?或许是迎合了的。迎合就是媚俗就该被抨击应该为人所不齿么?我反倒觉得,那些作为大众消费品的流行摇滚作品保留了一些思考和反叛,引导了一批听众的音乐消费取向从流行向摇滚过渡,也不失为一种对摇滚乐的反哺。当然,自居“小众”、“高贵”的那一部分摇滚乐迷也许不屑于主流的青睐,仿佛当摇滚不再小众就不再是摇滚。
当年从“鲍家街43号”走出的那帮年轻人,还有几个名字也依旧是关心乐坛的听众有机会瞥见的。感慨。
作为听众的我,十年前,除了不得不提的《晚安,北京》之外,最喜欢《小鸟》,如今依旧。只是现在再看这歌词,是另一番滋味。
“现实是个笼子 我像一只小鸟 他们给我一对翅膀 他们给我一个方向 他们说那就是幸福 于是我满怀希望 我朝那儿甜蜜地飞翔 然后看到真相 那里没有幸福 只有一堵大墙 我像一只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