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歌教我们爱上平凡的自己
两年前,文胆碎裂,进入了以前从未想过的专业。
新的学校里,眼见同寝的室友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而自己形单影只,茫茫大学里,宛如一簇飘零的柳絮,无处着落。
前路明灭,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有一晚上,窗外的夜幕已经慢慢笼罩下来,无差别地欺凌着每一颗孤独脆弱的心灵。
我不记得是怎么听到《寻常歌》了,好像是网易云的首页推荐。当时就被暗沉的封面以及不才的名字吸引住了。
不才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几个古风女歌手之一,慵懒的声线中总带着淡淡的忧伤,而这种声音其实正适合给人做心疗。
疗愈的音乐有很多种,有像毛毛那样温暖而有力的是一种,还有那种撕心裂肺的歌曲,适合那些遭遇很具体伤痛的人憋着的眼泪一激,也能起猛药治沉疴的妙效。
《寻常歌》是第三类,整体基调介于温暖和悲伤之间,怅惘中带点看淡世事的淡泊,被不才独特的声线演绎出来,相得益彰。它既不像止血的创口贴,也不像强心针,而像一位苦甘浓淡相宜的中药,帮听者顺过了憋在心中的那口气,让我们可以体会大口呼吸的快感。
很惭愧,我没有什么乐理知识,分析歌曲只能先从感性方面说一说自己和这首歌的关系,然后分享一下自己对歌词的解读。
书致故乡人,十二年春已过
万事逐流去,也顺遂也蹉跎
路比岁月长,心事更无从说
钟声夕阳外,落笔竟无措,
只敢问春风如何
歌曲的一开头,就勾勒出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坐在窗边,提笔欲向故人书写这些年的一些经过。
若是没有这个机会坐下来倒也罢了,有这个机会坐下来,细细思索,反倒叫人一时落笔无措。盖因细数这十二年皆如流水般匆匆而过,好像获得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唯余钟声夕阳中的一声叹息。
昨夜梦回中,推窗见小村落
童言说无忌,拥身坐看天河
枯荣青草地,故人音容在侧
落木萧萧下,合眼见神佛,
痛快痛恨都照彻
古人相当在乎生你养你的地方,而这里的小村落,自然就是指代游子的老家所在。
被残酷的现实痛扁之前,心比天高,仿佛整个银河都在自己的脚下。
“枯荣青草地、落木萧萧下”的景物描写,恍然间竟有倏忽百年已过,已到行将就木之时。而“故人音容在侧、合眼见神佛”仿佛真的是体现回光返照时,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都如走马灯般地穿过自己的脑海。最后“痛快痛恨都照彻”,也是离世以前,一切生前好的坏的,都已释然。
当然,在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后,了解到了这种大彻大悟,一切风轻云淡的状态,不一定要在弥留之际才会出现。在特定内部外部条件的催生转换下,而后达到范仲淹笔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如今太平世,繁华里空消磨
说到头还是,旧红尘看不破
风雨伸手遮,永别如何捱过
走马去兰台,灯火连天阔,
看不见悲欢离合
第二段主歌,意境愈发地悠远寥阔。出现很多很宏观的词诸如“太平世”、“红尘”。
这段不好逐句分析,但是整体的意思像是对第一段主歌的扩充、加深,让人更能够体会那种佛家所描述的涅槃寂静,尘缘尽灭。
桃花都吹落,春秋都吹落
最懂竟是梦中那一刻
长生长漂泊,复醒复作客
年头年尾各自活
遍地又如何,春光又如何
纷纷求不得
所幸不过是,寻常人间事
作首寻常歌
也只能懂得,永不会懂得
流离失所却不动声色
所以多少人,满堂欢声里
凝望着酒杯沉默
遍地又如何,春光又如何
纷纷求不得
所幸不过是,寻常人间事
作首寻常歌
最后来到副歌部分。
“桃花”、“春秋”都是极美好的物事。然而美好,最后都想阳光下的泡沫一样,轻轻一吹,随即破灭。很多我们所钟意的事,如荣华富贵,如权势名望,真正得到了又能怎样?就像酒局的推杯换盏中的互相吹捧,热闹是热闹了,第二天宿醉醒来后,内心不仍然会被周遭的空虚所击溃吗?
认清平平淡淡才是常态,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每个当下,才能从心底里感受到《寻常歌》的魅力所在吧。
有时我们莫名其妙地就陷入了低沉的情绪,现在流行称作emo,是因为想了很多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东西,心比天高,身陷泥潭。这样的落差自然叫人难以接受,但是《寻常歌》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那些迷乱双眼的东西,接受平凡与寻常,才是与自己和解的不二法门。
这首歌在那个夏天被我如痴如迷地循环着,我对这首歌的感激,促使我在过了很久之后,依然想为它提笔写下这篇说乐。
看到最后,点个有用收藏转发,鼓励一下作者吧!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朴谷小站。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