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 Evans:爵士音乐中的印象派
Bill Evans:爵士音乐中的印象派
最早知道印象派,倒不是通过看画,而是通过读书。比如早期所接触的欧文斯通所著的《梵高传》,后来所看的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及印象派画家高更的自述《诺阿,诺阿》,以及在绘画技法上颇受印象派影响的画家吴冠中,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印象派绘画在文革后对于中国画家的启蒙。这有点如张爱玲的话:“像我们这样生活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图画先在想像中出现,再在现实中接触,从而完成一次逆转的感官认知,这种方式如同把你蒙着眼罩转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再突然取下,一切不曾接触的东西便迅猛的映入眼前,倒是颇符合“印象”的定义。记得法国艺术史家丹纳曾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谈到,艺术发展的风格与成就取决于“种族、环境与进代”这三个条件,并详细分析种族是艺术发展的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动力。其实把这理论运用于印象派的起始发展中,也可说是恰如其分。众所周知19世纪以前的西方画坛,一直是古典主义画派占据着画坛的主流,而当欧洲文明发展到19世纪后,印象派绘画就顺时而生,主张艺术的革新,在题材上摆脱传统绘画对历史、宗教的依赖,在绘画方式上反叛了传统绘画的理论与形式,走出画室深入乡村田野及街头,最终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并成功揭开了现代绘画的序幕,成为艺术革命的先驱。
说到印象派,倒不是独指于是绘画,比如说音乐,就有法国的德彪西、莫里斯.拉斐尔等可作代表。古典乐派节构严谨、对位精确、节奏清晰、旋律流畅。而在德彪西这里,就出现了不合于传统的切分音节奏,在音乐表现力上更为复杂,和声色彩更为丰富,在配器上也更显雅致。其实印象派可以说是从传统的古典文明进入到现代的工业文明在艺术形式上的一个转折,所以,不单于是绘画、音乐、在文学、电影上也各有运动在兴起。不过,今天所要谈的主角是Bill Evans,其它的就不过多论述了。
其实Bill Evans也用不着多讲,作为一代音乐的宗师,知道的是早已熟知,不知道的也有随处可供查阅的资料一大堆。个人感觉,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初看之下不像是一个音乐家,倒是沉稳内敛的如一个知识分子,不过当他坐在钢琴旁边的时候,举手投足的姿势与专注神情中传递出的气质,会让你全然知道前面的猜测是一个可笑的错误。在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导演塑造了一个不能离开轮船的钢琴家,对于这位主角的台词是城市的边缘是彻底的孤独,而我想对于Bill Evans,他所不能离开的应该是钢琴,如果对于他也应该有台词,那么我想应该是钢琴的边缘是彻底的沉默。Bill Evans在性格上是一个谦逊自若的人,然而相对于后期在乐坛当中的显赫地位,可以说是夸张得不成正比-----如此看来老实人也有老天厚待的地方。从小Bill Evans就接受了严谨的古典钢琴教育,不过当收音机的广播里传出爵士的摇摆时,Bill Evans也很有兴趣跟随着演奏几段。在50年代的晚期,Bill Evans就在乐坛崭露头角,加入了河岸唱片公司开始录制唱片,从而开始他在音乐之路的摸索实验,他把德彪西和拉斐尔的演奏风格带入到爵士乐,在爵士乐的即兴中展现了印象派的朦胧与神秘,这对于当时的由黑人乐手所统领的爵士乐坛来说,是非常独特的乐风。而在59年与爵士之王迈克.戴卫斯在《Kind of Blue》的合作,则让他声名远扬,而且在这个明星荟萃的集体中,更加深了Bill Evans对爵士乐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并促进了他个人乐风的形成。
离开迈克.戴卫斯的乐队后,Bill Evans与Scott LaFaro和Paul Motian组成了爵士三重奏,对于这一团体,很多乐迷至今仍固执的认为这一组合是三重奏的典范,至今没有任何人超越或是接近,可见他们在乐迷心中的地位。三个人灌制了许多精彩的录音,而其中代表之作就是爵士乐中的名盘《Sunday at the village vanguard》和《Waltz for Debby》,这两张唱片是61年在前卫村酒吧的现场录音------当然,如果不嫌罗嗦,我们也可以顺着文字的内容去逛一逛这个历史最为悠久的爵士酒吧,我想喜欢音乐的朋友也不会在意耽误这两分钟。前卫村位于纽约的艺术区格林威治村的中心地带,而格林威治村对很多人来说绝不应该是陌生的名字,在这里聚集着大批性格特异,离经叛道的作家、艺术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遍地的酒吧和艺术走廊变成了烟雾弥漫、充满通宵达旦派对的场所。震耳欲聋的音乐、艺术作品的展示、嬉皮士之间的会晤、短暂的爱情与牢不可破的友谊都会在这里发生。如果要拿国内的情况来作比较,稍早前圆明园的画家村可谓稍具有些形态,而现在的798只是披着一层蒙人的外壳。前卫村酒吧是爵士音乐的聚集地,唱片数量惊人,墙上挂满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也吓人,诸多的爵士大师在这里轮番上场,登台献艺,引得诸多爱好者来此不疲,乐而忘返。据老板自述的生意经是:“一个酒吧的成功其风格很重要。一定要有独特的风格,并且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顾客即使不知道今晚谁来演出也会来你的酒吧,因为他们喜欢你的风格,相信你的品位。这条经验最终使前卫村成为美国最著名的酒吧,在美国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段话免费赠送给想开酒吧及已开酒吧的朋友------主要是实在对一些国内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的恶俗酒吧实在看不下去了。
乱逛结束,回到正题,前面两张唱片的精彩不用多说,很多乐评都把其例入爵士乐的经典之作。据有些乐评所言,这三个人出色的表演应该是受到了酒精和药物的影响,演出带有迷幻的气息,是不是如此,倒也不必完全听信别人的话,自己听一下便知。不过若要推荐一张恋人们在酒吧时的背景音乐,《Waltz for Debby》的确是不错的选择。顺便提一下,Bill Evans也和很多乐手一样,有吸毒和酗酒的恶习,这不知道是当时的作派呢,还是风行的潮流,反正大都如此,就习惯就如魏晋时期的文人服食五石散。记得看1969年伍德斯克的纪录片时,两个老头因年青人吸食大麻而争执起来,其中一个情急之下激动的说道:“只要这些孩子没对别人造成伤害,有什么不能吸的呢,而且我看我们也应该吸上一口?”其观念之开放,心态的包容让我惊讶且感动------再次回到正题:在这张唱片的现场演奏中,Bill的钢琴不急不徐,随意而优雅,Paul Motian的鼓轻灵摆动,节奏温柔,Scott LaFaro的低音铺垫作背景,并不时弹出漂亮的华彩,这一不可思议的阵容与相映成趣的演奏可以说成就了唱片史上绝不可复制的经典,村上春树这家伙更是好评到唱片里的每一首乐曲都无懈可击!
Bill Evans作为一个白人,对于JAZZ乐本质上的理解可以说于同时期的黑人爵士音乐家完全不一样,我想随便找两张唱片来比较一下,只要耳朵没有什么大问题这个结论就不难得出。他的演奏给人的感觉是不温不火,温文儒雅,如戴维斯所评价他为宁静的火焰,没有黑人音乐家的音乐里所带有的种族的印迹与生活的忧郁悲怆。这也可以解释他的音乐为什么可以得到从爵士乐、民谣、到古典乐迷们的广泛喜爱。相比于另一个我所喜爱的白人钢琴家Keith jarrett演奏时的张扬与外放,Bill Evans的演奏在感情上显得更为自省与沉稳,他可以说是用百分之六十的理性来演奏百分之四十的感情,在自由的乐风与不经意的乐句中通过淡淡的音符梳理着情绪的想像与松驰。这也是我为什么把Bill Evans称作爵士乐里的印象派的原因,他总是能让你在那不多的音符中感受到更多的东西。评论界曾毫不夸张地说:“Bill Evans对爵士乐发展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建立起来未来爵士乐钢琴演奏家的标准。”而村上春树谈及Bill Evans时也是一副推崇备至的表情:“Evans 在这些专辑里的演奏,堪称十全十美,我们可以清楚无比的看到人的自我(有着相当严重问题的自我)通过才华这个过滤器化为美丽的珍稀宝石一颗接一颗落往地面的情形。”
Eric Bibb的吉他可以弹出乡愁,John Coltrane的小号可以吹出城市的迷离,而Bill Evans的钢琴,他可以给你下一场完整的雨。他的钢琴在节奏中追求刻画色彩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幻,用恬淡、典雅的音乐暗示或者提供一种意象或心境。在有些听起不太和谐的和声结构中,却演绎得得心应手。Bill Evans的钢琴可以说是弱音的,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多只是短暂的闪现。在旋律方面,Bill Evans的演奏方式可以说是绘画中的“点彩派”,没有大段的旋律,只有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间自由飘浮,其中变化多于稳定,仿佛明亮的色彩被自然的交错,正如德彪西所说,旋律的连绵进行从不被任何东西打断,而且永远不回复它的本来面目。至于乐队的整体方面,鼓,低音提琴与钢琴相互配合与补位,乐器虽然只有三样,但就如Bill Evan曾言:“让声音更丰富是必要的责任。”在三人之间精彩的演绎中,乐曲变得丰富而复杂,其效果如同一首诗歌覆盖着层层神秘的面纱,听众必须仔细的品味乐句的纹理,才能感知美妙的意境------不过这听上去有点像抽大烟。初闻Bill Evans的钢琴,感觉琴声并不很突出,随意得如同酒吧里黯淡的灯光,可有可无。但多听以后,才知道琴声重要得已是不可或缺,如同没有灯光就一片黑暗,后果是酒吧里的男女一片混乱。Bill Evans连续的指法,不经意的节拍,及灵活的变奏,造成他音乐的独特。他的双手在配合中弹出一些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可以说是音乐中的暗示与隐喻,总体传达出的印象与气氛,如莫奈的模糊、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高更的原始蛮荒,梵高的绚烂色彩。
Bill Evan死于1980,不过他的音乐却流传至今,我想这一点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值得庆幸的事,生命可以终止,音乐却没有休止符。而从另一层面上来说,音乐的流传,也可以说是他生命的继续。诗人艾伦.金斯堡曾在《嚎叫》中写道:“我看到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饿着肚子歇斯底里赤身裸体,黎明时分拖着脚步走过黑人街巷,寻找一针来劲的麻醉剂。”这种语句来形容Bill Evan的文雅有些不贴切,但对于爵士乐的喜爱,却是“垮掉的一代”共同的标志。就The Beat Generation字面上的意义说来,准确的翻译是爵士乐的一代。克鲁亚克和金斯堡就长期出没入爵士酒吧,很多作品就是在带着爵士乐的刺激下产生灵感而写出内心涌动着的情绪波潮和瞬息万变的意象,所以他们的诗歌或小说总是带着不拘形式的文风与率性而成的色彩,文字紊乱的如同酒吧里人群的叫喊与爵士乐手即兴时狂飙出的音符,所以我认为阅读他们的图书时放一张爵士乐的唱片更能体会其中的滋味。其实垮掉派的作家不仅是爵士乐的听众,而且还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例如克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刚出版时,就录制得有一张自己诵读吟唱的唱片,而艾伦.金斯堡也曾参与众多摇滚乐队的巡回演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对于这些作家爵士乐像是毒品,上瘾享受并刺激着他们的创作,如库特•冯内古特这个声称自己是没有国家的人,或许只有一样东西能让他想起自己还是一个美国人,但不是护照-----而是爵士乐,由此可以看出爵士乐的存在对于他们的重要。所以,每当酒吧里响起Bill Evan的钢琴声,结束后仍能听到人们的掌声,电台也在不同的时段也常常播出着他的作品,他的CD也在由唱片公司出版,在唱片架上出售,作为钢琴家,他的演奏风格仍不断的有后来者模防与学习,而作为话题,Bill Evans也不断的被乐迷们所提及。这个冷静沉稳的人一向是躲在钢琴的后面,把人类情感最隐秘的思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他的钢琴就是他的教堂,人们在他的音乐中听到了真实的生活及至今仍在跳动的心脏。还有什么更好的待遇是音乐家可以想象的呢?我想这也足够了,没有多少人是会把自己的生涯演绎得像是乐谱,而Bill Evans却早已经演绎得像是一个传奇。
作者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outlawman&idWriter=3980657&Key=34537323
最早知道印象派,倒不是通过看画,而是通过读书。比如早期所接触的欧文斯通所著的《梵高传》,后来所看的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及印象派画家高更的自述《诺阿,诺阿》,以及在绘画技法上颇受印象派影响的画家吴冠中,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印象派绘画在文革后对于中国画家的启蒙。这有点如张爱玲的话:“像我们这样生活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图画先在想像中出现,再在现实中接触,从而完成一次逆转的感官认知,这种方式如同把你蒙着眼罩转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再突然取下,一切不曾接触的东西便迅猛的映入眼前,倒是颇符合“印象”的定义。记得法国艺术史家丹纳曾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谈到,艺术发展的风格与成就取决于“种族、环境与进代”这三个条件,并详细分析种族是艺术发展的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动力。其实把这理论运用于印象派的起始发展中,也可说是恰如其分。众所周知19世纪以前的西方画坛,一直是古典主义画派占据着画坛的主流,而当欧洲文明发展到19世纪后,印象派绘画就顺时而生,主张艺术的革新,在题材上摆脱传统绘画对历史、宗教的依赖,在绘画方式上反叛了传统绘画的理论与形式,走出画室深入乡村田野及街头,最终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并成功揭开了现代绘画的序幕,成为艺术革命的先驱。
说到印象派,倒不是独指于是绘画,比如说音乐,就有法国的德彪西、莫里斯.拉斐尔等可作代表。古典乐派节构严谨、对位精确、节奏清晰、旋律流畅。而在德彪西这里,就出现了不合于传统的切分音节奏,在音乐表现力上更为复杂,和声色彩更为丰富,在配器上也更显雅致。其实印象派可以说是从传统的古典文明进入到现代的工业文明在艺术形式上的一个转折,所以,不单于是绘画、音乐、在文学、电影上也各有运动在兴起。不过,今天所要谈的主角是Bill Evans,其它的就不过多论述了。
其实Bill Evans也用不着多讲,作为一代音乐的宗师,知道的是早已熟知,不知道的也有随处可供查阅的资料一大堆。个人感觉,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初看之下不像是一个音乐家,倒是沉稳内敛的如一个知识分子,不过当他坐在钢琴旁边的时候,举手投足的姿势与专注神情中传递出的气质,会让你全然知道前面的猜测是一个可笑的错误。在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导演塑造了一个不能离开轮船的钢琴家,对于这位主角的台词是城市的边缘是彻底的孤独,而我想对于Bill Evans,他所不能离开的应该是钢琴,如果对于他也应该有台词,那么我想应该是钢琴的边缘是彻底的沉默。Bill Evans在性格上是一个谦逊自若的人,然而相对于后期在乐坛当中的显赫地位,可以说是夸张得不成正比-----如此看来老实人也有老天厚待的地方。从小Bill Evans就接受了严谨的古典钢琴教育,不过当收音机的广播里传出爵士的摇摆时,Bill Evans也很有兴趣跟随着演奏几段。在50年代的晚期,Bill Evans就在乐坛崭露头角,加入了河岸唱片公司开始录制唱片,从而开始他在音乐之路的摸索实验,他把德彪西和拉斐尔的演奏风格带入到爵士乐,在爵士乐的即兴中展现了印象派的朦胧与神秘,这对于当时的由黑人乐手所统领的爵士乐坛来说,是非常独特的乐风。而在59年与爵士之王迈克.戴卫斯在《Kind of Blue》的合作,则让他声名远扬,而且在这个明星荟萃的集体中,更加深了Bill Evans对爵士乐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并促进了他个人乐风的形成。
离开迈克.戴卫斯的乐队后,Bill Evans与Scott LaFaro和Paul Motian组成了爵士三重奏,对于这一团体,很多乐迷至今仍固执的认为这一组合是三重奏的典范,至今没有任何人超越或是接近,可见他们在乐迷心中的地位。三个人灌制了许多精彩的录音,而其中代表之作就是爵士乐中的名盘《Sunday at the village vanguard》和《Waltz for Debby》,这两张唱片是61年在前卫村酒吧的现场录音------当然,如果不嫌罗嗦,我们也可以顺着文字的内容去逛一逛这个历史最为悠久的爵士酒吧,我想喜欢音乐的朋友也不会在意耽误这两分钟。前卫村位于纽约的艺术区格林威治村的中心地带,而格林威治村对很多人来说绝不应该是陌生的名字,在这里聚集着大批性格特异,离经叛道的作家、艺术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遍地的酒吧和艺术走廊变成了烟雾弥漫、充满通宵达旦派对的场所。震耳欲聋的音乐、艺术作品的展示、嬉皮士之间的会晤、短暂的爱情与牢不可破的友谊都会在这里发生。如果要拿国内的情况来作比较,稍早前圆明园的画家村可谓稍具有些形态,而现在的798只是披着一层蒙人的外壳。前卫村酒吧是爵士音乐的聚集地,唱片数量惊人,墙上挂满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也吓人,诸多的爵士大师在这里轮番上场,登台献艺,引得诸多爱好者来此不疲,乐而忘返。据老板自述的生意经是:“一个酒吧的成功其风格很重要。一定要有独特的风格,并且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顾客即使不知道今晚谁来演出也会来你的酒吧,因为他们喜欢你的风格,相信你的品位。这条经验最终使前卫村成为美国最著名的酒吧,在美国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段话免费赠送给想开酒吧及已开酒吧的朋友------主要是实在对一些国内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的恶俗酒吧实在看不下去了。
乱逛结束,回到正题,前面两张唱片的精彩不用多说,很多乐评都把其例入爵士乐的经典之作。据有些乐评所言,这三个人出色的表演应该是受到了酒精和药物的影响,演出带有迷幻的气息,是不是如此,倒也不必完全听信别人的话,自己听一下便知。不过若要推荐一张恋人们在酒吧时的背景音乐,《Waltz for Debby》的确是不错的选择。顺便提一下,Bill Evans也和很多乐手一样,有吸毒和酗酒的恶习,这不知道是当时的作派呢,还是风行的潮流,反正大都如此,就习惯就如魏晋时期的文人服食五石散。记得看1969年伍德斯克的纪录片时,两个老头因年青人吸食大麻而争执起来,其中一个情急之下激动的说道:“只要这些孩子没对别人造成伤害,有什么不能吸的呢,而且我看我们也应该吸上一口?”其观念之开放,心态的包容让我惊讶且感动------再次回到正题:在这张唱片的现场演奏中,Bill的钢琴不急不徐,随意而优雅,Paul Motian的鼓轻灵摆动,节奏温柔,Scott LaFaro的低音铺垫作背景,并不时弹出漂亮的华彩,这一不可思议的阵容与相映成趣的演奏可以说成就了唱片史上绝不可复制的经典,村上春树这家伙更是好评到唱片里的每一首乐曲都无懈可击!
Bill Evans作为一个白人,对于JAZZ乐本质上的理解可以说于同时期的黑人爵士音乐家完全不一样,我想随便找两张唱片来比较一下,只要耳朵没有什么大问题这个结论就不难得出。他的演奏给人的感觉是不温不火,温文儒雅,如戴维斯所评价他为宁静的火焰,没有黑人音乐家的音乐里所带有的种族的印迹与生活的忧郁悲怆。这也可以解释他的音乐为什么可以得到从爵士乐、民谣、到古典乐迷们的广泛喜爱。相比于另一个我所喜爱的白人钢琴家Keith jarrett演奏时的张扬与外放,Bill Evans的演奏在感情上显得更为自省与沉稳,他可以说是用百分之六十的理性来演奏百分之四十的感情,在自由的乐风与不经意的乐句中通过淡淡的音符梳理着情绪的想像与松驰。这也是我为什么把Bill Evans称作爵士乐里的印象派的原因,他总是能让你在那不多的音符中感受到更多的东西。评论界曾毫不夸张地说:“Bill Evans对爵士乐发展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建立起来未来爵士乐钢琴演奏家的标准。”而村上春树谈及Bill Evans时也是一副推崇备至的表情:“Evans 在这些专辑里的演奏,堪称十全十美,我们可以清楚无比的看到人的自我(有着相当严重问题的自我)通过才华这个过滤器化为美丽的珍稀宝石一颗接一颗落往地面的情形。”
Eric Bibb的吉他可以弹出乡愁,John Coltrane的小号可以吹出城市的迷离,而Bill Evans的钢琴,他可以给你下一场完整的雨。他的钢琴在节奏中追求刻画色彩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幻,用恬淡、典雅的音乐暗示或者提供一种意象或心境。在有些听起不太和谐的和声结构中,却演绎得得心应手。Bill Evans的钢琴可以说是弱音的,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多只是短暂的闪现。在旋律方面,Bill Evans的演奏方式可以说是绘画中的“点彩派”,没有大段的旋律,只有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间自由飘浮,其中变化多于稳定,仿佛明亮的色彩被自然的交错,正如德彪西所说,旋律的连绵进行从不被任何东西打断,而且永远不回复它的本来面目。至于乐队的整体方面,鼓,低音提琴与钢琴相互配合与补位,乐器虽然只有三样,但就如Bill Evan曾言:“让声音更丰富是必要的责任。”在三人之间精彩的演绎中,乐曲变得丰富而复杂,其效果如同一首诗歌覆盖着层层神秘的面纱,听众必须仔细的品味乐句的纹理,才能感知美妙的意境------不过这听上去有点像抽大烟。初闻Bill Evans的钢琴,感觉琴声并不很突出,随意得如同酒吧里黯淡的灯光,可有可无。但多听以后,才知道琴声重要得已是不可或缺,如同没有灯光就一片黑暗,后果是酒吧里的男女一片混乱。Bill Evans连续的指法,不经意的节拍,及灵活的变奏,造成他音乐的独特。他的双手在配合中弹出一些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可以说是音乐中的暗示与隐喻,总体传达出的印象与气氛,如莫奈的模糊、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高更的原始蛮荒,梵高的绚烂色彩。
Bill Evan死于1980,不过他的音乐却流传至今,我想这一点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值得庆幸的事,生命可以终止,音乐却没有休止符。而从另一层面上来说,音乐的流传,也可以说是他生命的继续。诗人艾伦.金斯堡曾在《嚎叫》中写道:“我看到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饿着肚子歇斯底里赤身裸体,黎明时分拖着脚步走过黑人街巷,寻找一针来劲的麻醉剂。”这种语句来形容Bill Evan的文雅有些不贴切,但对于爵士乐的喜爱,却是“垮掉的一代”共同的标志。就The Beat Generation字面上的意义说来,准确的翻译是爵士乐的一代。克鲁亚克和金斯堡就长期出没入爵士酒吧,很多作品就是在带着爵士乐的刺激下产生灵感而写出内心涌动着的情绪波潮和瞬息万变的意象,所以他们的诗歌或小说总是带着不拘形式的文风与率性而成的色彩,文字紊乱的如同酒吧里人群的叫喊与爵士乐手即兴时狂飙出的音符,所以我认为阅读他们的图书时放一张爵士乐的唱片更能体会其中的滋味。其实垮掉派的作家不仅是爵士乐的听众,而且还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例如克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刚出版时,就录制得有一张自己诵读吟唱的唱片,而艾伦.金斯堡也曾参与众多摇滚乐队的巡回演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对于这些作家爵士乐像是毒品,上瘾享受并刺激着他们的创作,如库特•冯内古特这个声称自己是没有国家的人,或许只有一样东西能让他想起自己还是一个美国人,但不是护照-----而是爵士乐,由此可以看出爵士乐的存在对于他们的重要。所以,每当酒吧里响起Bill Evan的钢琴声,结束后仍能听到人们的掌声,电台也在不同的时段也常常播出着他的作品,他的CD也在由唱片公司出版,在唱片架上出售,作为钢琴家,他的演奏风格仍不断的有后来者模防与学习,而作为话题,Bill Evans也不断的被乐迷们所提及。这个冷静沉稳的人一向是躲在钢琴的后面,把人类情感最隐秘的思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他的钢琴就是他的教堂,人们在他的音乐中听到了真实的生活及至今仍在跳动的心脏。还有什么更好的待遇是音乐家可以想象的呢?我想这也足够了,没有多少人是会把自己的生涯演绎得像是乐谱,而Bill Evans却早已经演绎得像是一个传奇。
作者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outlawman&idWriter=3980657&Key=3453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