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充满理想波澜的专辑,一段个人不愿被遗忘的集体历史
郑兴的这张创作,从其发行以来已有二十余天。打开音乐播放软件,我反复聆听上百次,实在是特别喜欢,在朋友圈转发全专辑链接或是与同样喜爱台味音乐的朋友们聊天,我总是反复提及推荐这张专辑。
一个青年创作者,在二十多岁的年纪,从个人的视角记录了三年的光阴流变,我听出了恰巧时代的无奈惋惜和个人的坚定不移。还有那种对于光明未来的遥想与亟盼。
空间诗学《眼泪博物馆》是一张低潮期的溯源回忆,而态度的转变开始于这张专辑:
在擦去眼泪的回忆过后,人的真正成长,来自于期盼每一天的朝阳。(《旭》)
风沙尤在,泪水尚未止,仍有怀疑。虽然现在还不是还太能看得清楚未来的方向,但是我依旧不愿放下一些坚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在旧我和新我之间,在存在的思辨之中,逐渐回归了生活的平凡。好像是在发问,但其实心中已经逐渐没有了疑问。(《麻雀飞去哪里》)
一部城市生活序曲:在黑白转换时分,在空间游移上下,在迟慢自省间隙,观察行走人们的生活片段。人群比作海浪,内心比作岛屿,压力在幻想之中,承载城市族群的碌碌“有为”。这是把现实诗化的一首浪漫作品,如果有一座桥可以通往天国的路,那诗意的现实是最好的光景。(《天桥》)
以为地,回到一个人的生活,我就能拥有所谓的自由。殊不知,思念却在这个时候倾盆。我的思念不仅仅是在此时此刻,而是来去之间的无时不刻。到什么地步了呢?“你”已经在“我”之中了。我尚不能分得清楚,我究竟思念的是你,还是一个不一样的我;我甚至不能找出思念的原由,思念只是我的一个借口。我多想证明给你看,只是你却永远不能知道了。(《最笨的思念》)
落日圆。坚定地和过去的我分手道别,重新审视逝去时日的价值所在。(《日落玄武湖》)
从黎明到黄昏的岁月,面对暮色时分,我已经,开始面对真实的自己。所有的情绪都会失散的,你也不在了。(《很难像晚风》)
人还在成都呢,就想起了台北(笑)。这首算是串联起了上半张专辑的拼凑记忆,为下半张的寻求抵达做好铺垫,恰如二十五不上不下的年纪。向过去的相遇写一首祷文。特别喜欢的一个概念:再回忆低谷时期,郁郁葱葱。(《盆地》)
这首的概念和曲调真的非常棒。历史评判取决于人们基于历史的观念,而身在其中的人们往往又在浇筑着新的历史。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也有过一些伤痕,以至于出身社会的这些日子,花了好大的力气重新认识一些事务,改变自己的性格。所以我对这首歌很有共鸣,甚是喜欢。
追溯自己的历史过往,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每一段全新的自我构成,都需要打破旧我,那种疼痛的感觉无以复加。从一点点的追索考究,到渐渐看清楚事务的全貌,看到自我和环境的局限,刨自己内心的根到底发现,再与自我对谈。谈论过去需要勇气,需要技巧,需要时间,最后你会发现,相似的自我已经出现很多很多次了。那些踩过的坑、跌过的栏,涂上药膏,再不断抽出。
终于换来一句:“啊,今天的清晨空气多么新鲜。”(《抒情考古学》)
“一切人类内心冲突是真正且唯一值得书写的对象。” (《高山症》)
回来了吧,又从梦想中拐弯回来了。一觉醒来,候鸟还在家的温暖咧!他们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拍拍脑门,发现获得的,不是成为山峰般的目标,而是重整出发的力量。原来自己是宠儿,原来一直都会在。(《候鸟的短歌》)
放下了一些年少轻狂的炙热,才明白现实的困境让人进退两难。一些创伤、一些高峰、一些循环往复,这是美学的体验,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也是时代的缩影,抓不住什么,却又不得不抓住什么。只有人类存在这种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之间的斗争,而真正的出路只有一条,那便是保护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行路难》)
极度的,总会走向南方消散。梦是如巅,而普通人的命运作簸颠。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时, 才会知道他真正想要什么和选择什么。不要害怕面对内心,于是乎一大步向前走,和错的挥别,再和对的相逢。(《抵达之谜》)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张专辑。这是一部当下时代青年身份转换的缩影,值得被人们细细聆听。我所拥有的青春,有过伤痛,有过张扬,并非以那些电影的疯狂所表现,而我有的,是割舍不掉的遗憾,难以平复的情绪,是一个人默默的准备着、期待着、失望着,然后带上耳机,聆听。
那是一种不同的摇旗呐喊,没有了以往年代的疯狂蹉跎,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与留恋。如果说我仍旧有理想,理想早已化作温柔乡,我在乡愁的徘徊中做着最后的梦。
处于盆地,也曾幻想过高峰,在动静游移的空间变换中,
假以内心冲突的真切,诉说着渴望明日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