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CÉ的十年
2023.12.13
在「BEYONCÉ」发行10年后,再来吹嘘这张专辑有多伟大已略显陈词滥调。但今天特地按顺序从头到尾听了两遍,喜新厌旧如我,却体会到比以往更多的感动。我想那种感动不只来自音乐制作的精致丰富复杂,还来自这十年间聆听这张专辑时,生活与精神不断产生的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联结。比如,今年听了Caroline Polachek的新专辑后发现她是「No Angel」的作者,直观地体会到她在个人作品中极具个人色彩的自然与野性是如何被Beyoncé强势拿捏得内敛与破碎,「Blow」是对Justin Timberlake、Pharrell Williams带起的节奏浪潮的回应,「XO」则或多或少是对之后合成器流行大热的预示,而Alternative R&B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当然,站在当时那个时点,我是看不清这些的。我只是发现,“诶,这张专辑怎么这么不一样?(这么地,不流行)”而在被专辑里这些结构破碎的、(当时觉得)没什么旋律的、不甚主流的歌曲磨过后,我的耳朵才开始对“新的聆听体验”这件事萌发了初生的渴望。(虽然我很快就去狠狠听旋律很好听的日音了,但是)可以说,「BEYONCÉ」是我接触更多元化音乐世界的引路者。
我想「BEYONCÉ」改变了不止我一个人的听歌习惯——一定要从头到尾完整地听一张专辑,因为我们相信好的专辑倾注了歌者的思考与情感。完整地听一张专辑就像读一本书,是在和创作人进行精神对话。但哪怕听一张专辑通常只需不到一个小时,这个时代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愿花时间去做这件事。岂止是专辑,当时的我们如何想得到,今天我们有几分钟名著速读,电影速读,万物皆可速读——可能也包括我们自己。当然,这种喟叹自身也已是一种陈词滥调,甚至散发着某种农业时代遗老遗少食古不化的陈腐酸臭味。只是,工作后我突然发现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工作挤占了最多的我,而即使是工作时间也被一个个突如其来的项目撕扯成数不清的碎片。到最后,什么才是我?是这些碎片在PPT上投射出的光影吗?于是,渐渐地,这些几十分钟的聆听,就成了我倔强坚守着的最后的领地。时代的大潮不可逆转,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流行歌曲必然变得越来越短小洗脑。感谢坚守的表达者、创作者、聆听者,幸好还有你们。(不过还挺有趣,历史是个圈,最初的流行音乐因为唱片容量不足而只能做短,而历经黑胶——CD——下载——流媒体——短视频的更迭,现在最流行的歌曲又回到了最初的长度。)
回头看,2013年的我是肯定听不懂这张专辑的。我既没有太接受过外貌凝视,没有天天加班深夜思考人生意义,也没有经历过如Surfboard般爽快一觉醒来近乎失忆般的性体验(当然现在也没有),没有在舞池里感受过强烈的性张力,没有在谁的面前当过Bad Bad Boy,没有让司机放下挡光板在后座车zhen,也没有因为强烈地爱着某个人而产生无法控制的丑陋的嫉妒,没有觉得自己要为一段感情而run away不在乎世俗眼光,没有在黑暗中渴求过感受过爱的温暖的光芒,没有深入接触思辨过女性主义,没有和兄弟姐妹在大house里狂欢过,没有失去过至亲,更没有生过孩子——哦天啊,Beyoncé你知道一下把这么多私密复杂的经历和盘托出,对一个直到本科还觉得恋爱是让人羞耻的中学孩子,真的too much吗?那个时候我只懂得在重复的聆听中定位新的音乐元素,但即使这样也已有足够多的细节让我去挖掘。现在回想起来,这张专辑仿似由无数私密心绪交织成的成人世界的宏大蓝图,而那个时候太过年轻的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在这十年间鬼使神差地按图索骥终于描摹出了自己的世界。而之所以十年后这张专辑听来更令人动容,是因为走完这一程回过头才发现,成人的世界美则美矣,但终有残缺。
为什么「BEYONCÉ」是Beyoncé最好的专辑?因为她向听众一一细数她一路走来的体悟,欢欣与苦痛,光明与黑暗,爱与反省,都在架构得如此干净美妙的音乐中得到升华。这才是真正的“I was served lemons, but I made lemon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