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big or go home”是NewJeans不得不选择的道路吗?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中现代社会万物皆是抽离在本身价值之外的存在:稍安勿躁,我并非要故借高深理论为NewJeans的第一次正式回归背书。与人类历史中最著名的两大品牌、世界最大的长短视频平台的合作,既可被认为是一种消费主义作祟的典型方式,也可看作难得一遇的奇观:正如每种流行文化在诞生时都携带原罪,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热忱的追逐。
与一鸣惊人的出道EP不同;NewJeans音乐里最大的吸引力已经不再是音乐本身了。相比兔子封面里三两制作人全包歌曲的做法;闵希珍在第二年就打破这一本可能持续五年的HYBE传统,大举引入外援;250(Attention / Hype Boy / Hurt / Ditto)和Jinsu Park(Cookie / OMG)虽未直接退出团队,但仅就《Get Up》的成品质量而言,真不一定有他们两人单枪匹马弄出来的东西丰容好。用好一点儿的话说,《Get Up》有了更聚合更明显的碎拍舞曲、当代R&B主题;用坏一点儿的话说,这种短视频友好,短平快的产出有拾PinkPantheress等人牙慧的意思。《Get Up》里的歌儿依然动听、轻量(准确地说,是蝇量)、“so fresh, so clean”;但相比《New Jeans》里90s R&B、Future Bass、Jersey Club、Ballad既各有面向,又让人觉得流派间的距离消融的感受不再存在了。
好在视觉上扳回一城——即使成品功过参半。《New Jeans》与飞天小女警的联动动画俏皮可爱,是新鲜的;《Super Shy》启用大型编舞,编制老少皆宜的Waacking团体操是新鲜的。但是,《Cool With You》是不成功的:梁朝伟和郑浩妍的出现赢来了社交媒体讨论度,但使得关注点完全虚焦,组合成员反而成了被强行植入的背景板,与出自同一导演,与歌曲、歌手都勾联呼应的《Ditto》相比,影像和音像脱节;《ETA》也是不成功的,故事线照搬《Hype Boy》就会让人不可避免地将两者作比较——我们当然不会期望手机能与电影摄影机有同级表现,但用iPhone 14 Pro拍摄高速切换的动态舞蹈镜头绝对是在以短击长;不知道韩国苹果看到画面细节损失如此严重的成品是否后悔?
说了这么多似乎都是批评,不过,它们针对的都是《Get Up》的相对质量,而非绝对质量。我很理解,经验丰富如闵希珍,在运作商业潜质如此巨大的组合IP时也不可能把每一着棋都下得完美;超越SM任一组合声量的NewJeans的运营对她来说也已经是全新领域。见过太多依靠单一制作人而在后期音乐质量翻车的例子,早引入Erika De Casier这样的新势力对于长线投资而言未必不是好事;大牌齐刷刷抛出橄榄枝,能全部吃下(甚至同时和YouTube Shorts和TikTok这样的冤家对头合作)也是本事;打磨音乐质量的不可马虎的时间积累,与K-Pop工业的持续曝光要求矛盾的平衡,也保持的不错(每次回归都带给人完全的新鲜感是不可能事件)。最重要的,通过三次攻城略地,NewJeans已经成为“K-Pop音乐+”的世代典范。流行文化,某种意义上就是奇观文化:go “new“”是一条路,go “big”亦是一条路。当量的积累足够,还怕创新的质变不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