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和其他

抑郁症大面积科普几年了依然好多“都是想太多骗人的”,要不就是被当作什么新时代时尚单品,稍有不顺就是抑郁了好想死。虽然《好想爱这个世界啊》爆红网络,也的确引发了更多人对抑郁症的关注,但也多少次被一些仍对悲伤停留在浮于表面的、没有深入真正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的理解扭曲成人际关系破裂的新奇演绎。
于是《七重人格》出现了,它冷漠又极端地告诉所有人,有些孤独真的不是必须要在与其他人的关联中才能产生的;有些孤独就是完完全全很私人的孤独。我们不是只能在爱情、友情等相互关系中被抛弃、被遗忘、被冷落了才会产生孤独的感觉。那些被动的孤独的确存在,可是比起孤独,它们更像是寂寞。寂寞是人群中的东西,而真正的、主动的孤独,则是一个人的东西。私人情绪居然必须放在集体环境才能存在和被讨论,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孤独在不知不觉间被集体主义抹杀了,甚至反而被人们加以负面的“自我封闭”的评价。
一开始所有人都把这“七重人格”理解成“七个人格”,本质上不也是一种习惯性的误解吗?大家习惯性地觉得孤独必然是相对的,一定是七个不同人格才能在群像中拼凑出痛苦,但实际上始终是同一个体的不同情绪的叠加才形成了最盛大的痛苦。它们的名字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如果要硬凑出七个名字,反而是愚蠢的、自以为是的贴标签行为。当有一天听众在倾听过程中真正突然有一瞬间脱离歌词、字面意思等外在表达,从内在与音乐形成共鸣,自然会明白七重到底是哪七重。到那个时候,你听见的将不再是某个与你无关的歌手的作品,而是音乐之下暗藏的你自己的心声。
曾经有许多心理学的学生和研究者表示,自己学习这门学科其实是为了“自救”:他们想要探究自己那些无以名状的抽象的情绪到底是什么,以及他们应该怎么做。精神心理学是现世的宗教哲学,而宗教哲学在某种层面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必须达成共识,因为它们原本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而创作这首歌的华晨宇,正值重度抑郁时期,精神状态非常糟糕。他写下这首在很多人看来“莫名其妙”的歌,也许原本也不是为了向外的公开分享或呼吁,而只是一种向内的自渡吧。
正因此,向内堕落的《七重人格》不像向外求救的《好想爱这个世界啊》,虽然同样是精神心理的主题,但它不是一首需要被大力推广、被关注和被理解的作品。它也有着包容性,但它独特的包容性在于它可以是一些人眼中危险的疯子,也可以是一些人很亲密的伙伴。当华晨宇在节目、商演甚至自己的演唱会上唱起这首歌时,音乐、演唱者以及台下的观众构成演绎的整体,充斥着“对外界敞开”、“对外界敞开的失望”和直视他人痛苦时“变态”的欢呼。它同时也像他写的那些无字歌一样,没有固定的逻辑,而是顺其自然地深入人心。当这些自然的演变被刻意加以具象的画面和解读时,反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所以在听这首歌觉得痛苦,反而很正常——在这个音乐普遍娱乐化的时代,多少歌写出来都是为了讨人欢喜、让人高兴,但像《七重人格》这样的歌,一开始伴随人心深处的痛苦一起诞生的。
就像你说不清那些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是什么一样,《七重人格》的意义本身也是不可说的。七重人格就是七重人格本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