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现实主义
第一次看昆剧现场。可惜广州的大剧院还未建成,安排在星海演,星海的音效一流,但对戏剧的观赏性要打折扣,演出竟然连个布景板都没有,伴奏乐队就直接在舞台后面,一目了然,这样安排倒是蛮新鲜的,以往都要躲起来的幕后功臣终于能露脸了,我也看到了原来伴奏乐器里还有西洋的大提琴,也算是与时俱进了,但我觉得最好听的还是琵琶和古筝,还有梆子。
因为刚看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影碟,其中的绮丽缠绵正是昆剧的鲜明特色,白先勇带领打造的版本,更是极尽艳丽之能事。所以看到有一半是讲家国天下的《桃花扇》,就觉得有点不太够味儿。而且这是一个精简了的版本,虽然说剧本唱词完全是三百年前的,但很多东西都省去了,否则这么可能在2个半小时里演完。看到的东西被简化了,能够触动的情感也就酝酿不起来。看的时候偶尔想到看的是一个三百年前的戏,不免有如梦似幻之感。
其实《桃花扇》算是一出现实主义的作品了,孔尚任写的是才刚过去不久的故事,明朝的亡国之痛还郁结在汉人心中,因此此戏在当时能够打动观众的心,风靡一时。而到了现在,什么明清之争,早是过眼云烟,大家都是中国人啦。反倒是《牡丹亭》的儿女私情是亘久不变的人性,所以它在今天更容易笼络观众的心。而且,《牡丹亭》说的是梦,它本身就是梦,戏剧本是梦想的艺术。而《桃花扇》呢?也是梦,但最后是梦碎了,无国无家了,儿女纵是再相逢也不再有幸福快乐。这是我的理解。三百年前的孔尚任,尚且可以借一出戏来反映现实人生,再看看我们今天,又有几个文艺作品真正是反映现实的呢?这些经典戏曲,是曾经流行过又流传了下来的精品,那么今天的这些流行作品,又能否经受时间的洗练流传后世?我心存深深的疑虑。
不久前也看了央视拍的8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对昆曲由盛而衰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套片子拍的也很用心,对昆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
因为刚看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影碟,其中的绮丽缠绵正是昆剧的鲜明特色,白先勇带领打造的版本,更是极尽艳丽之能事。所以看到有一半是讲家国天下的《桃花扇》,就觉得有点不太够味儿。而且这是一个精简了的版本,虽然说剧本唱词完全是三百年前的,但很多东西都省去了,否则这么可能在2个半小时里演完。看到的东西被简化了,能够触动的情感也就酝酿不起来。看的时候偶尔想到看的是一个三百年前的戏,不免有如梦似幻之感。
其实《桃花扇》算是一出现实主义的作品了,孔尚任写的是才刚过去不久的故事,明朝的亡国之痛还郁结在汉人心中,因此此戏在当时能够打动观众的心,风靡一时。而到了现在,什么明清之争,早是过眼云烟,大家都是中国人啦。反倒是《牡丹亭》的儿女私情是亘久不变的人性,所以它在今天更容易笼络观众的心。而且,《牡丹亭》说的是梦,它本身就是梦,戏剧本是梦想的艺术。而《桃花扇》呢?也是梦,但最后是梦碎了,无国无家了,儿女纵是再相逢也不再有幸福快乐。这是我的理解。三百年前的孔尚任,尚且可以借一出戏来反映现实人生,再看看我们今天,又有几个文艺作品真正是反映现实的呢?这些经典戏曲,是曾经流行过又流传了下来的精品,那么今天的这些流行作品,又能否经受时间的洗练流传后世?我心存深深的疑虑。
不久前也看了央视拍的8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对昆曲由盛而衰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套片子拍的也很用心,对昆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