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review
以十年后的眼光去回望2010年代电子摇滚的顶峰,粉丝解构这张专辑的频率永远高于商业乐评和lady gaga本人对此专辑的提及次数。 尤其是artpop是她生涯中最大的失败:高投资和低回报,团队内讧和解散,泄露和提前发行,商业评论的轻视与遗忘,身体的病痛和大量路人粉丝的流失。过了一段时间沉寂还遇到对R.Kelly的讨伐波及。 在十周年之际也鲜少有评论进行平反,综评依然刚刚踩在及格线上。 如果一定要说音乐本身的失败,更难理解的失败是它的高门槛和慢消费式的制作思路架构在了无脑、快消费的流行音乐模式之上。 离开了gaga的zedd、dj white shadow也拿不出比这里更美妙的电子舞曲、house。 作为绝对的掌舵者,gaga进行的所有音乐外的包装也强化了这一张“anti-pop”的理念。 可它的确是不合时宜的作品。 现代艺术仍活在沃霍尔的阴影之下, 而流行音乐正好走向复制与简单的trap、synth pop和如今的disco retro。 2013年往后十年至今,它都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
或许关于流行与艺术的冲突母题,rihanna的ANTi给了一份更加得体且平衡的答案。 电子摇滚、极繁主义、过度制作, M.I.A.早在三年前(2010)的maya已经做到了极致, 它揭示了信息社会和网络监听的罪恶,冷战转化为更加隐蔽的无硝烟战争。 而神话故事、伤痕与负面情绪结合成的artpop相比起来是直白的。 直白的情感表现在对burqa不满、对女权运动的反视角支持,对潜规则、性侵的倾诉,拜金和毒品的沉迷和清醒。 这些构成的,性与名利的两面,是出道以来lady gaga形象充斥的两个矛盾。 artpop把the fame(monster)和born this way的核心要素(追逐名利与不合群的反叛)整合成了一位女性的一日故事。 从白日宣淫、出门打扮弄潮到夜晚笙歌放纵,组成了sex、dance十日谈的现代诗。 它的摇滚性直白在很多乐评人看来有些小儿科,从而cut了两首ballad。 仿佛他们的深度理解也只在粗浅的“I don’t wanna be alone forever,but I can be tonight.” 嘲讽artpop的浅显,绝大部分是因为前期宣传造势上,乐评会很想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所谓art。 但最后的成品上,没有他们想要的alt。 21世纪初期的乐评惯式会把art与alt挂钩在一起,是因为在这些时期,alt rock更加私人化和氛围化,更“小众”和“品味”。 而lady gaga的art却不是Radiohead、Arcade Fire、Kanye、U2、LCD Soundsysterm或者Amy Winehouse,而是更加60、70年代的“久远”的迷幻摇滚、Bruce Springsteen。 再一方面则是强调pop,却没有拿到一个好成绩。 流行乐坛尤其看待成绩,卖得好自然而然变成了公认的好作品。 卖得不好就不能称呼自己pop,而应该是used to be pop。 artpop的art是评论者赋予的,pop是听众粉丝赋予的。 整个主题变成了结果论的时候,它很难变成一个进行时的作品。 恰好,它又处在了电子舞曲退潮和极简rnb兴盛的时期。 往后一步是二进制的snyth pop复古潮,往前一步是frank ocean、drake的崛起。 artpop的失败已经注定了。 在2013年的节骨眼上,她预判了媒体的倒戈,“gaga is over”的魔咒却不会因为她的提前判断而消失,反而成为了命运的枷锁。 媒体嘲笑artpop既没有art也没有pop的行为, 和现在一股脑、盲目讨巧的好评和中评如出一辙。 artpop是巨大的牺牲品。
尽管如此,对于听众来说,它对得起15首歌组成的dance-sex-art-pop的每一秒听觉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