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说明书—贝多芬&吉列尔斯
“这些奏鸣曲受欢迎,很可能是公众对其名称的喜爱,因为那些有名称的奏鸣曲是最受欢迎的。”钢琴家埃德温·菲舍尔就是这样引起人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的,而这一现象却被专家们以讽刺和蔑视的态度驳回了。标题确实暗示着一种生动和独特的品质,而这是作品编号所无法传达的。只有当作曲家没有提供这些标题时,它们的适用性才会受到质疑。
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 Gilels)在此录制的三首奏鸣曲的标题具有不同的起源。Op.13 奏鸣曲的“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 和两首 Op.27 奏鸣曲的“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是贝多芬自己写的的,而“月光奏鸣曲”这个名字是由小说家和音乐作家路德维希·雷尔斯塔布(Ludwig Rellstab,1799-1860)创造的。
“悲怆”的风格现在已经不受欢迎,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源自19世纪空洞化的戏剧理论,例如,这也是德国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官方美学的基础。贝多芬的《悲怆》创作于1798-89年,展现了客观崇高和主观激情的结合,也体现在作曲家的其c小调作品中,如第五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Op.10 No.1和Op.111中。
第一乐章引子的附点节奏,让人想起巴洛克法国序曲的典型开场,是“崇高风格”的一部分。贝多芬的同时代人,尤其是作曲家,对主观主义的特征要么着迷,要么排斥。特别是在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一些评论家抱怨音乐的暴力和回溯性。 从整体上看,乐曲是由宽广而清晰的发展部和情感描绘出来的。第一乐章的对比之后是柔板及如歌般简单的旋律(不幸的是,它在许多编曲中被伤感化了)。在回旋快板中,第一乐章的伤感共鸣终于明显地退到了远处,突然的重音只是偶尔出现。
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l Gilels)在12岁时的第一次独奏会上演奏了这首奏鸣曲。尽管这首作品情感清晰,但它的对比非常丰富,即使经过几十年的弹奏,他仍然保持着新鲜感。
Op.27奏鸣曲被称为“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主要是因为它的非正统的乐章顺序,以及“某些个别乐章的奇异色彩”。降E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从歌曲般的行板和带有任性的交叉重音的快板中心部分之间的对比演变而来的。
吉列尔斯认为贝多芬很可能想到了弦乐四重奏的声音,尤其是行板中的声音,贝多芬将奏鸣曲 Op.14 No.1 改编为弦乐四重奏证明了这种联系并不罕见。 第二乐章中模糊而奔腾的人物让人想起E.T.A. 霍夫曼的“Geisterwelt”(精神世界),中间部分显得粗俗得令人挑衅。 在简短的慢板之后,第四乐章在这部奏鸣曲中首次表现出直接、充满活力的特征,但在快结束时被对慢板的回忆打断了。
无论升c小调奏鸣曲与月光的联系有多大的争议,它都产生了丰硕的历史成果。 第一乐章成为 19 世纪许多夜曲的原型。 吉列尔斯认为,这首哀歌中心,三连音动机的方向变化,存在一个不可被打破的均衡性,是一个非凡的张力元素。 从贝多芬的速写本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原本打算继续以上升运动的方式继续三连音组,但重新考虑后,他的决定并将段落修改为现在的形式。 第二乐章被李斯特描述为“两道裂缝之间的一朵花”; 第三乐章释放出一种焦躁不安、近乎狂暴的力量,这种力量注定会毁灭。 哀歌——田园诗——狂怒:这一系列的乐章可能是基于贝多芬在这一时期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忧郁者的心态”的音乐刻画。
Hatmut Fladt(翻译by zhuy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