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corn Review】时代之音,流行圣经,摩登复古,都市浪漫颂歌


1989(Taylor’s Version)
Studio album (re-recorded) by Taylor Swift
Released:October 27, 2023
Genre:Synth-pop
Length:77:49
Label:Republic
Producer:Taylor Swift/Christopher Rowe/Jack Antonoff/Ryan Tedder/Noel Zancanella/Shellback/Patrik Berger
时隔九年,Taylor Swift发布了她的流行大碟《1989》的重录版,这张专辑对于她音乐生涯的意义不用多说,成功的风格转向流行之作,这张专辑在商业与乐评上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不夸张的说,这张专辑统治了那一段时间的流行音乐榜单,同时,这张各方面都带有标志性元素与意义的专辑也在潮流、时尚、文化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她最终成功以这张转型大碟第二次获得格莱美年度专辑奖。

如果回顾那几年,会发现2014~2015年这一段时间的她简直就是娱乐界的焦点:AMA颁奖典礼现场那经典的充满戏剧性和表现力的《Blank Space》现场表演、维秘秀现场表演、The 1989 World Tour全球巡演、以及那一年VMA上充满drama的与仇人kanye West的和解现场……这段era以她在VMA颁奖典礼上那一不太完美的《Shake It Off》的现场开始,随后开启了她音乐生涯的巅峰时期。那一段时间,相对于如今的深居简出,也是她音乐现场最多,频频露面的一段时间。

九年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她被陷害、被全民网暴,网暴事件导致坊间传的原计划推出的流行专辑被迫搁浅,或许是明白了名誉反噬的负面影响,她关闭了社交媒体,长时间消失在了大众视野。2017年回应网暴事件的专辑《reputation》以全新的暗黑风空降,商业成绩大爆,而乐评评分却成为了她的历来专辑最低,格莱美遇冷,1提名0获奖,她随后推出专辑《lover》稍稍挽回乐评口碑。全球疫情导致lover era匆匆结束,2020年,她顺应疫情再次转换风格,一年之间推出两张独立民谣大碟《folklore》和《evermore》,两张专辑都获得了乐评界的高分评价,她也凭借《folklore》第三次以不同的风格获得了格莱美年度专辑奖。而与大机器公司的纠纷也让她毅然决定以重录前六张专辑的方式夺回自己的音乐版权,这些年以来她持续发布重录专辑,而重录专辑的决定也让她的一些可能永远不会发布的歌曲重获了新生——她在每张重录专辑的最后都会加上她那些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但未曾发布的歌曲。而在发布重录专辑的同时,她也在持续创作新作,2022年转回流行风格的专辑《Midnights》发布,可能是前几张专辑的大众口碑的积累,她的商业成绩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她的生涯的巅峰时刻:实现Billboard榜前十占十的现象级音乐现象。

如果从Taylor持续长红的音乐生涯中去思考并总结规律,我们会发现Taylor是个非常努力且精明的女商人(这种精明也是很多音乐人所缺少的东西,可以说她的才华与精明相辅相成促就了她的成功),似乎每一步都没有出错,每一步都踩重了时运节点。
那么,在九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1989》这张璀璨绚烂,当年给乐坛带来轰炸一击的流行大碟时,我们还能谈论什么?

九年前我刚刚读初一,那时候刚刚接触欧美音乐,当时因为身边同学的推荐而知道了Taylor,那时候正值专辑《1989》时期,随后我偶然看到家里的电视机上转播的AMA上《Blank Space》的现场表演,被Taylor充满戏剧张力的表演所深深吸引,后来在电视上看到Taylor的纪录片,被她的励志经历所感染,渐渐入坑,那时候没有钱付费听歌,于是就在网上搜网盘资源,把自己想听的音乐一个个下载下来,而《1989》这张专辑,就是我那个时候以在网上找资源再下载下来的方式收听的。而那时候初次听这张专辑时,我就如同发现宝藏一样兴奋激动,一遍遍地循环播放这张专辑里的歌,随着这张专辑里那些Catchy的旋律开心地舞动着身体。“让听者开心,忘掉烦恼。”——或许这就是流行音乐最本真的魅力吧,Taylor Swift,she did it.

按下《1989(Taylor’s Version)》专辑的收听键,这张重录专辑就像一把钥匙,一下把我带到了九年前的那段与音乐相伴的时光,我爱这张专辑,我爱这张专辑的里那些闪闪发光、积极向上、振奋人心、时尚摩登的流行旋律,哪怕过去再多年,如果要谈起流行音乐,这张专辑永远都会是我心中的流行音乐白月光,永远不过时的流行圣经。

回到这张专辑本身,在高口碑专辑《Red》格莱美年专失势后,Taylor从纳什维尔搬到纽约市,决定把音乐风格彻底转向流行,打算制作一张全流行专辑,她受到20世纪80年代的合成器流行音乐的启发,她把这段时间视为“流行音乐的实验时期”——这一段时间的音乐人放弃了既定的“鼓、吉他、贝斯”的制作模式,而转而用合成器创作歌曲。Annie Lennox和Peter Gabriel是她的两个主要的灵感来源,她欣赏前者通过音乐传达本人“强烈的思想”,后者通过合成器流行音乐制造的氛围。


在制作人方面,Taylor邀请了Max Martin和Shellback作为主要制作人,两人此前为她制作的单曲《I Knew You Were Trouble》连续七周高居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榜首,这让她对这两个制作人带有完全的信任。起初,大机器公司的总裁对Taylor的转型决定感到担忧,希望她继续创作乡村音乐,因为乡村音乐一直都是她音乐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她拒绝了。

同时在之后成为Taylor的好搭档的Jack Antonoff也是这张专辑重要的制作人,他们的第一次合作是此前受80年代新浪潮音乐风格影响的单曲《Sweeter Than Fiction》,Jack认为这首歌“悲伤与荣耀并存”。 Jack一共为《1989》制作了三首歌,其中《I Wish You Would》取样于1988年Fine Young Cannibals的单曲《She Drives Me Crazy》。而Jack制作的《Out Of The Woods》保留了独特的小军鼓的声音,这首歌也是Taylor首次为乐器填写歌词。
Taylor还联系了她一直想合作的Ryan Tedder,对方为她制作了《Welcome To New York》和《I Know Places》两首歌。
这张专辑突出地融合了合成器、编程鼓机、脉动低音线和经过处理的伴唱,与Taylor以往专辑的编曲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而由于Taylor的目标是想重现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音乐,因此这张专辑没有当时主流音乐中流行的嘻哈或R&B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专辑的豪华版收录了三个语音备忘录,包含了Taylor对歌曲创作过程的讨论和歌曲未完成部分的演示,传播学和艺术学教授Myles McNutt将这个行为描述为Taylor在挑战流行音乐中男性词曲作者占主导地位的“性别等级制度”,并宣示自己在音乐创作界的权威地位。
在词作方面,《1989》跟Taylor过去许多专辑一样,主要是对过去的浪漫关系所产生的情绪与反思,而与以往不同的是,Taylor这张专辑里的歌曲创作虽然保留了她的乡村音乐背景所培育的故事性,但更加模棱两可,更优先考虑情感的强度,而不是复杂的细节。

Taylor在这张专辑里的歌曲中扮演的角色不再像她过去歌曲中那样因为前任和那些失败的关系而诉苦,而是以反思的眼光看待它们,她将这种态度的转变归因于她意识到“更复杂的关系” ,她意识到她也要为关系的失败而负责,而不是完全把责任推给对方。在《今日美国》的记者Brian Mansfield看来,尽管这张专辑里的歌曲的灵感来自Taylor的个人生活,但却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共鸣,因为许多人发现自己和自己的处境在这些歌曲中得到了体现。
Taylor刚搬到纽约时的感受激发了这张专辑的开场曲《Welcome To New York》的创作,这首歌积极向上的,撩动人心弦的摩登感十足的合成器音效很精确地描绘了作为“世界中心”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场景,以及歌词部分更是为这首歌增添了更深的立意:
The Lights are so bright , but they never blind me
When we first dtopped our bags on apartment floors,took our broken hearts , put them in a drawer
Everybody here was someone else before , and you can want who you want
Boys and boys and girls and girls
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一个正处于gloden and young age的年轻人怀揣着野心、梦想、抱负、期待来到纽约这个大都市,尽管他曾经经受过痛苦和伤害,但他来到这个全新的城市,把曾经的糟糕回忆都抛之脑后,而是在这个充满自由、开放、活力、浪漫的都市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激情,enjoy life,在这里,人们可以抛却性别标签与自己喜欢的人相爱,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希望与美好……这首歌的人文性、时代性让它成为了我心目中Taylor最好的专辑intro。

而《Blank Space》则是她生涯最佳流行单曲之一,她的灵气与才华从这首自黑小品溢出,极简的嘻哈节拍与编曲与讽刺戏谑的歌词注定了这首歌的耐听与高保值度,她在这首歌里讽刺了那些年来媒体对于她的刻板印象:她是一个滥交的女人,与男明星约会只是为了收集歌曲创作素材。

《Shake It Off》是专辑中最80s的单曲之一,器乐编排的复古性,再搭配Taylor时下性的嗓音,郎朗上口的旋律,令人想要舞动的节拍促成了她1989 era最好的开场,与当时的主流音乐全然不同的风格也促成了这首歌在当时音乐市场的领先与独特。这首歌在立意上与《Blank Space》大致相同,同样是回应媒体的自黑小品。

《Style》无疑是我心中Taylor最好的流行单曲,灵气溢满,就像这首歌的歌词所说的那样,这首清新脱俗的流行单曲“never go out of style.”,时髦感满满,很好的吸收了类似于Daft Punk等放克电子乐音乐人的风格特点,沉重的合成器、层次分明的打击乐与循环的背景人声完美相融,构成了这首注定载入流行音乐史册的流行佳作。

《Clean》这首歌是这张专辑里最好的抒情moment,软摇滚与合成器结合的民谣歌曲,编曲的高光与歌词的深刻保证了这首歌的耐听性,Taylor在这首歌里描述了她在一段有毒但又令人上瘾的关系里挣扎,最终她挣脱了出来——“finally clean”。

《Wlidest Dream》里宏大的弦乐,心跳的引入,构成了一个充满闷热与戏剧性的氛围,整首歌在音乐编排与唱法上是轻盈阳光版的Lana Del Ray的“Hollywood sadcore”。

《How You Get The Girl》是我在这张专辑里最喜欢的好听但不容易腻的Bubblegum pop song,好听就完事儿。
《This Love》构造的轻柔、梦幻、浪漫的氛围很好地起到了听众在听这张专辑时在听感上进行过渡的作用,听这首歌往往会想到许多浪漫的场景:夏夜沙滩、落日余晖、午夜里因为思念一个人时的辗转反侧……
《New Romantics》作为这张专辑豪华版的最后一首加曲,是我觉得这张专辑里最被忽视的一首流行佳作,作为原版专辑里的最后一首歌,这首歌很好地点明并升华了这张专辑的主题:年轻的、浪漫的、自由的、都市的、摩登的,这首歌本来灵感来自于20世纪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文化运动,采用强烈合成器音效,catchy的鼓点与副歌振奋人心,这首歌主要描绘经历心碎之后的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与能量, 正如这首歌的歌词里所写:
We’re all bored,we’re all so tired of everything
We wait for trains that just aren’t coming
We’re so young ,but we’re on the road to ruin
Heart break is the national anthem,we sing it proudly
Baby , we’re the new romantics,the best people in life are free
是啊,正因为年轻,我们无所顾忌,百无聊赖,我们总是闯祸、被伤害、做出错误的决定,可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我们年轻,这是新浪漫主义,我们是新时代的浪漫的践行者,心碎是我们年轻的证明,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活在当下,勇敢去爱,Cause we know our age and act like it.

重录版本的加曲里面,我最喜欢《Now That We Don’t Talk》,这首歌在初听时就抓住了我的耳朵,另外这首歌闪闪发光的80s合成器音效和触动心灵的鼓点,复古又摩登,是我所熟悉的《1989》的风格。

其他几首加曲,都带有深刻Jack Antonoff的风格烙印,例如《Say Don’t Go》、《Suburban Legends》、《Is It Over Now?》,都是从主歌部分的平缓渐渐过渡到宏大catchy的副歌的结构模式,而编曲则多采用复古的强鼓点与合成器音效,用Jack自己的话来说:“such a sadness and glory all at once.”类似的Jack参与制作的有他自己典型风格的流行乐有Taylor的《Getaway Car》,Pink的《Beautiful Trauma》,Amy Shark的《All Loved Up》。总的来说,这几首加曲虽然依旧如Jack以往制作的流行乐一样振奋人心的好听、抓耳,但却有偷懒缺乏新意之嫌。
《“Slut!”》这首歌作为重录版的打单曲曾经让Taylor在《Blank Space》与这首歌之间抉择,最终她聪明地选择了更加有商业潜力与价值,也更能体现她转型决心的《Blank Space》,并且Taylor认为《“Slut!”》这首歌轻柔舒缓的节奏与氛围更适合加州而不符合整张专辑“纽约”的主题,而选择了在当时弃掉了这首歌。这首歌在内容上回击了当时媒体对她的形象的塑造,而笔者认为,平缓的歌曲节奏,与不够亮眼的旋律,确实注定这首歌不会在商业上有很好的成绩,不过Taylor把她作为这张专辑的重录版的打单曲,肯定有她自己的想法,有别的意义,So it’s doesn’t matter.

另外这张专辑的充满标志性的Artwork也非常值得一提,Taylor以自己的出生年份1989年命名这张专辑,并表示这象征着她的形象与艺术的重生。作为这张专辑的包装的创意总监,Taylor采用了用宝丽来即时相机拍摄专辑写真与封面的方式——这是一种在80年代的美国很流行的摄影方式。

这张专辑的封面是一张用宝丽来相机拍摄的截掉眼睛部分的Taylor的肖像,Taylor说之所以截去眼睛是因为这会给人一种神秘感:“我不想让人们知道这张专辑的情感基因,我不想让他们看到封面上一张微笑地照片,然后就认为这是一张快乐的专辑,或者看到一个悲伤的表情,会认为这又是一个分手记录。”而重录版专辑她打破了这个曾经的观点,专辑封面是她在蓝天下头发随风拂动,面朝天空露出明朗的笑容的照片,可以想到,九年以来围绕着Taylor发生了许多事情,在今天这张曾让Taylor的音乐事业走上巅峰的专辑的重录版发行,所蕴含的意义早与九年前大不相同,Yes,she’s truly reborn. 另外,原版专辑封面的她穿着绣着飞翔着的海鸥图案运动衫也成了这一时期的标志性视觉风格。

《1989》原版专辑每张风CD里都有Taylor在不同场景下拍摄的宝丽来风格的照片,这些照片失焦、失框、并带有棕褐色的处理,照片底部用黑色记号笔写下了这张专辑里的歌曲的歌词。Scott Hardys表示,专辑《1989》的“宝丽来概念”推动了即时电影的复兴,尤其是以那些重视“怀旧和复古元素”为特点的潮人亚文化中。2022年3月,《Billboard》杂志将《1989》专辑封面列为50张最伟大的专辑封面之一。

这个时期,Taylor为维护音乐版权事业所作的贡献也极具时代意义,2014年7月,她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了一篇专栏文章,表达了她对随着免费点播流媒体的兴起,作为实体经济的唱片的衰落的担忧,在那时Taylor和大机器公司让《1989》这张专辑只有在Rhapsody和Beats Music等付费订阅平台上才能收听,这一举动引发了全行业对于流媒体数字时代下唱片销量下降的现状的讨论。2015年6月,Taylor宣布她将从Apple Music上下架专辑《1989》,并批评Apple Music没有在三个月的免费试用期向音乐人支付版税,随后Apple Music同意在免费试用期内向音乐人支付版税,可以说,这一举动很大的推动了流媒体时代维护音乐版权事业的发展,几乎是同一时间,全球的各音乐平台都开始渐渐流行起了付费听歌。

《1989》这张具有时代意义的专辑,印证了“Taylor Swift is the music industry”这一无可争议的事实。尽管Taylor已经不再年轻,可能再也不能做出这样一张充满灵气的经典流行大碟,但永远有人年轻,永远有人会为这张专辑里的浪漫、年轻、活力、勇敢而热泪盈眶,就像九年前初中时被这张专辑所感动的我一样,这张专辑的能量将永远辐射和感染一代又一代的处于Gloden and yong age的年轻人, Is It Over Now?——Yes,but not really.

个人cut:Welcome To New York/I Know Places/I Wish You Would/Out Of The Woods/Blank Space/ShakeItOff/Style/Clean/WlidestDream/HowYouGetTheGirl/ThisLove/NewRomantics/Wonderland/Now That We Don't Talk/Say Don't Go/Suburban Legends
想看笔者更多乐评请移步本人刚刚起步的微信公众号“蓝色尤霓克”,欢迎在茫茫赛博空间的同频者的到来,音乐是我们的连接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