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Pitchfork乐评一枚
四张于94年到96年之间发行的专辑展现出这位粤语偶像(以及极地双子星合作者)如何自信地超越成人流行并朝着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迈进。
王家卫1994年拍摄的充满激情和魅力的浪漫剧情电影《重庆森林》包含了导演最成功的音乐选择:The Cranberries的《Dreams》中那动感四溢的吉他旋律引入了由歌手和演员王菲翻唱的粤语版本《梦中人》并在电影中伴随着她饰演的角色,一位幻想着逃离现实的、用自己的东西取代了暗恋对象家中的前任痕迹的小吃店员工。演员王菲与角色阿菲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两者都具有少年般的古怪酷感——但前者的翻唱版本反映出后者想要替代别人的意图。吉他声更加明亮,鼓声更加平缓,而且虽然王菲努力模仿Dolores O’Riordan的颤音和吟唱,但她的声音更加精致,传递出相似却不相同的感觉。
之后会被誉为“粤语天后”但同时也发行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国语专辑的王菲在事业的早期阶段经常翻唱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自1989年签约Cinepoly以来,该唱片公司便将她限制于香港粤语流行乐的标准之内:她的早期专辑在平淡无奇的日本和美国热门歌曲之间夹杂着乏味的成人流行。用粤语重新演绎外国热门歌曲已经成为在香港获得主流成功的可靠方法,然而,王菲的翻唱,比如《梦中人》,则已具备了更加创新性的迹象。王菲在Cinepoly发行的、最近刚刚再版成了黑胶的最后四张专辑,随着她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声线和逃避现实的主题,展示了出她声音的成熟以及对艺术自由的深切渴望,;这些专辑记录了她从一位合格的仿制者逐渐发展成独具一格的艺术家的过程。
在一次采访中,王菲指出声音作为一种乐器的可塑性,她的声音随着她不断变化的兴趣而改变。在对自己事业方向感到不满后,她前往美国接受了声乐课程,并在返回后要求更大的创作控制权。在1992年到1993年之间发行的作品里,她展现出对充满了饱满铜管音色的R&B的浓厚兴趣,随后便转向流行摇滚,在翻唱Police和Tori Amos的歌曲里展示出紧绷而婉约的声音。在1994年,王菲于收录了《梦中人》的《胡思乱想》里呈递出了更为另类的音乐,并通过翻唱苏格兰梦幻流行先驱Cocteau Twins的另两首歌曲紧密复制了他们的风格,同时也努力模仿Elizabeth Fraser的音乐特色。
虽然这些专辑展现出了王菲广泛的音乐影响,《讨好自己》,她在94年发行的最后一张专辑,使得她的艺术家身份变得更为明确。在吃之前,她的翻唱基本都是忠诚于原版,但是在这张专辑里,王菲版本的the Sundays的《Here’s Where the Story Ends》得以让人窥见她自己的版本是什么样子。比jangle还要梦幻,这次翻唱将原版的苦中带甜叙事变成了一口让人可以感同身受的单相思的叹息,而且随着王菲的声音在吉他的陪伴下升起,歌曲听来清晰明亮,充满了迷恋。专辑剩下部分的王菲亦沉浸在相似的梦泡和深情的爱慕之中。
王菲自己在《讨好自己》里写的歌表达了她对于香港音乐产业逐日累积的倦怠。丝滑的同名曲点出之后音乐中的逃离主题,但是专辑中间的《出路》,一首奇怪的和其余歌曲不搭的以口白为主的实验,也是专辑中唯一一首国语歌,是王菲最直接的陈述之一:“我缺乏耐性/没什么事能让我满意…我讨厌当明星/又希望引人注意”,她随着沉重的bassline喃喃道。由窦唯编曲,这些歌曲中充满了忧虑,同时也和她与北京的摇滚场景更多的联系以及她向华语市场转变的步伐相一致。
王菲的下一张专辑更为自信,同时当然也更为吸引人。1995年的《菲靡靡之音》是对已故台湾传奇女歌手,于专辑录制期间逝世的邓丽君的一张致敬专辑。邓丽君是亚洲最杰出的女歌手之一,她的声音甜美而浑厚。王菲模仿了她的甜美,但放弃了邓丽君传统演出中的许多宏大元素;相反,王菲的声音更轻盈、高远和灵活。与邓丽君的原版相比,《菲靡靡之音》采用了更现代化和西化的方式。王菲将沉重的编曲转变为以弦乐为主导的chamber pop,就如同她对《但愿人长久》所做的那样,将它们塑造得更轻快。此外,在像《初恋的地方》这样的曲目中,她的声音在电子装饰音旋绕和跳跃时起舞。王菲的演绎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相比之下,她同年的第二张专辑《Di-Dar》——也是王菲的最后(亦是最好的)一张粤语专辑——更加氛围化也具有迷幻感。《假期》如同幽灵一般的梦幻流行音乐将闪烁的合成器与哥特吉他琴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无题》是一首淙淙的trip-hop抒情,将王菲的嗓音悬浮在嘶嘶的电子节拍和类似于塔布拉双鼓的打击乐上。即使是最适合电台的歌曲,比如辉煌的商业成功轨道“曖昧”,也采用了管弦乐编曲,使其具有同样鲜明而豪华的质感。《Di-Dar》呈现出一种延续的梦境感,但在它的迷雾下,有着勾画出恶化关系的小插曲。该专辑的歌词(除了最后一首国语结尾曲)由亲密合作者梁秉鈞(Albert Leung)编写,其观察到了王菲在前作《討好自己》中表现出的不安以及消失的强烈愿望,为专辑的浪漫主题注入了一种焦虑感和燃烧的愿望。
这些主题在王菲为Cinepoly制作的最后一张专辑,96年的《浮躁》中大量出现。并不向主流品味屈服,她在这张专辑中呈现出了最为富有创造力的自己。在《浮躁》中,她抽离出之前经常合作的香港班底,而是采用了窦唯和张亚东合作编曲。虽然并未参与到这张专辑里,但是梁秉鈞,她长久以来的制作人,还是帮忙联系上了在听了王菲对他们的改编之后感到很有兴趣的Cocteau Twins。他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结尾阶段为王菲在专辑中贡献出两首曲目。虽然这两首歌依旧非常符合极地双子星的调性——灿烂的《分裂》在温柔的合成器和可爱的和声里漂浮,而诡异的《扫兴》在不规则的吉他质地上蹒跚——王菲将这两首歌演绎出自己的风味,其清晰的发音为这个以难以听清和听懂的歌词出名的乐队带来更为重大的意义。王菲自己写出了专辑里剩下的曲目,大量借用这个苏格兰乐队的风格。在《哪儿》中,她用不连贯的音节哼唱咿呀着,她的声音便是一个在这一片混乱中让每一个音符都充满欢乐的卓越超凡的乐器。
但是《浮躁》并非是对极地双子星的一次拙劣模仿,专辑的制作人是将这里的音乐扎根于北京冉冉升起的摇滚场景。随着歌曲从闪亮的吉他变成尖锐锋利的downtempo合成器,窦唯将一整个十年的音乐风格压缩进入开场曲的迷你世界之中。张亚东在同名曲中无忧无虑的制作让人想到了王菲之前对于jangle pop短暂的迷恋。她的声音在欢乐的大喊和忧虑的低语之间切换,将整首歌撕裂开直到其消逝成电子泡沫。并不只是这些外界影响将她分成两半——她有多保留同时亦玩味地淘气的本性充满了整张专辑。
在之后的畅销专辑中,王菲不会再有机会做一张《浮躁》,因为她被迫在这些专辑中平衡她独特的口味与唱片公司的商业目标。但在这四张专辑中,她是难以定义的,既超然又古怪,令人耳目一新,摆脱了同期同辈的开门见山的浪漫主义。王菲通过突出那些很少被人探索的声音和很少触及的焦虑来将不熟悉的元素展现在人们面前,但她优雅的嗓音又为人们提供了宁静而亲密的慰藉。王菲这一时期的音乐代表了对于未定义的热烈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