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 Klugh:《Late Night Guitar》
有朋友让我推荐一张适合于在忙碌整天之后,能够在夜间放松心情的唱片。我想我能理解他的要求,现代人的生活压力早已让人不堪重负,当传统的奴役形式转变为现代化的物质压迫时,人们更渴望人性的解放及精神的自由-----虽然并不能如同梭罗一样在瓦尔登湖去盖个木屋!记得终生从未拥有一个永久住处的美国剧作家John Howard Payne曾在他那首流传已久的民谣《家,甜蜜的家》中饱含深情的吟颂道:“家,家,甜蜜的家!天下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这样抒发对家的情感,对于生活在民主体制中的他们来说当然是正常: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确立,让人心生羡慕,特别是在对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文化背景。司汤达在《红与黑》里讲,监狱里最大的不幸,在于犯人不能把自己的牢门关上,而在一个个人权利得不到合法保障随时有可能变成流离失所的难民的社会里,我真不知道到底是生活在家中还是在监狱,特别是前有名句“谁叫你生在中国”,后有实话“你们算个屁”!James Otis在有名的《限制搜查和扣押的要求》中写道:“一个人的房屋就是他的城堡,只要他安分守己,他在自己的城堡里就应当受到王子一样的保护。”把对家的论述从单纯的房屋提升到捍卫个人自由权利及法律根本原则的境地,真是让人由衷的倾佩,无怪能从这些闪耀着人类思想光芒的语句里能诞生美利坚这样的国家。Andrew Hamilton说自由是反对滥用权力的唯一堡垒,此话确然!
无论如何,不管家庭是监狱型社会中的单位,还是自由式社会中的堡垒,对于我们这样的百姓黔首而言,家里温馨的港湾至少可算是生存竞争日趋加大环境中休憩的码头,能够遮挡暂时的风雨。如友人要求所言,此时若再配上一张好的唱片,自然可算是惬意得乐而忘忧了。不过个人感觉而言,这样的要求提得颇有些无理------倒不是说这样的唱片不好找,而是这样的唱片实在是太多,的确难以决择,其难度相当于给你一大堆欣赏悦目的美女却只能让你挑选一位来做老婆,或在琅環福地琳琅满目的藏书中只能选择一本好书来阅读,又或如在你饥肠辘辘时端上一大桌色香味俱全的珍馐佳肴但却又从你面前溜溜的抬走,着实让人可恨。但还好知道这位朋友曾在大学里经常抱着吉他在女生宿舍下弹些夜曲,常常引出一些海誓山盟的风波,遂推荐Earl Klugh的《Late Night Guitar》,再加之这两天刚好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推荐同是黑人的Earl Klugh,也算是应景逢时吧。
非裔黑肤色人种在体育及音乐方面应该是其长项,别的种族虽然不能说是难以望其项背,但或多或少总是有些差距。例如田径场可以算是黑人的福音之地-----那流着牛奶和蜜的地方!代表不用多举,本届奥运会上的博尔特可谓是一例。及于近代音乐,更缺少不了黑人的灵性。从早期庄园的棉花田里收割着黑奴的歌声,到教堂里祈祷的福音,从密密西比河响起的内心乡土Blues,新奥尔良酒馆里彻夜嘈杂的JAZZ,到如今红遍全球的Hip-Hop,可谓是黑人文化的音乐盛典,虽然体育与音乐这两者之间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其核心都是一种节奏的艺术,黑人兄弟在这方面天赋之高超,刘翔的确难以企及,可谓是造物主自然的恩赐。但如果说到科学、政治、军事或是所谓的国粹,某些人士自然是扬眉吐气,牛气冲天了。而那知奥巴马在这次选举中横空出世,一举从移民的后代翻身从美国的总统,彻底突破了从“奴隶到将军”的局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没有看见,反而还看到资本主义的特殊国情,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不过这也无足为怪,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社会,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语种、不同文化的各族人群在美国的溶炉里进行着文化的碰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令人惊叹的文明奇迹。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上就铭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这样的诗句:“把你们拥挤土地上的不幸的人群,穷困潦倒而渴望呼吸自由的芸芸众生,连同那些无家可归四处漂泊的人们送来,我高举着明灯守候在这金色的大门”。不知道要有如何宽广博大的胸怀,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但唯一确定的是,总比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国粹好上万倍而不止。这种如同好莱坞电影一样上演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奇迹,对于怀有重大任务处心积虑批判西方社会的人士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棘手难题。当然,By the way,另外还有一个文明奇迹却最终以人民的奋起反对而在许多国家寿终正寝。
说到JAZZ,其实也是各种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果。欧洲音乐一向是已正统的古典见长,而我们也难以想象JAZZ的自由音符奏响在非洲大陆上原始的丛林中。正是在美国这个地方,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新潮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融合,开启了现代音乐的前奏。而Earl Klugh,就是这风云际会当中的一员。这位JAZZ音乐界里大名鼎鼎的宗师级人物,早在七十年代就已出道。还是十几岁的小伙时就以精湛的技术及杰出的天赋逐渐吸引了众人的眼光。年纪还未满二十,就被音乐界里的红顶人物George Benson拖着去合作,出任唱片《White Rabbit》里的吉他手,就此一炮而红,乐迷们广泛注意到这位年轻吉他手的才气与技艺----不得不感叹那是一个民权解放、思想自由、众星云集的火热年代,娱乐圈还没有下流到靠艳照门之类的风波吸引人气,音乐界也没有泛滥到靠收买投票来内定排名,社会文化也不是无理取闹强调什么稳定及和谐。音乐、自由与和平的理念在诸多年青人心中燃烧,虽然还可能加上些大麻和迷幻剂。诸多弹着吉他的小伙与姑娘,靠着自身的实力脱颖而出,站在舞台上用呐喊吼出了这一代人的声音,在音乐史上写下自己浓重的一笔。而黑人文化,也在社会的权利抗争中,蓬勃发展起来。罗莎派克斯、小詹姆斯?法默、马尔科姆、小马丁路德金这些民权斗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拓宽了黑人的生存环境,最终在这个种族歧视的国度里争取到法律保障的平等公正的权利。而自然,黑人文化也逐渐走入主流社会为大众所接受、认同。其中JAZZ更是受到普遍的欢迎,以至于后来被美国政府确定国家文化。接前所言,Earl Klugh经过与一些乐队的合作历练后,决意单飞,并在随后的岁月中,为乐迷们灌制了一张张叫好又叫座的唱片,《late night guitar》,就是其之中的佳品之一。
其实国内很多知道Earl Klugh,应该是从他与爵士键盘宗师Bob James联手录制的《COOL》,也就是被乐迷俗称为青瓜的这张唱片。这两位JAZZ界里的大师合作,其效果相当于被春晚封杀的陈佩斯与朱时茂,可谓是黄金搭档,带领了融合乐风的兴起。这张唱片音乐怡人,技术精湛,更以广告商的宣传语------出奇的靓声录音在当代唱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不过,管他是王婆卖瓜也好,自吹自擂也好,可以肯定的是,这张唱片的曲风相当对位国人不温不火的口味,所以,在众多国内乐迷的唱片架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可以欣慰的是,这张唱片还没有滥俗到像肯尼金的萨克斯一样,如同瘟疫一样蔓延在祖国大地,那段时间无论你去响何处,总是能听到从各处传来的《回家》的声音,如同某个年代在妇女同志中流行的踏脚健美裤,大众艺术的欣赏水平彻底让人崩溃。
言归正传,Earl Klugh虽是黑人,但在《late night guitar》这种唱片中弹出的声音,却感觉比白人还白人------不过在音乐当中来讨论种族问题,确实有些莫明其妙,就好像电影史上不能有黑白电影一样。整张唱片吉他的旋律伴随弦乐的舒缓,营造出诗情画情的氛围,忧伤的美丽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沉淀着逝水年华的忧伤,吉他仿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回忆起旧日岁月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时光如画,如影相随,旋律从耳朵穿透全身,再慢慢抚摩脆弱的心灵。这是临睡前黑暗的自由,城市中轻快的节奏,人随着夜一起沉沦,心随着乐一起放纵,还有什么方式的滥情更符合温文尔雅又时尚雅致的小资人士的审美要求呢?整张唱片基本挑不出有什么毛病,曲子优雅动听,旋律优美动人。无论你是想和老婆共渡浪漫时光,或者背着老婆与情人共度浪漫时光,这张唱片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说非要煞风景的要在鸡蛋里面挑骨头,那我只能说是唱片中的歌曲太少。
总而言之,Earl Klugh的《Late Night Guitar》是不会让喜欢音乐的人失望的,其保证不仅仅来自于唱片商的广告宣传,更来自乐迷们的强力推荐,甚至于可以用宪法的地位来保证------反正也没有违宪审察制度,怕什么呢?而且根据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诸多事宜,恐怕也只是一个像样的摆设。再说像“音乐圣经”、“唱片圣经”这样滥俗的推荐书籍随处可见时,也没有看到教皇于人们的不敬而大发雷霆。所以,聆听这张唱片,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理由。换言之即使黑人兄弟身为农奴时,也拥有唱歌的权利吧?即使生活在专制暴政之下,人们也拥有聆听歌声的自由。不得不指出一个事实,王朝虽然频繁更换,但传诵于人们嘴上的歌谣历经岁月却依然保存------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恐怕要算一个例子。虽然我们离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还比较遥远------我的意思是,无论是向后比较还是向前比较,但主要是向前!但至少我们可以先学习黑人兄弟唱着民歌来表示意见,弹着吉他来声诉要求。对比美国黑裔的权利抗争过程可以看出,生而为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唱歌的自由都没有。如果连歌声都不允许,那么大伙儿只能是作思想的哑巴了,我想奥巴马也绝计当不上今日的美国总统。但一想到史书上的国人不敢言,道路又目,我又感到窒息。芝加歌复兴诗人之父Abelardo Delgado曾写过一首诗歌《愚蠢的美国》,如果他出生在现代中国,我不知道他会写出什么。不过,写到最后,我愿意用美国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黑人谈河流》来作结束,原因无他,只是感觉听着Earl Klugh的吉他,品味这首诗歌更有感觉而已,但如果有人还觉得有其他的意思,那就不是我所管辖的范畴了:
我熟悉河流:
我熟悉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奔腾在人类血管里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沉。
我沐浴在幼发拉底河中,在晨光微明的时分。
我把小屋盖在刚果河畔,潺潺的水声诱我进入梦乡。
我观赏尼罗河,在河边建立金字塔。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亚伯拉罕.林肯顺流直下
新奥尔良,我看见
它浑浊的胸膛在夕照中闪着金光。
我熟悉河流:
古老、苍茫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沉。
作者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outlawman&idWriter=3980657&Key=321354650
无论如何,不管家庭是监狱型社会中的单位,还是自由式社会中的堡垒,对于我们这样的百姓黔首而言,家里温馨的港湾至少可算是生存竞争日趋加大环境中休憩的码头,能够遮挡暂时的风雨。如友人要求所言,此时若再配上一张好的唱片,自然可算是惬意得乐而忘忧了。不过个人感觉而言,这样的要求提得颇有些无理------倒不是说这样的唱片不好找,而是这样的唱片实在是太多,的确难以决择,其难度相当于给你一大堆欣赏悦目的美女却只能让你挑选一位来做老婆,或在琅環福地琳琅满目的藏书中只能选择一本好书来阅读,又或如在你饥肠辘辘时端上一大桌色香味俱全的珍馐佳肴但却又从你面前溜溜的抬走,着实让人可恨。但还好知道这位朋友曾在大学里经常抱着吉他在女生宿舍下弹些夜曲,常常引出一些海誓山盟的风波,遂推荐Earl Klugh的《Late Night Guitar》,再加之这两天刚好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推荐同是黑人的Earl Klugh,也算是应景逢时吧。
非裔黑肤色人种在体育及音乐方面应该是其长项,别的种族虽然不能说是难以望其项背,但或多或少总是有些差距。例如田径场可以算是黑人的福音之地-----那流着牛奶和蜜的地方!代表不用多举,本届奥运会上的博尔特可谓是一例。及于近代音乐,更缺少不了黑人的灵性。从早期庄园的棉花田里收割着黑奴的歌声,到教堂里祈祷的福音,从密密西比河响起的内心乡土Blues,新奥尔良酒馆里彻夜嘈杂的JAZZ,到如今红遍全球的Hip-Hop,可谓是黑人文化的音乐盛典,虽然体育与音乐这两者之间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其核心都是一种节奏的艺术,黑人兄弟在这方面天赋之高超,刘翔的确难以企及,可谓是造物主自然的恩赐。但如果说到科学、政治、军事或是所谓的国粹,某些人士自然是扬眉吐气,牛气冲天了。而那知奥巴马在这次选举中横空出世,一举从移民的后代翻身从美国的总统,彻底突破了从“奴隶到将军”的局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没有看见,反而还看到资本主义的特殊国情,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不过这也无足为怪,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社会,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语种、不同文化的各族人群在美国的溶炉里进行着文化的碰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令人惊叹的文明奇迹。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上就铭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这样的诗句:“把你们拥挤土地上的不幸的人群,穷困潦倒而渴望呼吸自由的芸芸众生,连同那些无家可归四处漂泊的人们送来,我高举着明灯守候在这金色的大门”。不知道要有如何宽广博大的胸怀,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但唯一确定的是,总比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国粹好上万倍而不止。这种如同好莱坞电影一样上演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奇迹,对于怀有重大任务处心积虑批判西方社会的人士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棘手难题。当然,By the way,另外还有一个文明奇迹却最终以人民的奋起反对而在许多国家寿终正寝。
说到JAZZ,其实也是各种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果。欧洲音乐一向是已正统的古典见长,而我们也难以想象JAZZ的自由音符奏响在非洲大陆上原始的丛林中。正是在美国这个地方,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新潮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融合,开启了现代音乐的前奏。而Earl Klugh,就是这风云际会当中的一员。这位JAZZ音乐界里大名鼎鼎的宗师级人物,早在七十年代就已出道。还是十几岁的小伙时就以精湛的技术及杰出的天赋逐渐吸引了众人的眼光。年纪还未满二十,就被音乐界里的红顶人物George Benson拖着去合作,出任唱片《White Rabbit》里的吉他手,就此一炮而红,乐迷们广泛注意到这位年轻吉他手的才气与技艺----不得不感叹那是一个民权解放、思想自由、众星云集的火热年代,娱乐圈还没有下流到靠艳照门之类的风波吸引人气,音乐界也没有泛滥到靠收买投票来内定排名,社会文化也不是无理取闹强调什么稳定及和谐。音乐、自由与和平的理念在诸多年青人心中燃烧,虽然还可能加上些大麻和迷幻剂。诸多弹着吉他的小伙与姑娘,靠着自身的实力脱颖而出,站在舞台上用呐喊吼出了这一代人的声音,在音乐史上写下自己浓重的一笔。而黑人文化,也在社会的权利抗争中,蓬勃发展起来。罗莎派克斯、小詹姆斯?法默、马尔科姆、小马丁路德金这些民权斗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拓宽了黑人的生存环境,最终在这个种族歧视的国度里争取到法律保障的平等公正的权利。而自然,黑人文化也逐渐走入主流社会为大众所接受、认同。其中JAZZ更是受到普遍的欢迎,以至于后来被美国政府确定国家文化。接前所言,Earl Klugh经过与一些乐队的合作历练后,决意单飞,并在随后的岁月中,为乐迷们灌制了一张张叫好又叫座的唱片,《late night guitar》,就是其之中的佳品之一。
其实国内很多知道Earl Klugh,应该是从他与爵士键盘宗师Bob James联手录制的《COOL》,也就是被乐迷俗称为青瓜的这张唱片。这两位JAZZ界里的大师合作,其效果相当于被春晚封杀的陈佩斯与朱时茂,可谓是黄金搭档,带领了融合乐风的兴起。这张唱片音乐怡人,技术精湛,更以广告商的宣传语------出奇的靓声录音在当代唱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不过,管他是王婆卖瓜也好,自吹自擂也好,可以肯定的是,这张唱片的曲风相当对位国人不温不火的口味,所以,在众多国内乐迷的唱片架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可以欣慰的是,这张唱片还没有滥俗到像肯尼金的萨克斯一样,如同瘟疫一样蔓延在祖国大地,那段时间无论你去响何处,总是能听到从各处传来的《回家》的声音,如同某个年代在妇女同志中流行的踏脚健美裤,大众艺术的欣赏水平彻底让人崩溃。
言归正传,Earl Klugh虽是黑人,但在《late night guitar》这种唱片中弹出的声音,却感觉比白人还白人------不过在音乐当中来讨论种族问题,确实有些莫明其妙,就好像电影史上不能有黑白电影一样。整张唱片吉他的旋律伴随弦乐的舒缓,营造出诗情画情的氛围,忧伤的美丽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沉淀着逝水年华的忧伤,吉他仿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回忆起旧日岁月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时光如画,如影相随,旋律从耳朵穿透全身,再慢慢抚摩脆弱的心灵。这是临睡前黑暗的自由,城市中轻快的节奏,人随着夜一起沉沦,心随着乐一起放纵,还有什么方式的滥情更符合温文尔雅又时尚雅致的小资人士的审美要求呢?整张唱片基本挑不出有什么毛病,曲子优雅动听,旋律优美动人。无论你是想和老婆共渡浪漫时光,或者背着老婆与情人共度浪漫时光,这张唱片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说非要煞风景的要在鸡蛋里面挑骨头,那我只能说是唱片中的歌曲太少。
总而言之,Earl Klugh的《Late Night Guitar》是不会让喜欢音乐的人失望的,其保证不仅仅来自于唱片商的广告宣传,更来自乐迷们的强力推荐,甚至于可以用宪法的地位来保证------反正也没有违宪审察制度,怕什么呢?而且根据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诸多事宜,恐怕也只是一个像样的摆设。再说像“音乐圣经”、“唱片圣经”这样滥俗的推荐书籍随处可见时,也没有看到教皇于人们的不敬而大发雷霆。所以,聆听这张唱片,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理由。换言之即使黑人兄弟身为农奴时,也拥有唱歌的权利吧?即使生活在专制暴政之下,人们也拥有聆听歌声的自由。不得不指出一个事实,王朝虽然频繁更换,但传诵于人们嘴上的歌谣历经岁月却依然保存------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恐怕要算一个例子。虽然我们离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还比较遥远------我的意思是,无论是向后比较还是向前比较,但主要是向前!但至少我们可以先学习黑人兄弟唱着民歌来表示意见,弹着吉他来声诉要求。对比美国黑裔的权利抗争过程可以看出,生而为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唱歌的自由都没有。如果连歌声都不允许,那么大伙儿只能是作思想的哑巴了,我想奥巴马也绝计当不上今日的美国总统。但一想到史书上的国人不敢言,道路又目,我又感到窒息。芝加歌复兴诗人之父Abelardo Delgado曾写过一首诗歌《愚蠢的美国》,如果他出生在现代中国,我不知道他会写出什么。不过,写到最后,我愿意用美国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黑人谈河流》来作结束,原因无他,只是感觉听着Earl Klugh的吉他,品味这首诗歌更有感觉而已,但如果有人还觉得有其他的意思,那就不是我所管辖的范畴了:
我熟悉河流:
我熟悉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奔腾在人类血管里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沉。
我沐浴在幼发拉底河中,在晨光微明的时分。
我把小屋盖在刚果河畔,潺潺的水声诱我进入梦乡。
我观赏尼罗河,在河边建立金字塔。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亚伯拉罕.林肯顺流直下
新奥尔良,我看见
它浑浊的胸膛在夕照中闪着金光。
我熟悉河流:
古老、苍茫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沉。
作者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outlawman&idWriter=3980657&Key=32135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