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自纽约

No-Neck Blues Band
他们来自纽约
文:XR
某次,一位哥们很小心翼翼的跟我说:给推荐几个好听的地下大牌——我知道他的意思,那是说不要小甜甜,也不听那什么山羊皮主音的最新大作,但绝对不要灰野敬二,具象氛围实地录音更是通通不在范围,考虑到他曾经令人震惊的用一个月工资买了一套天空大爆炸,于是,我给他推荐了No-Neck Blues Band。
地下大牌,就是说那些偶尔会在年终榜单的末席占据个位子,却永远不大可能上得了《滚石》封面的名字——除非哪次他们的现场引发了骚动,死伤若干——这还是不太可能,你知道,象No-Neck Blues Band(又称NNCK)这样一群纽约新嬉皮装扮的瘦削中青年,热爱阅读冥思并不时怀旧,长期浸淫于那些烟雾缭绕觥箸交错的小俱乐部里自得其乐的家伙,他们大概是不会煽动人们去炸毁加油站,或是去白宫草坪问候布什老母什么的——除了碰巧遇见个Pantera的乐迷朝台上扔个杯子,他们的现场老实的就跟我国小学的开学典礼一般,台上的人钉子般闭目颌首,脑子里却在想着这首曲子的第15分钟该弄出个什么样的和弦,或者弄出个什么样的怪叫;听的人或席地而坐,或摇头晃脑,有的干脆就神游周公了……
我当然不是说他们只做催眠曲,也不是说他们的音乐无聊无趣我又在居心叵测骗稿费——实际上,我第一次听到他们的的时候,那样的快乐和沉醉就象是当年晚自习收到了初恋女友那张写着“下课河边见”的小纸条——我听到的恰好是那张雄心勃勃的双专辑《The Birth Of Both Worlds》,音乐和名字一样趾高气昂,恢弘繁复包罗万象,既有连绵简约的招魂节奏,还有老到辛辣的蓝调吉他蜿蜒突进,以及漂亮的哇音和总在你昏昏欲睡时闪现的萨克斯,隐约间甚至还有堪比宋祖英的山歌长嚎出没,再加上那些口琴短笛和各种奇怪音效的左冲右突煽风点火,那差不多就是the Greatful Dead再世,或者说,一个被无政府主义的音效狂人接管了的the Greatful Dead——上世纪60年代的西岸迷狂被移植到布鲁克林的脏乱工业区,再加上一些日耳曼人光辉伟大的节奏发明,成就了又一个新时代的迷幻传奇。
上面“传奇”两字是我自己妄断的,暂时还没人这么说。在他们还没有进入格莱美的提名名单,并成功打入公告牌排行榜之前,他们还只是另类精英,地下大牌——但我知道,已经有人在为他们书写小传,认真的查点家世寻找谱系,并严肃而激动的称他们为“最出色的即兴乐队”——在所有评论都会热衷的关于他们所受影响的讨论里,Amon Duul,Can,Pink Floyd,Faust,甚至Captain Beefheart都是常被提及的名字。除了要说起某些由典型无浪潮乐派所激发的胡喊八叫,以及少量癫狂的声效堆积,或者顺便提醒一下偶尔闪现的蓝草音色所彰显出的美式家底,对于这个名单我已经没什么好补充的——有意思的是,在他们自己主页所列出的另一份名单里,以上这些名字却无一提及,除了Charles Gayle这样的新生代爵士好手,John Fahey这样的吉他大师,Trad Gras och Stenar这个当年瑞典迷幻奇团也赫然位列其中,看来有人说所谓评论都是自说自话还真是所言不虚。
Trad Gras och Stenar,70年代欧洲最被忽视的迷幻乐团,其间经历更名换人等多次动荡,留下的那些结合了北欧民谣东方哲学与Krautrock的低调之声却堪称张张经典。遗憾的是,直到20多年后他们才被人们发掘出来,并被膜拜,就是到今天,他们在豆瓣上还不幸被标签为“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血与泪”,若是那几位老嬉皮看了,大概真的要流下血与泪——比这个当年的地下大牌要幸运的多的是,NNCK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从1992年组团至今,他们差不多以每年两张作品的速度发片,去年更是一气出了五张,这些大都限量发行的作品你几乎全能在soulseek里找的到。同时,他们的每张新作几乎都会在那些独立音乐网站被热评,并在尚还冒着热气的时候迅速进入各大网络牛人的硬盘——对于某些敏锐且高傲的耳朵来说,地下就是他们的主流,异质就是他们的大牌。
信息的畅达给了他们想像不到的名声,也给了我们耳朵无限的幸福和对我们头脑的无限考验——我当然不会说他们的作品皆属经典,我也知道他们的狂傲和随着狂傲而来的任性,所以,此处略去数张平庸仓促之作不提——对于那些追寻迷幻二字而来的人们,我会说起那两张《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 But Names Will Never Hurt Me》、《Intonomancy》。前者那个神经错乱的名字显示了他们典型的地下作派,以及一些音乐上牵强附会的达达主义溯源——如果所有的乐队都把作品标题弄这么长,大概最高兴的是我们这样指望写字赚房租的家伙,而《通俗歌曲》的编辑们则会为稿费支出而发愁——从这两张作品里就可以看出他们为什么会把Trad Gras och Stenar恭敬的列入主页:隐秘而迷人的节奏,繁星般悄然闪烁的吉他勾拨,还有那不得不提的悠扬长笛和药味十足的低调人声——不再有喧嚣刺耳的声效搅局,也不会有酒后狂徒的声嘶力竭,民谣和布鲁斯所填布的温和谷底,掩映在那些沉郁的、刻意Lo-fi并明显节制着的Krautrock化节奏之巅的阴影下,执拗,精巧,而且难得的浪漫。
毫无疑问,他们拥有着多数态度先行的地下乐团所不具有的高超技术,以及将这些技术进行高超组合的能力。但对于一个成立于90年代中早期那个地下音乐狂飒突进的时代,并在那个臭名昭著的纽约前卫圈折腾多年的美国乐团,技术必然不是他们的第一追求,或者说,如何将实验精神注入老祖宗们博大精深的迷幻遗产里,并最终自成一体,那才是他们最值得骄傲的事。
04年的那张《Dutch Money》是他们求索之路上一个阶段性的出色成果——那同样是一张低调之声,但更为随兴,散漫,有着纽约地下圈的成熟乐团所特有的被学究气过滤后的脏乱差,以及令人激赏的大气与沉着,而其中对特殊音效的采录与安插、即兴与整体的协调过渡甚至堪作所有那些欲在大杂志上扬名立万的地下乐团的教科书——
就象有人热爱章子怡,有人却嫌她屁股大没文化一样,现代传播业放大了所有被公示的对象,却也让受众拥有了更自由的选择——即使这张《Dutch Money》一度荣登《Wire》,还是有人因为其相对精细的制作和音乐上相对工整的结构而讥之为“半搭子后摇”,并振振有词的举上《Never Mind》之于Nirvana的例子——对于这些“唯地下”(我可没说“伪地下”)的兄弟,在我还没有见识到最后四张未下载完毕的专辑之前,我可以推荐那张《First Kingdom Of The Ghost》,或者那张《Angelo Mai》去安慰他们高傲而坚强的耳朵,前者乐如其名,混乱张扬的人声和器乐,肆虐的怪异音效穿梭于一片阴冷森然当中,那是碎片的自由狂欢,是真正的鬼怪之国。后一张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更粗糙,更直接——NNCK多样化的音乐元素和多变风格一半来自于松散的乐团结构,成员频繁进出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异样背景的碰撞和合作间新的火花;另一半则可深溯到纽约地下文化传统里鲜活刺激的多元景观——自从摇滚乐诞生以来,这个在先锋纪元上差不多已被符号化的大都会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太多不朽的名字,或许,下一个就是NNCK。
在暂时忘记一个写作者的故作公正后,05年的《Qvaris》是我私人的最爱,那首《the Doon》则是我幻想中的最佳驾驶音乐之一(虽然这辈子很难实现)——它紧凑有劲,杀气腾腾,招摇里透着邪恶,它必然让我幻想里的大众甲壳虫威武并狰狞,而那些奔驰马六则魂飞魄散纷纷跌倒,我目光炯炯带着全套的保罗奥斯特和老家那只大黄猫确定无疑的驶向永无归程的光明彼岸——这是一张真正自信并且处处流露锋利慑人的地下风骨的作品,是态度和技术、观念和操作间难得一见的大一统。同时它亦将NNCK与近年那些迷幻热团拉开了距离——想想那个常被拿来与他们相提并论的Jackie-O Motherfucker那些酥至骨软的吉他即便可知——他们显然更复古,但又不失狂野,并且还有着或多或少的黑暗阴戾之气让人入境并回味;他们有着足够内在的力量聚集,亦有着足够发散的广阔视野——他们来自地下,他们来自纽约,他们是NNCK。
如今的NNCK已是美国地下音乐圈里举足轻重的名字,由他们那个庞大的成员组成分支而去的其他乐团亦逐渐成为其中的活跃力量,而他们与众多实验乐团的合作也使得民谣、噪音、电子、氛围、迷幻等等碰撞并结合的声音尝试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掘进,拓展——
不知我的那位哥们可真的找到了他想要的地下大牌,还是继续在他的那套天空大爆炸里享受着地上大牌的愉悦和满足。我想我明白他的小心翼翼,那样的窘迫或许来自这个唯“个性”唯“品位”独尊的豆瓣时代,或者下一个必然出现的黄瓜时代——在这个农业化与奥运会并存、越级上访和希尔顿新欢共享头条的国度,个性是个很好的避世药丸,它不会带来饱食和理想,但却可以送去勋带——我亲爱的兄弟,别害羞也别迟疑,如果NNCK那些刺耳的吉他擦弦招来了你女友的抗议,还请赐予她李宇春的最新MV和那对日新月异的胸部。在这个地上还未组阁成功,唐朝也不能报销车票的年头,即使我们都登上了动车组,我们也还是第十三节车厢里的流浪汉——我们都是地下,我们都是好心肠的坏胚子,就连这个NNCK不也同样小心翼翼满腹狐疑的把他们某首曲子叫做“Fuck……No”吗?
他们来自纽约
文:XR
某次,一位哥们很小心翼翼的跟我说:给推荐几个好听的地下大牌——我知道他的意思,那是说不要小甜甜,也不听那什么山羊皮主音的最新大作,但绝对不要灰野敬二,具象氛围实地录音更是通通不在范围,考虑到他曾经令人震惊的用一个月工资买了一套天空大爆炸,于是,我给他推荐了No-Neck Blues Band。
地下大牌,就是说那些偶尔会在年终榜单的末席占据个位子,却永远不大可能上得了《滚石》封面的名字——除非哪次他们的现场引发了骚动,死伤若干——这还是不太可能,你知道,象No-Neck Blues Band(又称NNCK)这样一群纽约新嬉皮装扮的瘦削中青年,热爱阅读冥思并不时怀旧,长期浸淫于那些烟雾缭绕觥箸交错的小俱乐部里自得其乐的家伙,他们大概是不会煽动人们去炸毁加油站,或是去白宫草坪问候布什老母什么的——除了碰巧遇见个Pantera的乐迷朝台上扔个杯子,他们的现场老实的就跟我国小学的开学典礼一般,台上的人钉子般闭目颌首,脑子里却在想着这首曲子的第15分钟该弄出个什么样的和弦,或者弄出个什么样的怪叫;听的人或席地而坐,或摇头晃脑,有的干脆就神游周公了……
我当然不是说他们只做催眠曲,也不是说他们的音乐无聊无趣我又在居心叵测骗稿费——实际上,我第一次听到他们的的时候,那样的快乐和沉醉就象是当年晚自习收到了初恋女友那张写着“下课河边见”的小纸条——我听到的恰好是那张雄心勃勃的双专辑《The Birth Of Both Worlds》,音乐和名字一样趾高气昂,恢弘繁复包罗万象,既有连绵简约的招魂节奏,还有老到辛辣的蓝调吉他蜿蜒突进,以及漂亮的哇音和总在你昏昏欲睡时闪现的萨克斯,隐约间甚至还有堪比宋祖英的山歌长嚎出没,再加上那些口琴短笛和各种奇怪音效的左冲右突煽风点火,那差不多就是the Greatful Dead再世,或者说,一个被无政府主义的音效狂人接管了的the Greatful Dead——上世纪60年代的西岸迷狂被移植到布鲁克林的脏乱工业区,再加上一些日耳曼人光辉伟大的节奏发明,成就了又一个新时代的迷幻传奇。
上面“传奇”两字是我自己妄断的,暂时还没人这么说。在他们还没有进入格莱美的提名名单,并成功打入公告牌排行榜之前,他们还只是另类精英,地下大牌——但我知道,已经有人在为他们书写小传,认真的查点家世寻找谱系,并严肃而激动的称他们为“最出色的即兴乐队”——在所有评论都会热衷的关于他们所受影响的讨论里,Amon Duul,Can,Pink Floyd,Faust,甚至Captain Beefheart都是常被提及的名字。除了要说起某些由典型无浪潮乐派所激发的胡喊八叫,以及少量癫狂的声效堆积,或者顺便提醒一下偶尔闪现的蓝草音色所彰显出的美式家底,对于这个名单我已经没什么好补充的——有意思的是,在他们自己主页所列出的另一份名单里,以上这些名字却无一提及,除了Charles Gayle这样的新生代爵士好手,John Fahey这样的吉他大师,Trad Gras och Stenar这个当年瑞典迷幻奇团也赫然位列其中,看来有人说所谓评论都是自说自话还真是所言不虚。
Trad Gras och Stenar,70年代欧洲最被忽视的迷幻乐团,其间经历更名换人等多次动荡,留下的那些结合了北欧民谣东方哲学与Krautrock的低调之声却堪称张张经典。遗憾的是,直到20多年后他们才被人们发掘出来,并被膜拜,就是到今天,他们在豆瓣上还不幸被标签为“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血与泪”,若是那几位老嬉皮看了,大概真的要流下血与泪——比这个当年的地下大牌要幸运的多的是,NNCK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从1992年组团至今,他们差不多以每年两张作品的速度发片,去年更是一气出了五张,这些大都限量发行的作品你几乎全能在soulseek里找的到。同时,他们的每张新作几乎都会在那些独立音乐网站被热评,并在尚还冒着热气的时候迅速进入各大网络牛人的硬盘——对于某些敏锐且高傲的耳朵来说,地下就是他们的主流,异质就是他们的大牌。
信息的畅达给了他们想像不到的名声,也给了我们耳朵无限的幸福和对我们头脑的无限考验——我当然不会说他们的作品皆属经典,我也知道他们的狂傲和随着狂傲而来的任性,所以,此处略去数张平庸仓促之作不提——对于那些追寻迷幻二字而来的人们,我会说起那两张《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 But Names Will Never Hurt Me》、《Intonomancy》。前者那个神经错乱的名字显示了他们典型的地下作派,以及一些音乐上牵强附会的达达主义溯源——如果所有的乐队都把作品标题弄这么长,大概最高兴的是我们这样指望写字赚房租的家伙,而《通俗歌曲》的编辑们则会为稿费支出而发愁——从这两张作品里就可以看出他们为什么会把Trad Gras och Stenar恭敬的列入主页:隐秘而迷人的节奏,繁星般悄然闪烁的吉他勾拨,还有那不得不提的悠扬长笛和药味十足的低调人声——不再有喧嚣刺耳的声效搅局,也不会有酒后狂徒的声嘶力竭,民谣和布鲁斯所填布的温和谷底,掩映在那些沉郁的、刻意Lo-fi并明显节制着的Krautrock化节奏之巅的阴影下,执拗,精巧,而且难得的浪漫。
毫无疑问,他们拥有着多数态度先行的地下乐团所不具有的高超技术,以及将这些技术进行高超组合的能力。但对于一个成立于90年代中早期那个地下音乐狂飒突进的时代,并在那个臭名昭著的纽约前卫圈折腾多年的美国乐团,技术必然不是他们的第一追求,或者说,如何将实验精神注入老祖宗们博大精深的迷幻遗产里,并最终自成一体,那才是他们最值得骄傲的事。
04年的那张《Dutch Money》是他们求索之路上一个阶段性的出色成果——那同样是一张低调之声,但更为随兴,散漫,有着纽约地下圈的成熟乐团所特有的被学究气过滤后的脏乱差,以及令人激赏的大气与沉着,而其中对特殊音效的采录与安插、即兴与整体的协调过渡甚至堪作所有那些欲在大杂志上扬名立万的地下乐团的教科书——
就象有人热爱章子怡,有人却嫌她屁股大没文化一样,现代传播业放大了所有被公示的对象,却也让受众拥有了更自由的选择——即使这张《Dutch Money》一度荣登《Wire》,还是有人因为其相对精细的制作和音乐上相对工整的结构而讥之为“半搭子后摇”,并振振有词的举上《Never Mind》之于Nirvana的例子——对于这些“唯地下”(我可没说“伪地下”)的兄弟,在我还没有见识到最后四张未下载完毕的专辑之前,我可以推荐那张《First Kingdom Of The Ghost》,或者那张《Angelo Mai》去安慰他们高傲而坚强的耳朵,前者乐如其名,混乱张扬的人声和器乐,肆虐的怪异音效穿梭于一片阴冷森然当中,那是碎片的自由狂欢,是真正的鬼怪之国。后一张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更粗糙,更直接——NNCK多样化的音乐元素和多变风格一半来自于松散的乐团结构,成员频繁进出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异样背景的碰撞和合作间新的火花;另一半则可深溯到纽约地下文化传统里鲜活刺激的多元景观——自从摇滚乐诞生以来,这个在先锋纪元上差不多已被符号化的大都会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太多不朽的名字,或许,下一个就是NNCK。
在暂时忘记一个写作者的故作公正后,05年的《Qvaris》是我私人的最爱,那首《the Doon》则是我幻想中的最佳驾驶音乐之一(虽然这辈子很难实现)——它紧凑有劲,杀气腾腾,招摇里透着邪恶,它必然让我幻想里的大众甲壳虫威武并狰狞,而那些奔驰马六则魂飞魄散纷纷跌倒,我目光炯炯带着全套的保罗奥斯特和老家那只大黄猫确定无疑的驶向永无归程的光明彼岸——这是一张真正自信并且处处流露锋利慑人的地下风骨的作品,是态度和技术、观念和操作间难得一见的大一统。同时它亦将NNCK与近年那些迷幻热团拉开了距离——想想那个常被拿来与他们相提并论的Jackie-O Motherfucker那些酥至骨软的吉他即便可知——他们显然更复古,但又不失狂野,并且还有着或多或少的黑暗阴戾之气让人入境并回味;他们有着足够内在的力量聚集,亦有着足够发散的广阔视野——他们来自地下,他们来自纽约,他们是NNCK。
如今的NNCK已是美国地下音乐圈里举足轻重的名字,由他们那个庞大的成员组成分支而去的其他乐团亦逐渐成为其中的活跃力量,而他们与众多实验乐团的合作也使得民谣、噪音、电子、氛围、迷幻等等碰撞并结合的声音尝试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掘进,拓展——
不知我的那位哥们可真的找到了他想要的地下大牌,还是继续在他的那套天空大爆炸里享受着地上大牌的愉悦和满足。我想我明白他的小心翼翼,那样的窘迫或许来自这个唯“个性”唯“品位”独尊的豆瓣时代,或者下一个必然出现的黄瓜时代——在这个农业化与奥运会并存、越级上访和希尔顿新欢共享头条的国度,个性是个很好的避世药丸,它不会带来饱食和理想,但却可以送去勋带——我亲爱的兄弟,别害羞也别迟疑,如果NNCK那些刺耳的吉他擦弦招来了你女友的抗议,还请赐予她李宇春的最新MV和那对日新月异的胸部。在这个地上还未组阁成功,唐朝也不能报销车票的年头,即使我们都登上了动车组,我们也还是第十三节车厢里的流浪汉——我们都是地下,我们都是好心肠的坏胚子,就连这个NNCK不也同样小心翼翼满腹狐疑的把他们某首曲子叫做“Fuck……No”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