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向标054|蛙池《郊游》隐晦和错位折射出的,是我们与现实的距离?
054
《郊游》
蛙池
池边蛙声
综评:6.2分
1.Ziggy:6.6分
inoffensive & unexciting。能感觉到是真诚的,但这些年社会派摇滚乐队代表从PK14变成了海朋森再轮到了蛙池,天晓得我们都经历了些什么。
2. Zzz:3分
部分器乐有音乐性的追求,但依然是中式的平庸乏味。更违和的就是民族化的人声,vocal一出,器乐偶尔仅有的一点点灵动也全被破坏,又回到完全笨拙的中式摇滚……这不仅是中西根本上的矛盾,更主要是乐感灵气上的平庸导致融合得非常笨拙尴尬肤浅。另外风格化和音乐语言上也非常浅薄,没有深入的风格方向,没有更丰富细腻的思维,典型的国产华语乐队音乐,听三首就不想多听的无聊。
3. JoeZhan:6.5分
往好的方面说至少是有了“自己的声音”,数摇山歌至少是我没听过的东西;只是当浅显大块的“拿来”变成了深入探索后的“嫁接”之后,当流派融合剥离民族性的文化含义仅仅作为表达工具(一种完全“反刀郎式”的创作)的时候,他们想要表达的这种被许多听众用“清新”“真诚”“生命力”这些词修饰的东西背后,有多少是只能在城市中产文艺青年茧房内部震荡的顾影自怜,又有多少真正指向了他们以为自己心系的“我们”呢?
4. 呀拖稿冠军回来了:6分
蛙🐸池新专吧,我不好说🫤,有时候像是文艺下乡心连心艺术团,有时又像是007里的高级皇家俱乐部,有时又像是田野采风的民俗学家,有时是一个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士大夫。主打一个包罗万象,主打一个形象优秀,主打一个中西融合,主打一个不冒犯、不挑衅、不主动,一副从艺术展上拍下的不知名艺术家作品,挂在墙上,好看的门面,金依依的唱腔就是画作上的艺术家签名,证明这可不是淘宝复制品呢!这是高贵的真货!他们标榜的小资生活艺术,也在培养他们成为理想的消费者,成为带领别的消费者们的托儿。布迪厄文化资本的最佳使用方式:“这些小资产阶级仅仅满足于得到话语就够了,将好听的话给他们就行,用不着真的去卖给他们好的东西,反正他们也买不起,最终只能够在言语上过过瘾。” 想要什么,就给你制造什么,“我们”是谁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听众认为“我们是谁”,为此,音乐就要面目模糊、要温存内敛、要拿腔拿调、要装模作样,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蛙池”这幅艺术品的托儿,去叫卖、去辩论、去争执,必须去证明蛙池是真货,是Real,不是好听的话、不是伪劣的复制品,买家们怎么甘心承认自己“看走了眼”?重要的不是蛙池,不是摇滚乐,是——你们自己!!!(听懂掌声👏👏👏咚咚咚)
5. Hhh:7分
东莞流水线女工可能并不听Alternative Rock,成名作《孔雀》满足了文青小资对“一枚铁做的月亮”式文学的猎奇心和假惺惺的同情,前者是蛙池的凝视对象,后者才是蛙池面向和讨好的受众。专辑《郊游》同理,毕竟咱村头玩丢手帕的留守儿童也不听华语独立摇滚。但这都是潮流耶,毕竟人家曾经充斥着香车美女24k金的嘻哈圈现在也开始搞西南棚户区下岗潮时期少年之烦恼了(比如《Young Fresh Chin II》)。
蛙池把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Midwest EMO式的清亮吉他、金依依带有显著民歌风味的悠长歌喉,融合到一起。这种融合,还怪好听的嘞!“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田园》)这种直接从主旋律儿歌里复制粘贴出来的句子反倒带上了与主流文化割席的惊喜,不像反讽,而是有一种真情实感的万钧之力。似乎有人把同名曲《郊游》吉他比拟为古琴的听感,以证实蛙池的民乐倾向,但比起Raflum《归棹》以吉他泛音仿古琴的古典美,《郊游》的音色更野、更原生态,与专辑中劈头盖脸的麻辣噪音啸叫相呼应。(非常张守望!)
最后,让我们先回顾50年代“村村郭沫若”的怪象、白话诗“民歌化”的闹剧,再回到这张相对坦诚的《郊游》,这个时候,纠结蛙池在做艺术凝视还是体验式平视真的重要吗?
6. Qfmfq:6.7分
初听蛙池的新专辑给人留有清新、自然的印象,与他们以往的风格相比令人耳目一新。旋律和唱腔借鉴了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吉他和鼓以更加细腻、精巧的数摇方式编排,对于音色处处有着情绪化的设计,糅合之中都可以看出他们正在吸收、消化着不同风格与地域的音乐元素,背后的乐手们都年轻且充满创造力,而这些新的探索亦都汇入他们的自我表达。从
20年那几首富有冲击力的Demo作品进入人们视野开始,到21年的EP《哑牛》,再到全长新专辑,每个阶段的蛙池都有不同的倾向与转变,而作为听众也正以一种现在进行时的方式见证着这支乐队的成长与变化。
然而从其文本而言,用“清新”来形容似乎又是不妥的。“二十年代是谁在房间流浪着”(《郊游》),“我又学会一支歌,不唱给你可以吗”(《朝花》),他们的表达依然与当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刻的节点下,这张专辑也是对过去时间的侧写与记忆。虽然新专辑的歌词摒弃了以往或是犀利、或是深重的表达,白描式的隐喻反而显得更具讽刺意味,在民歌小调的外衣之下甚至有一丝怪诞的色彩。
“郊游”——像是本雅明所呈现的“城市漫游者”,依附于时代又与此保持疏离。蛙池的这张专辑也扮演了“欢乐”的“郊游者”,顾左右而言他地唱着民歌与乡谣,在距离之外以一种似是而非又心不在焉的方式记录着眼前的景象。他们代表的也许是新一代年轻人的心态,对于诡谲叵测的明天,只能佯装快乐地歌唱,“送自己去战场,啊,生活多美好”(《生活多美好》)。
7. Liz16:6.5分
台湾民歌遗风、中国民族音乐加上自郊眠寺延伸出的国摇叙事融合出蛙池式中国特色摇滚乐。保留有某种被言辞玩弄、隐喻包裹的暧昧现实主义之外,《郊游》倒有种“不出禁曲就不是好中国摇滚乐队”的笨拙执念。效果也依旧很好,评论区可见大量“下载保存” “这个时代摇滚乐”之类的话语,充斥着创作理念相关金句。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出道没几年的乐队,活得颇似中国摇滚老资格,走入某种与红线跳皮筋的藏身游戏怪圈中。
文字风格大抵一致,编曲风格却刻意营造着“错位”,所谓“数摇近似听感”的“轻盈”与所谓“现实厚重”被哄抬出来,一切与过往脱钩的行为都为显示其掌握的“新语言”与自由姿态。在自由姿态表面下,藏着是开头三种风格音乐杂糅出的“表达危机自救姿态”——蛙池需要唱什么?他们似乎不需要张守望的冠名背书,但依旧在万能青年旅店的树荫下扎扎实实地乘了凉。
金依依演唱是特殊的,借用西北风与民族风格贯彻了专辑封面那种模糊的民族色彩,但遣词造句与题材选择却是拧巴的。选来民歌唱腔,却配上假直白的“阴阳文字”;承认台湾民歌传统,却无法解决“唱自己的歌”的落脚点问题;暗喻留守儿童、疫情传播与现实政治,表达“少年已死”“土地家园”“家族身份”,引用哲学语句,可西班牙语的出现的的确确产生了某种怪异听感。不过歌名联想爱好者倒是过了把瘾,展开联想就能立马把《情歌》推至专辑最佳。
在做出“蛙池已经从过去浓缩出了自己的语言”的断论之前,我们需要质疑“唱自己的歌”的内涵,需要执着于发现概念下的自洽异常,需要再三考量中国摇滚特色表达形式的选择惯性,需要暂停对现实隐喻与民族文化的自我高潮,需要丈量蛙池与“我们”的距离,“蛙池”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我们”与现实的真正距离。
8. 林艾舒:7分
曾经的蛙池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他们想要刻画现实或者改变现实,却缺乏对“附近”的感知,或者说他们对“附近”的认知仅停留于“观察”而没有“参与”,更多地在写“她/他”而不是“我”。这或许是被指责“凝视”的原因之一。但平心而论,这也是当下的时代病,许多年轻的创作者的影响来源和创作灵感来源都是互联网里的素材,这样的创作并不是并能诞生优秀作品,但大部分时候听起来都是隔靴搔痒。
或许是由于过往遭受的批评潜移默化地影响创作,或许仅仅只是创作审美的产生变迁,再或许《郊游》作为整体所展示的才是实际的蛙池形象——比起此前饱受争议的旧歌(例如「孔雀」与「哑牛」),蛙池这次选择将真实情绪放置于更加抽象和简约的意象身后。然而“听不懂”,却是蛙池七月末发行的乐队首张全长专辑《郊游》所遭遇的普遍评价之一。
抛开“何为听懂一首作品”不谈。蛙池此次的新专录制选曲,令人意外地撇掉所有之前发布过的小样作品,其中不乏评论过万的热门金曲。主唱依依也一改往日念白式的唱腔——在五月发行的她与 Shanghai Qiutian 合作曲目「Los Nadie」已有所暗示,加之乐队作曲尝试了更多变的节奏,以至于被戏称为“数摇民歌”。仅从这些明面的形式变化来说,蛙池对音乐创作展现出的诚意已经足以让我这位“黑粉”转变了主观立场。
若要深究作品的意义,一个细节值得参考。蛙池在接受《周末变奏》的采访时,对去年 12 月初发行 EP 专辑《郊游 demo》的原因做过十分含蓄的解释:这些确定将被收录于新专辑的作品在彼时上线具备强烈的现实隐喻。这表明蛙池的新作虽隐晦,但仍落眼于社会生活。至于他们是否将自己的想法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听众,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见仁见智的话题。
海朋森曾经在自己的歌曲「乐园」里唱道:“怎样才能卸下世界对你的成见?”这是他们过去和如今的蛙池共同面临的困境,尽管困境的来源有所不同。——此时此刻,也将这句歌词送给蛙池。
本期编辑:JoeZhan
欢迎关注账号:温带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