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夏”3(2-5)】“超级市场”是什么?

“乐夏3”,超级市场作为参赛乐队参加。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电子乐队出现在“乐夏”舞台,在乐队圈子中大概算是一个小小的事件吧。但对普通乐迷来说,特别是年轻乐迷来说,估计又会在脑门上挤出一个问号——“超级市场”是谁?
1998年的时候,成立不久的超级市场在同样成立不久的摩登天空出版了第一张专辑《模样》。封面上一片朦胧的绿色,非常简约。当时正是听东西生冷不忌的年龄,只要不是明星流行歌,啥都想弄来听听,于是也买了一盒卡带。当时肯定也是听过很多遍的,但是,多年后回忆,真是没有明确的印象,都是一片雾蒙蒙的声音。

“声音”超越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这大概就是电子乐吧。“乐夏3”中,还是“总结达人”大张伟说的形象“超级市场对我来说,不是音乐,是一片‘脑海’”。这个说法挺准确的,电子乐,真的就像是电流激发的奇异声音组成了一片成分复杂的水体,做得安静些的,就是一片静湖;做得澎湃些的,就是一片大海。
最初用电子仪器弄出的声音,带给人冲击的,是“声音奇观”,而不是音乐本身。比如,距今100多年前的1920年,俄国工程师泰勒明发明了一种电子合成器,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泰勒明琴”。这种琴在演奏的时候不需要接触任何有形物体,单靠双手在空气中改变电波,即可产生音乐旋律。那种声音有点像女高音,也有点像放大无数倍的蚊子叫,但从声音的角度,不如传统乐器,但它的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乐器成音的原理,打开了人类通过电流创造想象之中和想象之外无限声音的大门。

现在这种“计算机+合成器”的电子乐标配,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情吧。具体的发展过程、代表人物,没有认真去关注梳理过,总的印象是,电子乐与几个方向结合比较多:
第一,用电子乐呼应现代社会的特征,比如科技感、工业感,一方面是模仿,另一方面也是在提示人们对科技和工业带来的异化和冷漠。这个路数也被很多摇滚乐队所运用,比如“齐柏林飞艇”。
第二,用电子乐结合世界各地传统音乐,而且往往都是那种部落式地方的原始感的音乐,电子声音奇观,与现代人陌生的原始音乐的奇观相结合,更加充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比如人们比较熟悉的“谜”乐队就是这个路数。
第三,用电子乐营造各种环境音乐、氛围音乐,在我看来相当于一种“功能音乐”,比如用于催眠。如今各大音乐平台上,此类音乐专辑、合辑很多,甚至有的干脆就是用电子化手段模仿自然界雨滴之类的声音,在单调的声音中帮助人们入睡,看来现在有睡眠问题的人真的是不少。
第四,用电子声音来做实验,这种音乐在我看来基本上是拒绝旋律的,当然也会拒绝大多数的耳朵。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过一本叫做《自由音乐》的杂志,这种杂志当时会配磁带,有一次配发的磁带中,有日本实验音乐家大友良英的作品,在当时的卡带录音机中放出来,不知道的以为是严重卷带了,很噪音,但是很过瘾。

第五,把电子乐元素加到各种传统音乐创作、制作当中,拓展传统音乐创作方式的边界。
那么,超级市场算是什么呢?我觉得不太好归入上述5个类别中。超级市场的音乐不太去关注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异化主题,他有现代社会的敏感和脆弱,但似乎也没有摆脱前工业化时代的音乐暖流和脉脉温情。他当然也没有试图去研究过“世界音乐”,有一些实验的意味,但并不在实验的道路上走的太远。他又不是那种偏向背景式、氛围式、环境式的无欲无求的电子乐,无论是旋律化的音乐,还是具有提示功能的歌词,都说明,超级市场的音乐是以沟通、对话为目的的。
这大概就是超级市场的独特性所在。在音乐上有折中和融合,但也自成特点。就像一间真正优秀的超级市场,什么货品都有,但你就是能一眼认出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