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夏”3(2-4)】咖喱3000与绝对纯洁,从“嚎叫”到D22

“乐夏”有意思的一个点是,中国摇滚乐几十年的历史中,不同阶段的乐队会“折叠”在同一个舞台上。比如“乐夏3”第2期上的咖喱3000与绝对纯洁,很容易让乐迷想到他们所曾经间接关联的“嚎叫俱乐部”与D22。
大陆摇滚乐,按照很粗的线条大体上可以这样勾勒:最早成气候的是崔健(之前还有“万里王马”等乐队),然后是唐朝、黑豹为代表的若干乐队,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大,再接着是台湾“魔岩唱片”来大陆发掘的“魔岩三杰”(窦唯、张楚、何勇),几乎同一阶段,有受魔岩影响而出现的“摇滚北京”系列和后来争议较大但也不可绕过的“青山制作”系列,这之后,才是“乐夏”的舞台上出现较多的“北京新声”(以大张伟、新裤子、鲍家街43号等为代表),以及后来在“嚎叫”酒吧基础上形成的“嚎叫俱乐部”、摩登天空等品牌或厂牌。进入新世纪,音乐市场发展逐步兴旺起来,唱片品牌、音乐节、各地摇滚酒吧蓬勃兴起,其中D22酒吧和兵马司唱片是比较突出的代表,直至现在,摇滚乐的生态日益多元起来。
有了上边这条“线”的梳理,一些事情就比较容易找到它在的时间位置了。
再回到“乐夏3”第2期。这一期上的咖喱3000,4个人有3位分别都有其他的乐队,其中主唱李鹏也是“反光镜”的主唱,在“乐夏1”的时候来过。在本季“乐夏”的舞台上,咖喱3000唱了一首旋律简单美好、情绪有些落寞的《她从来不听我写的歌》,“反光镜”中的朋克青年不复曾经的乐天不羁,多了些许孤独反思,而歌中的小提琴,更把这首歌的情绪提了起来,以至于唱哭了“大乐迷”席位上的大张伟。
大张伟想到的可能是自己的“花儿”时代,可能是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朋克摇滚梦,而咖喱3000的李鹏唱出“可是她从来不听我写的歌”时,可能也会想到遥远的无法复制的“无聊军队”时代。

时间上溯到四分之一个世纪前,一家叫做天蝎文化的唱片公司出了一张叫做《再见张炬》的合辑,这张合辑本身就有一种“代际交替”的象征意味:唐朝贝斯手张炬的意外身亡,某种程度上也宣布了唐朝、黑豹等乐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年代结束了,摇滚乐要换上一批新人了。

这张合辑之后,天蝎文化暂停运营,参与制作合辑的吕玻与唐朝乐队的丁武等人闲来无事,于是与好友合伙开了一家叫做“嚎叫”的酒吧。不久便吸引了一群头发冲天、衣着怪异的小青年来唱歌,而他们与唐朝乐队所不同者,除了头型,还有音乐,他们不再玩金属,而是热衷朋克。这些人,就是后来被包装为“无聊军队”的4支北京朋克乐队。
“嚎叫”酒吧其实存在的时间很短暂,1997年初开业,一年半之后就宣告停业了。1999年上半年,吕玻被推荐到京文唱片担任制作人,于是有了后来很多乐迷奉为经典的《无聊军队》合集。
在“嚎叫”停业8年后,2006年,一个叫做Michael Pettis的美国人在“嚎叫”曾经存在的“五道口”开了一家摇滚酒吧,名字叫D22。这家酒吧算上后来改名之后存续的时间,存在了将近10年,不算太久,但比“嚎叫”长寿多了。在D22曾经唱歌的乐队,后来不少都出现在了“乐夏”的舞台上:刺猬、后海大鲨鱼,还有明星级的Joyside等。

有的人将D22叫做中国的CBGB,一方面是因为D22曾经汇聚的摇滚景观,另一方面,大概就是因为它的老板——Michael Pettis。这个长相挺酷的美国大爷,“体制内”的身份非常了得,乃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2008年金融危机前,曾经在雷曼兄弟做投资经理。在纽约的时候,他就曾经开过摇滚酒吧,因此说D22有CBGB某些基因,也说得过去。同时,Michael Pettis还参与创立了“兵马司”,很多怪里怪气又让年轻人欲罢不能的声音,都是通过这家只看音乐、不看销量的“不差钱”厂牌发布出来的。
在D22曾经有一支非常火的乐队,叫做“怪力”——没错,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的那个“怪力”。主唱是一个乍一看娇娇小小的女孩,可一唱起歌来神秘阴冷性感,声音听起来略带邪性,加上带有神经质的噪音,整体听起来非常有趣。这支乐队后来在兵马司出了一张专辑《妄游记》后,就不见露面了。


几年后的2016年,一支交织着电子、后朋克、迷幻气质的女子主唱乐队出现,那种尾音带着“挑事儿”意味的唱腔,一下子就会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是的,还是那个叫文隽的女孩,表面看起来依然娇娇小小,但骨子里不是省油的灯。
这支乐队,就是出现在“乐夏3”第2期舞台上的“绝对纯洁”。重归舞台之后的这支乐队,名字的含义更加矛盾了,而音乐的形态则更加复杂了。文隽的声音,依然保留了取法日本女歌手户川纯的那种“少女+邪魅”感觉,而音乐大概是因为有他们的榜样、美国前卫乐队Liars的主唱担纲制作人,多了不少奇怪而迷人的电子气氛。另外还非常吸引人的是绝对纯洁全新专辑的封面,那个似乎被强迫瞪开的大大的眼睛,一看就会想到《发条橙子》中的经典画面。


在“乐夏3”第2期的舞台上,绝对纯洁带来的是专辑中与乐队名称同名的作品。这首有点“哥特+歌剧”感觉的作品,像一则表意简约但蕴含深刻的寓言故事,歌中唱到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但无论是几个人,强调的是“角色”,是几千年来一直存在并强化的“关系”,当我们听懂这些表意有点费解的歌词之后,会忽然意识到:原来,几千年来,被忽略掉的是“个体”的存在意义和个人的内在价值。
有趣的是,李鹏不是以“反光镜”主唱的名义来到这个舞台,文隽的“怪力”也已经成为过往,就好像“嚎叫”与D22,都已如流水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