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 Child》是绝对的诚意之作

关于“成长”的挣扎和选择 forever child用了不同立场的自我对话的模式,通过不停的发问来挖掘内心真正想要寻求的方向。 先来到歌曲开头,想说此处用“悬念”的妙处。不知大家如何理解,此处我将“悬念”暂且定义为:成为以作品立足的拥有传播度的专业歌手(演员)。 这个词,大家可以细细琢磨一下真的很妙。它比梦想更具象,因为梦想让人觉得远大而美好但是却不易实现。而“悬念 ”更多想表达的是真实而迫切的心心念念悬而未决的。放在此处是很新奇又很合适的表述。 再来看歌词中“我”与“你”的对话 “我”的立场:现实主义,想要拥抱“孩子”;认为重来无法修补残缺,在时空闯荡,无法挣脱,怕努力都是徒劳一场 “你”的立场:完美主义,憎恶、抵触、逃避,想要当个“孩子”,在意众人的话,想要自己的感伤被原谅 “对立的人”实际上就是“我”和“你” 共同点:有野心有欲望,对“守护天真与完美”有执念,与殊途同归相对应。 最后的歌词出现了“他”,我在想这里为什么不用“我”和“你”而用了前文未用过的“他”,大概猜测是,“我”和“你”都觉得,不要让小孩重新经历痛苦只求一个毫无残缺的完美,这一切不过是执念,给“他”自由才是尊重“他”。 关于结尾“我”和“你”观点是否有达成一致 实际上我的感受是结尾“我”和“你”也没有最终和解,就像马嘉祺说过的,人生永远是问题叠着问题,推倒一堵墙还有下一堵墙,他们会永远对立,永远发问,永远开启主战场,永远重蹈覆辙,forever you and I 关于这首歌对马嘉祺来说是否有超出他可掌控范围 一旦说到这个话题,我脑海中首先蹦出一个观点是:只有制作精良,确实有厚度的作品才有资格被问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喜欢这个问题,那实际上,这个歌仔细分析起来表达的东西对马嘉祺来说并不悬浮,反而很贴合他当下的困境。 在他自己给forever child的剪辑视频中,也能对应到以上情绪。开头切入小孩成群结队欢声笑语的画面,对应刚进入时代峰峻的自己,当时以一个单打独斗的状态进入少年羁绊成长的环境,他其实是对此有期待的,当时的时代峰峻一定是有吸引他的地方,不了解他的人从表面上看也许会觉得是因为流量,但了解他的人一定知道,他的羁绊是共同成长的朋友。 而后续的画面是车流、流水、高压线、眼睛、镜子、楼层,这些象征的就是困境。紧接着是参加声生不息的舞台照以及小鸟飞向天空的画面象征着他在时空闯荡。 结尾则非常有意思,是被困住的他+摄像头,其实作为养成系爱豆的角色,马嘉祺还有一个困境是,被过度审判导致的不自由。 以及,他用的bgm和音源不一样(少一句“天堂会在哪”),说明每一首歌都进行了细致的打磨,版本很多,音源版也更加具有戏剧性,刚看杜鑫一杜哥的reaction,他在这个段落的反应很激动,这也印证了这是一个有效改动。 展开来讲就是,身为一个具有演唱与表演天赋的偏传统向歌手(演员),第一波流量的累积是以一个养成系爱豆的身份获得的。那么这个流量其实是有局限性的,一方面确实能让各大制作组看到他,这是客观上他能上各大音综(演综)的条件之一;而另一方面在团的演艺生涯却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拿得出手的团体作品,个人作品也几乎是翻唱为主。 他做的所有努力,上竞技类音综(演综),考上专业院校,包括出这一张EP,都是身在时代峰峻困境之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执着找寻能抵达的方法”。 那这个过程中有痛苦有彷徨有悲伤有迷惘,也有想要重新选择的想法,可终归无论选择哪条路,实际上都会有不堪与挣扎,天堂是不存在的,但是勇气是存在的。而勇气又不是凭空来的,在困境中挣扎破壳而出带来的勇气才能一往无前。 以及为什么我认为当下的马嘉祺就是最适合唱forever child的马嘉祺 因为(未发EP之前)他处于一个暂时还不能靠作品立足的状态,可是又已经处于一个众人以专业歌手来要求他的处境(一直觉得不光是路人,粉丝也对马嘉祺的要求颇高,其实他才20岁,何况在时代峰峻这个没有音乐审美的体系下走到这一步有多么不容易),此时的迷茫与逃避都是发自本心的,“想要当个永远的孩子 不对吗”只有他现在的状态才会有如此发问,xxx和xxx真的会问出这个问题吗?他们更想问的或许是“我想要我的孩子永远当个孩子”,阅历在感同身受面前是缥缈无用甚至是阻碍的,马嘉祺就是精准地把他的迷惘通过forever child唱出来了,这些挣扎抵抗无奈都是如此的真实。 以及从演唱技巧层面来说,我只认可“以后的马嘉祺会比现在的马嘉祺处理得更好”这一种形式的比较。 然而更游刃有余的马嘉祺,他的执念与挣扎或许会多了一些和解,跟现在又是不一样的情绪状态,那谁又能说哪种才是更好的呢?我们自己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对这首歌有不同的触动,那我就是想从我的当下感受这首歌到我的以后,每隔一段时间细品一下,这些瞬间不也同样宝贵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