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坛清流•诚挚之作《所以开始既定重启的周一》

【星期一】第一首歌最有情感上的张力。Forever child歌名和歌词的错致使得这首歌听来惊喜感会更强,路人单看名字不去看这首歌的简介,可能以为它会是像朴树版forever young的曲子那种充满阳光憧憬、咬紧牙关的倔强感。亦或是艾怡良版的forever young——保有希冀自拥的歌,但听完之后却发现它的气质更像是“夜晚出生的小孩”。 泽日生的曲被很多人调侃为唱断气的作品,甚至陈奕迅都公开吐槽“他的歌没有想过唱得人的感受”,可见难度之大,认真听了几遍后,发现Forever child也延续了他往常一样的风格,歌词密集,节奏连贯。马嘉祺这次真的是又在声乐上挑战自己,歌里有许多部分需要真假声转换,换真声需要大量的闭合,他完成的非常好,声音的位置很集中,音色没有断档。未来只有一种“去向”的“去向转音弱唱的方式听得人身上都酥麻了,在情绪渲染更强烈的第二段,声音对压重编曲,简单地讲,就是唱得更用力,情感更到位,虚实兼得,重拍重唱,尤其“出不去,怕只怕 徒劳一场”声音出来,真的很爽,还有“天堂会在哪”这句味道也很对,头声多,声音位置高,属于高喉位输出,类似那种歌剧唱法,真的是认认真真研究体味了曲子的调性。 如果我用人体的结构来形容ep中的五首歌,Forever child就是充满沟壑的脊骨,曲子跌宕起伏,曲风是嵌于骨缝的肉疼,就像词中含义:“说穿了命运 一追究 都想抵抗” 人人说着听天由命,人人却又要翻越沟壑,当沟壑似的伤口愈合的那一天,直面伤痛的时刻,Forever child是否早已成了宿命论的战场?
【星期二】写给大众的安眠曲 假如要从这张ep中找出一首最适宜所有人听得歌,也许我会先推荐《有些人》。 不单单是因为这首曲子舒缓悠扬,相对来说是能够在普遍意义上被认可的抒情芭乐,而是因为这首歌,也是5首歌当中唯一的体现与他者关系的一首,是最有“对话”性质的一首。尽管讲述的是“有些人”但也是唱给“有些人”,有些人可能是被听众怀念的对象,但我们也可能是被唱着的那个“有些人”。 “早安,晚安,再见”这种简单却又悦耳的和弦是一听就能感受到是出自林家谦的手笔,明明是遗憾却又被冠上淡漠疏离的曲也很适合马嘉祺个人的声音和性格气质。 记得嘉祺在之前曾分享过林家谦的另外两首歌《一人之境》和《某种老朋友》。我想《有些人》就是马嘉祺在下雨阴天所处在一人之境时,对有幸同行过一段路的“某种老朋友”的怀念,并把这样的情绪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们,希望在以后的每个下雨天都能闭上眼,想一想那些年不算浅的友谊,即使有缺憾,愿涌上心头尚温暖~
【星期三】一个匮乏者的自述 title选择马嘉祺发在自己微博里的对于这首歌的解读再合适不过。 徐佳莹的曲+葛大为的词可以说是天作之合,一切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徐式芭乐带给我们的情感态度是真挚疗愈的;葛大为的词“设问和自问”的方式指向了一位匮乏者的内心世界,而马嘉祺对这首歌的细腻处理又将本作的“自述”属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这首歌里,他对一些细节的把控更具备声音的动态性和流动性,咬字留了很多气口,气息携带着特别浓郁的情感,呼吸之间,尽显拉扯的演绎营造了一个十分自我的情绪黑洞,又能将他人吸纳进去,与之共情共感。 马嘉祺的这份自我是在何种经历体验之下形成的,又如何能够通过音乐的形式将他很私人化的一面表达出来的,这其中有多少晦暗不明的东西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除了他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高度敏感的理性以外,他仍然具备直达本质的感性的一面,正如他自己描述的那番“渴望有人懂得,又总让他人猜测;渴望拥有爱,却无法肯定自己已经拥有爱”,这种缺失安全感,拿试探当作保护自身的状态大概是每一个心理效能不足、苦恼于怎么表达情感和接纳情感的人们能够产生的共鸣。而能唱出这份共鸣的他,在人群之中,用自洽、平和、沉静的方式待人接物,在远离人群时,又能用向内探索的方式凝视自我,这样的人注定会拥有不凡的艺术人格,看到他这一层的能力,也就不难理解这首歌为何能把人难过的想落泪,情绪一直像被线牵着的气球一样漂浮在空中……
(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