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向标053 | 刀郎《山歌寥哉》年度最受热议专辑,音乐上其实乏善可陈?
053
《山歌寥哉》
刀郎
旭润音乐
综评:4.5分
1.JoeZhan:6分
第一反应是,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一张流行音乐专辑引起如此全民性的、跨文化圈层的“讨论”乃至“评论”是什么时候了:你可以在各种自媒体和视频平台上随手刷出无数这张专辑衍生出的“内容”,从添油加醋的八卦故事、字谜式的“隐喻全解”到什么是 “流行音乐的民族性”。
但伴随着这些评论的发酵逐渐显影的,还是当下社交媒体时代中流行音乐的价值转向: “被大众传唱”的本体功用已经由抖音神曲替代,有任何艺术追求的作品就会被业内人士和大众共同认为是“放弃市场”(讽刺的是,十几年前被认为是“神曲创作者”的刀郎正在反其道而行之);有内容和表达的流行音乐在大众文化中所能成为的,不过是符号和叙事的触媒。
当下的自媒体在作品中嗅到一丝可以带来流量的解读局部后,就可以抹除原作中“没有市场潜力”的大部分内容并将这个局部两指放大占满整个取景框,再加入各种外来的叙事原材料(而这还要感谢十几年前的媒体),熟练地启动一整套自发的符号意义再生产机制,将这一个“IP”的流量价值迅速加倍放大直至榨干。同时这些符号意义也逐渐彻底从作品上脱落,这套机制的运转过程也不需要作品创作者自身(至少在明面上)做任何事,甚至刀郎自身对具体人物指向的否认也并不影响网民们“正义执行”的狂欢。
在如此巨大的流量诱惑下,刀郎难得地保持了媒体上的沉默,这也使得我们无从知道刀郎的创作动机;但当下的流行音乐(不论主流还是独立)中,的确有不少创作者正主动进行这种“面向社交媒体的创作”。从这个角度讲,刀郎已经完成了这些“国风万青”们梦寐以求的作品,成为了最能满足当代国民对流行音乐需求的“时代之作”——在一个不在意音乐的时代,我想这是个合情合理的判断。
2. Ziggy:4.6分
听感最好的是第一首,虽然midi用得有点泛滥吧,但竟然听出一点当年的孟奇(?)风味。但也要归功于他识相地没在这首里怎么唱——整个后半张伴奏比前面能忍太多了,尤其《花妖》《路南柯》,而《画皮》的灵动爵士编曲更是活生生被这难听的唱淹没了。可能这里面还是有点混音思路的问题,好像唱起来乐器都得往后排,就还是一唱流行歌的。编的老实说比苏阳可能还有意思一点,但一开口,就比二手玫瑰差了十个苏阳吧。
3. 瑞弗:5分
一张不太有价值听第二遍的专辑。充满了隐喻与引用的歌词如果没有和音乐形式进行有机结合是不值得读的,而看似富有技巧的音乐制作如果没有对歌曲结构和唱腔的经验性把握也无济于事。固然刀郎作为一个音乐人有着很进取的创作意识,但仅仅想到把潮流的流行乐范式和民俗(folklore)结合是远远不够的。做过这样尝试的的人已经太多了,而做得最好的那一批人(如果不好到这个程度就会流俗,因此风险是很大的)要么有着天时地利的灵感碰撞要么对音乐本身有着极其深入和广泛的了解。作为芭乐唱作人的刀郎这次探索固然有了不少自我突破,但是离他想要到达的地方还有着很远的距离。
4. Zzz:4分
野心非常大,前两首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种野心和刻意,5拍+fusion风格、7拍雷鬼结合民族唱腔等等…编录混全包办,明显冲着一句“牛X”去做…仿佛卖力证明自己原创能力、音乐素养以及高级的艺术追求并非“普通”的流行歌手。想到苏紫旭,这种刻奇的态度近年特别多,毕竟许嵩都去搞blues了…但主流歌手的审美/能力/深度理解都非常有限,所有歌都带着又假又塑料又奇怪的键盘手midi味儿和过响过宽大的混音以及奇怪到别扭的高级追求,连几首歌结尾的淡出效果都非常拙劣粗糙。整专这种畸形怪异甚至带着明显的魔幻感…但事实是这种所谓的高级追求还不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来的自然顺畅。
这种“别扭/魔幻/不自然”是快速发展的必然,阶层异化早已从简单表面的物质基础上蔓延到了对精神文化的渴求上,眼界带来膨胀的欲望导致虚荣的刻奇心理。积极的一面是推动自由/竞争/建设/多样,反之是异化带来的优越/傲慢/势利等。
背后的困惑与矛盾是选择大众还是精英?传统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经验还是逻辑等等,到底该走向哪里?如何更好地融合?
支持刀郎的评论中骄傲地宣称,这是庶民的胜利、庶民的狂欢…巴赫金说过,狂欢为人们提供了暂时拒绝官方世界的机会,暂时取消了等级差异并改变了既定的等级制度。当权威已经不值得信任时,底层的反抗和挑战总是令人同情,但“庶民的胜利”又很可能导致民粹。
而不管有没有被过分解读,有意思的是那英的知名网络金句——“最烦装X的人”,本身也带有和刀郎支持者类似的大众平等色彩。所以在解读歌词的狂欢中,音乐本身还重要吗?我们还需要精英主义吗?
5. liz16:3分
评价刀郎《山歌寥哉》是简单的,简单到阅读介绍便可丢弃听觉与文本共鸣写出长篇赞词;评价也是复杂的,网络的声势夹杂着残存的初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得分模版在造就亿万个“独立思考生物”之外还能批量生产出“歌词旁征博引家”与“逐字注解但不直接给出答案的文本理解教师”。而这一次,这些“杂家”们借权威人士的背书、短视频热度的发酵与对创作者人格与旧事的强烈主观投射聚集在《罗刹海市》一首歌下。一瞬间,仿佛对这首歌乃至整张专辑的评价分平台分群体产生了正确答案,各自又界限清晰。
但自前三十年遗存至今的“谁算老几”语境,扎扎实实地干扰、塑造着听众。鼓励从众、迷惑大众的东西大量被生产,爆发式集中的垃圾信息让人无暇顾及听觉考虑。而台面上所谓的底层、草根只不过是一个旁支精英视角下的叙事路径所营造的刻奇景观,一个与那些宏大的所指严重割裂脱节的,部分人狡猾地携带强烈目的性去选择的“代表”。
而回到《山歌寥哉》上,似乎是一本由用了数十年的钢笔写成的个人精选集。精选风格与编曲,再加上简介中各种”调“的注解,在形成美的听感之前会给人一种”不配评价“的错觉。而后便是专家阐释,背景延伸,对创作者重认识,俨然一种”世外高人“不说人话的”疏离感“。刀郎的演唱动态与专辑中“旧趣味”的“灵动炫技式的编曲都不乏脱节之处,而批评的评论出来这又被解释为超越了“好听”的超越了世俗审美的高质量体现,国人对歌词的肤浅追求集中于此,各种内涵模糊的“隐喻”关系加上点半文不白的古风讽刺主题就能超越一切评价角度,一举封神。精选歌词气质,《罗刹海市》《颠倒歌》摆一些旧文章讽刺现实,《路南柯》《镜听》拿一些朴实文字与回归”民族多样性”。而二者则正好成为了这张专辑的”爽点“,一爽半文半白带来的”伪文化气息“,二爽风格繁杂展现的”民族艺术家“风采,三爽大俗却大爽的回归复仇国产剧情套路,再配上亘古不变的演唱特色,活脱脱”大师回归气象”,与假死出国整容回国夺回一切的情节别无二致。音乐成了供人发泄情绪的工具,好听的次序放在好利用之后,那些难以理解却有答案可抄的阅读理解题成了口诛笔伐的宣传单。刀郎类似风格的《弹词话本》尚且可被解释为风格试探的习作,此处《山歌寥哉》成了巅峰,下一次又会成为何种大师,又能生出如何的传销上下线关系,不得而知。
无论《山歌寥哉》如何风格繁多,节拍百变,文本模糊,都不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更“进出耳朵”,更直白强烈,也更值得被称为“代表作”。
本期编辑:JoeZhan
欢迎关注账号:温带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