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夏”笔记(4)】Mr.Miss好像还是悬,但……

曾经登上“乐夏1”舞台的Mr.Miss重返“乐夏3”。用主创杜凯的话说“曾经的留级生来重修了”。而这次回归,主唱刘恋的形象无疑令人眼前一亮,与第一季比较,瘦身颇为明显,完整的露背装更令其看来性感冷艳,以至于大张伟在他们的第一曲结束之后,送了她一个“刘背”的“封号”。这样的形象设计,显然是经过“浪姐”训练的结果。第一期的一首《低语》,也收获了不俗的票数,看起来,这一次Mr.Miss开了一个好头。
不过,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2023年8月17日,“乐夏3”的第2期要在明天的晚上才能够看到),我感觉Mr.Miss并没有真的就稳了。第一场的高票数,我觉得有相当一部分是投给刘恋经由“浪姐”带来的人气影响,而不完全是他们的音乐。后边的表演,我觉得他们不会像上一次那样“一轮游”,但会是怎样的结果,可能还真是不太好说。
但即便真的较早离开舞台,也不是他们的音乐本身的问题,而是他们的音乐与这个舞台下的乐迷、与带着耳机听“乐夏”的耳朵,存在一定“错位”。我猜测,“乐夏”乐迷的“听觉期待”,主要的是“躁”、是“燃”、也可以是“丧”,但不是爵士的幽默、有趣、跃动,不是设计精巧的戏剧化“大乐队”(big band)爵士。正因如此,在豆瓣上看到一条留言,觉得Mr.Miss是“走错了片场”。
Mr.Miss的“大乐队”爵士,在中国始终属于小众。
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应该是有过与当时国际几乎同步的流行文化潮流,其中夜总会的“大乐队”爵士发展的比较充分。但尽管如此,这种音乐还是属于“小众”,只不过这个小众,更多是基于权力的金钱的“小众”,而不是欣赏趣味的“小众”。估计只有那些有权有钱的“上层人”,才能在当时大上海的夜总会,享受爵士乐陪衬下的纸醉金迷,而对老百姓来说,他们的音乐生活可能是苏州的评弹,无锡阿炳的琵琶和二胡,亦或是北京、天津的弦与鼓。
新中国成立后,爵士乐在大陆当然是销声匿迹的。改革开放之后,流行音乐经过了一段是不是“靡靡之音”的讨论,终于获得了松绑,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但这其中并不包含爵士乐。这种音乐形态与当时年轻人需要的那种旋律更加直接、好记、直达心灵的音乐还是存在距离的。从接受端来看,实在缺乏广泛传播的条件。
在爵士乐的家乡,“二战”之前,爵士有过辉煌的几十年。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经济呈现快速上升期,有钱有闲的人们需要寻找娱乐和刺激,而当时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大乐队”爵士氛围下的夜夜舞蹈。30年代之后,“大萧条”席卷美国,经济的大幅下滑,反而需要爵士乐和夜总会给人们心灵以麻醉。直到“二战”爆发,打断了既有的城市生活,爵士乐也就失去了广泛的市场。战后,随着电视机和新娱乐方式的普及,爵士乐不再具有大众娱乐的特征,越来越走向小众的音乐爱好。
再回到“乐夏3”的舞台上,刘恋单纯而直接地说“这届的观众水平还可以。”引发了大乐迷们一致的尴尬和侧目,杜凯在旁边说“这样说有点得罪人啊”,而马东则及时解围“其实第一季除了冠军(拿旁边的彭磊开开玩笑),其他都还行吧”。
刘恋这句话问题在哪里呢?我觉得是两个方面:第一,她把决定爵士乐成为小众音乐的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简单说成了是“观众水平不行”。第二,既然选择爵士,去寻找自己志同道合的乐迷就好,但她不甘心,总希望Mr.Miss形成更加“出圈”的影响。
有这两层“拧巴”,我对Mr.Miss后边的“接受度”还是有些担心。不过,从我自己来讲,还真是挺喜欢Mr.Miss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