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中的音乐家,大师中的大师

本文节译自美国指挥家Kenneth Woods对2012年发行的约胡姆EMI录音全集所写乐评的前两段,供各位Brucknerians 参考 欧根-约胡姆 欧根-约胡姆出生于巴本豪森的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 正如他在 1972 年接受《留声机》杂志采访时对艾伦-布莱斯(Alan Blyth)所描述的那样,"我父亲有一所小小的唱诗班学校,以便为教堂培养孩子......我通常在父亲指挥时演奏管风琴,如果他去度假,我也会接手指挥工作--尽管当时我只有九岁......我还必须伴奏和移调,所有这些都是极好的训练"。 他在附近的奥格斯堡和慕尼黑完成了正式学业,随后在门兴格拉德巴赫、基尔和曼海姆任职,在那里他得到了威廉-富特文格勒的青睐,后者对这位年轻的指挥家既是支持也是激励。20 世纪 30 年代是约胡姆的丰收期,在此期间,他同时担任汉堡歌剧院和爱乐乐团的指挥,最终指挥了 60 多部歌剧。值得称道的是,约胡姆成功地避免了与纳粹的纠缠。 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任命是在 1949 年,当时他被任命为慕尼黑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创始音乐总监。他还与柏林爱乐乐团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长期合作,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与年轻的伯纳德-海廷克一起担任该乐团的联合首席指挥。 约胡姆最常与富特文格勒相提并论。两人都擅长演奏德奥曲目,都以灵活的节奏著称,但两人看似随性的节奏处理方式都建立在对乐谱高度严谨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两人都非常注重揭示所指挥音乐的结构。然而,约胡姆却相当有自己的个性。富特文格勒的周围充满了一种对他类似萨满式的崇拜,他的指挥节奏时而神秘莫测,时而又富于启迪;而约胡姆则以他的直率、和蔼可亲而闻名,他的指挥技巧精准无误,早年在歌剧院工作时就已磨练得炉火纯青。与富特文格勒指挥时柏林爱乐所发出的咆哮声相比,约胡姆更偏爱精简、清晰的声音和精确的合奏。 布鲁克纳专家 1926 年,约胡姆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成功演奏了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这是他在职业生涯中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就。约胡姆本人曾说过:“这部交响曲成就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从一开始,约胡姆就发现自己完全适应布鲁克纳独特的声音世界:“每个年轻指挥家在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时都会遇到问题。我从未发现自己在布鲁克纳身上有这些问题,他似乎很自然地就来到了我的身边。”约胡姆自己也认为,他对布鲁克纳的喜爱源于自己作为管风琴师所接受的训练:“我六岁开始弹管风琴......所以他的风格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难事。” 从他在慕尼黑的首演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他最后一次成功演奏布鲁克纳,许多评论家和音乐家都认为他是那个时代布鲁克纳的领军人物。在指挥台之外,他还长期担任西德布鲁克纳协会主席,并撰写了多篇关于布鲁克纳诠释的论文,致力于布鲁克纳音乐的研究。然而,约胡姆始终认为他对布鲁克纳音乐的诠释是一项不断进步的工作,他热衷于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他是第一批将罗伯特-哈斯(Robert Haas)最初的批判版(Critical Edition) 搁置一旁,转而采用利奥波德-诺瓦克(Leopold Nowak)战后新版的主要布鲁克纳音乐家之一。“哈斯,怎么说呢,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说,“但是......我觉得那种编辑方式行不通。”反过来,诺瓦克对约胡姆致力于理解布鲁克纳音乐的评价也不带政治色彩。“在我编辑布鲁克纳的这些年里,唯一来过图书馆或写信询问资料来源的指挥家,”他说,“就是欧根-约胡姆” 约胡姆演奏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录音几乎跨越了他整个60年的职业生涯,他作为诠释者的演进既清晰可见,又明显渐进,其艺术个性的核心很早就已呈现。评论家赫伯特-格拉斯(Herbert Glass)将他描述为一个不断挑战自己音乐理念的人:"《第五交响曲》让他心烦意乱,他将自己的每一次演奏都视为一次不断进步的演绎。在排练中,这种怀疑会严重考验一个乐团的耐心,尽管他对演奏员的态度是十分恭敬有礼的。约胡姆对所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尤其是布鲁克纳的音乐的处理方法的核心,是将对音乐的大规模组织结构的深刻理解与对节奏灵活性的精雕细琢融为一体。 约胡姆对布鲁克纳音乐节奏的处理方法在一些评论家和指挥家中仍有争议,但也经常被误解。伯恩斯坦、斯托科夫斯基甚至卡拉扬这样的诠释者可能会倾向于拓宽既定的节奏,以展现细节或强调高潮,而约胡姆则更多地利用节奏的变化来强调大框架的音乐结构,在他的最佳状态下实现了微妙与大胆之间难得的平衡。许多音乐家在提到弹性节奏(rubato)时首先想到的是 "taking time",而约胡姆则是推动音乐前进的专家,这种技巧在近代几乎从指挥台上消失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人们可以听到他对节奏的控制越来越精细。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合作录制了他的最后一部完整《布鲁克纳交响曲集》,此时,他对大规模加速的把握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人们往往只有在漫长的铺垫到来时,才会感觉到音乐一直在进行。对于那些认为布鲁克纳的音乐过于宏大、单一和静态的人来说,约胡姆对布鲁克纳的诠释应该是必听的。约胡姆的布鲁克纳总是在不断前进,充满了节奏感和前进的动力。与他同时代、有时也是他竞争的对手卡拉扬相比,他对声音的处理显然没有那么庞大和管风琴式。尤其是在德累斯顿,约胡姆的铜管乐演奏比他的许多同行更明亮、更有张力,创造出的音色更有优势,但可能少了些雄壮的力量。与同时代的美国和西德铜管乐队相比,德累斯顿铜管乐队使用的铜管乐器口径可能更小,因此管弦乐的音色在许多方面可能更接近布鲁克纳本人所认可的音色。
芷斋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