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被拉回这一把

这是后来被追认为“台湾摇滚教父”的薛岳的第二张专辑,也是他自己制作的第一张专辑。专辑中的作品主要由苏来和韩贤光贡献,同时,施孝荣、刘伟仁、钮大可、许乃胜、孙建平等人也有作品参与。特别是施孝荣的《温柔的拒绝》,成为专辑除《机场》、《天梯》等当时的流行名曲外的另一个亮点。
相比较第一张专辑《摇滚舞台》,从专辑整体上来看“摇滚”的味道要更加浓一些,各首作品的风格比较平均,听起来都比较有劲儿。这应该是薛岳的追求吧。然而,这张专辑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薛岳的音乐理想呢?斯人已逝,我们无法确知了。但是当时苏来的一段文案会给我们一些提示:“在音乐上,他(薛岳)是个很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制作人、歌手;而我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在他冲得太过时拉回一把而已。”
从这段话来看,在这张专辑中,薛岳的“摇滚”可能是打了折扣的,为的是能够被更多的乐迷所接受。这个目标也确实达到了,《机场》、《天梯》等在当时成为流行金曲,大器晚成的薛岳终于迅速地走进大众的视野。
不过,这是薛岳的成功还是他的创作团队的成功?大众接受的究竟是薛岳的摇滚还是台湾校园民歌运动树立的音乐口味?苏来的“拉回一把”可能确实有助于薛岳在音乐影响力上的成功,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不“拉回一把”,又会怎样?薛岳会不会带来可能不太容易被接受但是更加个人、更加独特的创造呢?
一切都成为未知。
但时间的流逝,不会改变这张专辑的价值,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不甚熟悉,但只要听上一遍,便会知道,我们无法忘却这个用声音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热度的歌手。
2010年3月,大陆终于引进了这张专辑。这张迟到了二十多年的专辑,不会被放在港台新歌手的货架上吧?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萨尔沁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