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的《罗刹海市》解析

蒲松龄写了篇小说,叫《罗刹海市》。中国的美少年马骥因为海难来到罗刹国。罗刹国在中国东边2万6千里。那里的人以丑为美,见到马骥,以为怪物。马骥用煤把脸抹黑,扮作张飞,赢得国王赏识。
海市指海中的集市,卖奇珍异宝的地方。马骥来到海市,遇到龙王的三太子,被带到龙宫。龙王把女儿许配给他。马骥在海中享受荣华富贵和夫妻恩爱。他思乡回家,经历了很多奇事。
2023年夏天,刀郎的新专辑发行,里面有一首歌,叫《罗刹海市》。第一句是“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借用了蒲松龄小说中的罗刹国。罗刹国有一条“一丘河”,一丘之貉的意思。一丘河流经“苟苟营”。成语蝇营狗苟,像苍蝇一样逐利,像狗一样苟且。
苟苟营的老板(杈杆儿)叫马户。结合“十里花场”,苟苟营是个妓院。歌曲说马户“十里花场有浑名,她两耳傍肩三孔鼻,未曾开言先转腚。”“双耳皆背生,鼻三孔”是罗刹国相国的长相,刀郎用来形容马户。
“未曾开言先转腚”影射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中的导师转椅子。“每一日蹲窝里把蛋来卧,老粉嘴多半辈儿以为自己是只鸡。”用鸡孵蛋来比喻导师带学生。
歌词说:“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马户是驴字拆开,指驴。驴是一种牲畜,常用来骂男人,有粗俗、愚蠢的意思。歌曲里的马户应该是男人。与马户不同,歌曲中“又鸟”没有解释,上来就是“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鸡是一种家禽,常借指妓女。如此一来就清楚了,又鸟是妓女,马户是妓院老板。“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勾栏是妓院的另一个称呼,公公常指太监。
“打西边来了一个小伙儿他叫马骥,美丰姿,少倜傥,华夏的子弟。只为他人海泛舟搏风打浪,龙游险滩流落恶地。”这是借用蒲松龄的故事。明明是大海泛舟,歌词改为“人海泛舟”。
“马户爱听那又鸟的曲,三更的草鸡打鸣当司晨,半扇门楣上裱真情。”草鸡是一种鸡,有时指母鸡。北方方言中的草鸡有服软、不行了的意思。草鸡打鸣指牝鸡司晨,比喻女人专权。“半扇门楣上裱真情”指妓女开着半扇门吸引客人。“它红描翅那个黑画皮,绿绣鸡冠金镶蹄”不用仔细推敲,理解成浓妆艳抹就行。马户欣赏鸡,他本身不是鸡。很多人的解释是错误的。
歌词说:“女子为好非全都好,还有黄蜂尾上针。”俗语云:“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犹未毒,最毒妇人心。”蒲松龄写罗刹国,讽刺的多是男人的丑;刀郎的罗刹国,多指向女人。
“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这个跟蒲松龄的小说不一样。小说里马骥用煤把脸抹黑,脸本来是白的。“岂有画堂登猪狗,哪来鞋拔作如意。”用两个成语来解释——沐猴而冠和滥竽充数。
歌曲中的马户是妓院老板(驴),又鸟是妓女(鸡),本来挺清楚的。刀郎在最后虚构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话,造成了驴、鸡不分。有人说这是升华,我说这是逻辑混乱。歌词主体讽刺太明显了,刀郎用维特根斯坦来解构、降温。
刀郎的歌曲里,只有罗刹国没有海市,所以名字应改为《罗刹国》。“他见这罗刹国里常颠倒”是歌词的中心句。小的方面,刀郎讽刺音乐圈;大的方面,讽刺社会和国家。刀郎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无从知道。在一个千篇一律、充满主旋律、到处是样板戏的年代,《罗刹海市》这首歌曲如同惊雷,给听者震撼的感觉。歌曲用了东北二人转的调子,文字有魔幻小说的味道,可谓神曲。(西月《高山西月网》2023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