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

我自己听歌的口味属于比较奇怪、比较杂的,特别容易被一些边缘化的音乐吸引。照这个说法,应当算小众;但另一方面,刀郎的歌小众们多半嗤之以鼻,我却对第一场雪之类照喜欢不误,因此也难分类。第第有人推荐这首万物生,听了听,突然觉得耳熟,后来才想起来,确实听过的,而且是中文版,在高晓松博客上。那时候他好像刚写了这歌,正得瑟的时候,背景音乐就用的这个。这么算起来也有两年了,不知道是用了两年时间才出版,还是那时就出来了,用了两年时间才被人知道。
仔细想想,那时候好像没觉得好听,也没留下印象。之所以还记得,是因为看了歌词,想起那个有点怪的拖腔。所以歌与词绝对是有关系的,同样的调子,中文和梵文唱出来,就有很大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听不懂;因为听不懂,神秘感觉就出来了;神秘感一出来,歌的气质起码要上两个楼层——以上,纯属瞎掰,信者上当。不过不这样,好像没法解释这个差别。万物生特别之处,是梵文演唱加入了汉族的民乐配器和现代打击乐,而且配得比较流畅自然,不是生搬硬套。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首很好的歌,正相反,在听了几遍之后,突然生出一种别拗的感觉。首先,它似乎被包装成了梵乐,但萨顶顶的歌声并非让人安心宁神,相反,却有一种“淫”的感觉。这个字不雅,也不敬,一时却找不到更好的。不过绝非贬义,而是说,即使参禅,也是参欢喜禅,有一种属于世俗的撩拨,和传统意义上的梵乐绝不是一回事。其次,在听完两遍之后突然发现,这里真正属于藏歌的东西也不多,只在表现手法上使用了藏歌独有的甩腔,气质上,它则是文青的,甚至有些小资,绝非标榜的空灵纯净。
这么一来,便恍然大悟这别扭感觉从何而来了。它来自一种表里不一,一种口不应心,是现代都市人心目中的藏歌,却不是藏歌本身。这就像仓央嘉措最终被包装成小资偶像一样,是一种无厘头的误读。而我的错误就在于,用外在概念去衡量歌的本身,忘了歌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想的。将什么都概念化的结果,是连听歌都能扯出一堆弯弯绕,几乎变成了一种强迫性思维。这毛病,最近一阶段看来是越来越深了。
仔细想想,那时候好像没觉得好听,也没留下印象。之所以还记得,是因为看了歌词,想起那个有点怪的拖腔。所以歌与词绝对是有关系的,同样的调子,中文和梵文唱出来,就有很大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听不懂;因为听不懂,神秘感觉就出来了;神秘感一出来,歌的气质起码要上两个楼层——以上,纯属瞎掰,信者上当。不过不这样,好像没法解释这个差别。万物生特别之处,是梵文演唱加入了汉族的民乐配器和现代打击乐,而且配得比较流畅自然,不是生搬硬套。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首很好的歌,正相反,在听了几遍之后,突然生出一种别拗的感觉。首先,它似乎被包装成了梵乐,但萨顶顶的歌声并非让人安心宁神,相反,却有一种“淫”的感觉。这个字不雅,也不敬,一时却找不到更好的。不过绝非贬义,而是说,即使参禅,也是参欢喜禅,有一种属于世俗的撩拨,和传统意义上的梵乐绝不是一回事。其次,在听完两遍之后突然发现,这里真正属于藏歌的东西也不多,只在表现手法上使用了藏歌独有的甩腔,气质上,它则是文青的,甚至有些小资,绝非标榜的空灵纯净。
这么一来,便恍然大悟这别扭感觉从何而来了。它来自一种表里不一,一种口不应心,是现代都市人心目中的藏歌,却不是藏歌本身。这就像仓央嘉措最终被包装成小资偶像一样,是一种无厘头的误读。而我的错误就在于,用外在概念去衡量歌的本身,忘了歌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想的。将什么都概念化的结果,是连听歌都能扯出一堆弯弯绕,几乎变成了一种强迫性思维。这毛病,最近一阶段看来是越来越深了。